(二)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方针,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积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宁夏近几年的开发战略实际上是以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为基础的战略。点轴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一是将区位条件好的重要干线作为重点发展轴,二是在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其主要发展方向,三是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与网络结构。宁夏选择黄河上游经济区和呼包银—包兰—兰青线经济带为主轴,以银川市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以宝中线为副轴,在两轴交叉点建设交通枢纽城市中卫市,主轴形成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青铜峡市、中卫市等沿黄河城市群和银川城市群,副轴形成固原市和中卫市两大中心。同时重视将每个城市做大做强,加强各城市间的交通线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
网络开发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依据空间一体化的规律,重点开发点轴与腹地之间的综合网建设,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宁夏的网络开发特点是:强调区域中心城市,并非仅仅指银川市区域中心城市,而是强调每个县城都是当地的经济社会中心,都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每个点(县城)都选择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的增长点,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点中有点。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时推进。强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通过观摩交流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形成竞争态势。“大银川”区域中心战略与县域经济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同时强调固原山区的发展,重视对山区的开发式扶贫,重视中卫市对海原等山区县的带动。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山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少生快富”扶贫经验写入中央文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宁夏各级政府非常关心民生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从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计划,每年向社会广泛征集几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从2009年开始将民生计划列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近年来,宁夏实施了城镇下岗职工“万人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了“塞上农民新居”、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煤矿沉陷区居民搬迁以及农垦系统职工住房改造等工程。
“三西”地区是中国开发式扶贫方式的发源地。20多年来,宁夏创造了吊庄移民、打井打窖、少生快富、上黄模式等诸多扶贫经验。“十一五”时期,宁夏中南部地区共修建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160万亩,累计打井窖27万眼,建设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91万人的饮水困难,10万农户危房危窑得到改造,16.08万人搬入生态移民新村。中南部地区的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15.7元,比2005年的1678元增长103.6%。
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已经成为新世纪之初增加宁夏山区农村贫困户收入的重要因素,这在遭遇连年干旱而农业歉收的年景下对保障山区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2000~2008年,宁夏获得退耕还林补贴48.3亿元,全区退耕区农民人均直接受益2745元。2009年宁夏山区农民人均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收入194.4元,占纯收入的6.7%。退耕还林本是一种生态补偿政策,宁夏却很好地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宁夏贫困山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是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创新工程。它主要是对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并引导和帮助其家庭将奖励资金用于生产致富项目。“少生快富”工程于2000年4月开始试点,10年来共帮助4万多家庭脱贫致富,全区累计少生3.6万人,大幅降低了社会抚养成本。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由行政处罚转向经济奖励,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率先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农村水费与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全国领先
宁夏是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宁夏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显现。2003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用水量分配方案中,分配给宁夏的耗水指标为41亿立方米,宁夏人均可耗水量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年宁夏引黄灌区引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了1/3,50万亩水地因缺水而休耕,100多万亩农田受旱。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开发,宁夏资源与环境矛盾突出,所拥有的资源越来越难以支撑起经济发展的需要,节水是宁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第一需要。
2004年7月,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包括钱正英等10位院士在内的近60名专家和领导参与了咨询和研讨。宁夏先后制定了《建设现代节水型灌区的意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决定》和《宁夏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纲要》等。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宁夏代表团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将宁夏作为全国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议》。由于宁夏在水权转换、推行农村用水一票制等多个节水项目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主管部门决定将宁夏列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农业是宁夏的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宁夏干旱缺水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在引黄灌区积极采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灌溉渠系、大幅调整水价、创新灌溉管理体制等四项主要措施,大力建设节水型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立水权转让制度,是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农业用水占到宁夏整个用水量的92.7%左右,而近年来大型工业项目建设水权缺乏。宁夏、内蒙古等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从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的水权转换试点。2003年,新扩建的大坝电厂、新建的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灵武电厂提出购买水权,按每立方米1.5~2.0元转让农业水量,补偿经费用于农业节水。宁夏力争把灌区改造成节水高效现代化灌区,工程实施后每年可节余8.35亿立方米黄河耗水量。水利部已经在黄河流域推广水权转换经验。
(五)超额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率先实行全区封山禁牧,山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宁夏特别是山区的发展非常重要。2000年国家开始施行退耕还林政策,宁夏先是在宁南山区的彭阳、泾源、隆德、西吉和原州区5个坡耕地面积比较大的县(区)开始搞试点。2001年,试点县(区)扩大到沙化严重的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和红寺堡开发区。2002年,国家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共安排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任务180万亩,任务加重,范围扩大。宁夏提出“三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并实现宁南山区由以农为主到以牧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各地退耕积极性高涨,层层加码,宁夏实际退耕远远多于国家计划任务。2000~2008年宁夏实际完成退耕造林471万亩,荒山造林708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合计1229万亩。国家共安排给宁夏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8.31亿元,宁夏退耕区153.02万农民受益。退耕区生态环境迅速恢复,林果业、草产业蓬勃兴起。
2003年,国家在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的同时,又在西部地区的退化草原推行退牧还草工程。农牧民每退牧封育一亩草地,政府给予2.75公斤粮食的补贴,连续兑现5年,并尽可能安排小额贷款扶持舍饲养殖。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1个西部省区借政策东风,陆续在全境或者部分地区展开封山禁牧工作。2003年5月5日,宁夏率先在全境禁牧,将全区290万只羊转为舍饲养殖,封育3480万亩草原以休养生息。宁夏全面落实草原承包政策,把草原的永续利用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建、管、用和责、权、利相统一的草地牧业新机制。宁夏的草原承包经验已由农业部向全国推广。
“禁牧是当前最快捷有效的生态工程”。目前,宁夏已有2800万亩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草原整体植被覆盖度比禁牧前提高了30%以上,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了猿倍多。宁夏的封山禁牧并未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反而促进了畜群的优化,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山羊被大量淘汰,优良圈饲品种有所增加。2001~2004年,宁夏山羊存栏减少了47.4万只,而绵羊存栏增加了124.5万只。宁夏在全国第一个基本实现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原围栏化。
三、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宁夏经济体外大循环,投资与消费拉动外地经济增长
1.宁夏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而且主要是国家投资拉动型经济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宁夏的投资迅速增加。2000~2010年,宁夏地区GDP年均递增11.8%,投资对宁夏GDP的拉动系数从2000年的76.4%提高到2009年的227%,净出口对GDP增长起负效应,消费对GDP贡献仅为1.45%。2010年,宁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比重为28.7%,国有经济投资占41.7%,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占29.7%。近年来宁夏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政府负债对城市的加速建设倾向以及鼓励房地产发展等一系列金融支持。
2.宁夏经济是体外循环系统
国家增加对宁夏的投资,而宁夏的建设从设备、技术、劳务到原材料都需要大批量从区外调入,宁夏的消费市场也充斥区外的产品。所以,宁夏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的是外地的经济增长。宁夏的重工业结构和国有经济为主使本地居民较少通过就业来获得收益。所以,宁夏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拉动外地经济增长。宁夏以粗加工业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很难对本地经济产生加速度。
3.宁夏经济增长受国家政策与投资影响大
正因为宁夏经济发展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每当国家经济紧缩时,宁夏往往首先受到影响。如2004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对钢铁、铁合金、焦炭、电力等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银行压缩贷款,清理在建项目,但全国投资仍然增长25.8%,而宁夏的投资速度立即下降了18.6个百分点。由于受调整电价、控制铁合金行业信贷投资以及取消出口退税并征收20%的出口税等因素影响,2005年宁夏铁合金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5.78%;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使宁夏多数羊绒企业获利空间缩小。而发达地区往往依靠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其投入产出效益也较高。一种过分依赖于国家投资的经济,怎么能在经济紧缩的形势下去实现跨越式发展呢?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制约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耗水农业与高耗能工业面临严重挑战
人才流失使宁夏自主创新能力更加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流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3万多人,占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四分之一。宁夏人才规模较小,人才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宁夏经济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对农业和能源两个优势过分依赖,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被迫固守两个相对的资源优势,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延长产业链和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方面严重滞后。
1.宁夏的农业是高耗水农业
宁夏农业有大水漫灌的传统,虽然对治理盐碱化有效果,但对水资源的消耗非常严重。近几年,宁夏虽然开始发展节水型农业,但2009年农业用水仍占水消耗总量的90%,比陕西高22个百分点,比内蒙古高13个百分点。宁夏每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用水924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而每立方米农业用水创造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比条件差别不太大的周边省区也低很多。宁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34立方米,是陕西的12%;而人均用水量却是1162立方米,是陕西的5.2倍。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加快进行。
2.宁夏工业能耗水平数倍于全国水平
我国每百万美元GDP消耗的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宁夏工业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2009年,宁夏单位GDP能耗是3.454吨标准煤/万元,是北京的5.7倍,内蒙古的1.7倍。宁夏单位GDP电耗4720.74千瓦小时/万元,是北京的6.9倍,山西的2.5倍。宁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6.509吨标准煤/万元,是北京的7.2倍,陕西的倍。宁夏、山西这两个产煤大省,能源的使用效率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