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考虑了一会儿,说:“我的回答她听了会很不开心。”
“那你要怎么说,才会让她觉得好受一些?”
“嗯……就说还好啦!”兰兰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或许这个回答还可以。”妈妈说。
“我知道,我也可以说‘看上去非常漂亮’等等的话。”兰兰热忱地回答。
“对!这是个好办法。”妈妈说,“说些能让她愉快的话,或者问她哪儿买的,或是什么料子的。这能让你的朋友对她重视的事因受到别人的欣赏而觉得舒服些。还有,”妈妈补充说,“重要的是,不是每件事都需要这么做。你不喜欢的颜色,可能也不是她的最爱因受到别人的欣赏而觉得舒服些也说不定。”现在,兰兰不仅学到了如何仁慈宽容地待人,也知道了世上有许多不一样的观念,因人、因事制宜,各有各的效果。
当孩子知道这种“善意的谎言”,他将更能明白说话时应考虑别人的感受。有句格言:“如果你不能说些好听的,就什么也别说。”了解了这些,孩子更能区分欺骗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不同,也更能体会出关仁慈和宽容的重要。
二、让“逃学族”归来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极为重视,都希望他将来有出息,但是,事与愿违,现在厌学现象却在大中小学校学生中普遍出现,给很多家长造成了很大的苦恼。
让我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吧。
60%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
100%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同的学习心理障碍;
每年都有学生因非经济原因流失……
这些厌学、辍学的中学生犹如不和谐的音符,引起我们去关注整首曲目症结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庄严地提出,跨世纪的培养目标是“学会生存”!那些厌学辍学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而且是生活的兴趣;他们放弃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丢弃了面对生存的挑战的勇气。
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取一些经验教训。
(一)“我要把书扔进高压锅!”
寻找李小辉,已经成了他们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上课的铃声好像对李小辉不起作用,班主任已经不知多少次把李小辉从球场、马路、游戏厅“请”回来。每次李小辉都痛哭流涕,信誓旦旦地承诺再也不逃课了,但他的每次誓言都不会是最后一次。
惟一的一次没有找到李小辉是上个月摸底考试后,李小辉下了数学课就跑出了教室,用他的话说是随便跳上了一辆公共汽车,绕着城市打了个圈。那次李小辉并不是最后一名,但是数学不及格。数学老师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无情地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李小辉对班主任作检查时说:“我的脑子一下就炸了,心里乱成一团,憋着一肚子气没处发泄,再不出去透透气,说不定会疯成什么样呢。”
班主任把校园里外找了个遍,最后,在学校附近一家电影院里找到了他。昏暗的灯下,班主任终于看到一张兴奋得放光的脸,完全不是课堂上的暗无生气。
班主任没有当场捉“贼”,他深深地知道一个18岁男孩子的自尊心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固执。班主任在校门口等着李小辉回来。
“电影好看吗?”
李小辉显出惶恐的样子,“您知道了?我错了,我错了,都是我不对,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老师,您了解我,我实在呆不下去了,物理老师一说有多半不及格,我就知道有我的份。数学老师瞧不起我,说不定要怎么整我呢。我上回向您保证过期中考试考好的,这回又完了。在教室里,我一分钟也呆下下去了,老觉得自己想要杀人。”
在一篇题目叫《我最××的一件事》的作文中,别的同学写的是最喜欢、最难忘的一件事,他写的是他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你看:
……,讨厌死了,见他的鬼去吧,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后再用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氨水、浓硫酸、浓硝酸——用棒球棒打,狠狠地打、摔,送入转炉,烧成灰,最后为它拍张照,留作幸福的纪念!
“这孩子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思想混乱,没有理想缺乏人生目标,对现实很悲观,喜欢谈些耸人听闻的话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李小辉的班主任不无忧虑地这样说道。让我们再来看这篇《梦想》,前边写得很像回事,写自己在梦中畅游大海,词句华丽,诗意盎然,可是结尾:‘妈妈一声怒吼把我从梦中惊醒:小辉你又睡觉了,作业做完了吗?天啊……’”
在李小辉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尖锐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为什么一颗年轻纯真、本应无忧无虑的心灵却陷入如此深重的心理危机中?”难道仅仅是数学老师的那次批评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也许这是一个表面的理由,却远远不是全部的根源。
李小辉也许是特别的,但决不是个别的,99%以上的中学生都认为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他们经常感觉沮丧、自卑、空虚、绝望,大部分人至少有过一次轻生的念头。这甚至包括那些一贯的“好学生”。
当其他同学听到李小辉的事例时,他们纯真的脸上露出一些同情,一些理解,一些焦虑,一些自怜。一个看上去文静内向的男生说:“每天早上,我被闹钟吵醒时,我都想大吵大闹一番,撕碎所有的书,甚至,想给自己来一刀,只要不起床去学校。”
另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生有几分羞涩地说:“他(指李小辉)真勇敢,我也常这么想,但就是不敢干。”
这两个都是名符其实的优秀学生,每次考试都排在班级前三名。负责高考监考的老师们说:高考最后一科考完,每一个教室都爆发出一阵欢呼,学生们纷纷掏出书包里的课本,复习资料,把它们撕得粉碎。于是,七月似火的教室顿时提前过了圣诞节,残页纸屑,仿佛漫天下雪。
(二)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
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老师的教育
如果在孩子的婴、幼时期父母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一入学老师就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学生一出现心理波动,家长、老师都能及时发现,科学地引导,那么厌学现象即使不会降为零,也不会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孩子是一片沃土,在上面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2.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过于追求物质享乐、不注重内在品质的社会风气,以金钱收入为标准的价值尺度,不顾及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等,都是诱发孩子逃离学校的重要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还会因情感发展的不成熟,或者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厌学、逃学。如有的女生,在自己的心目中一直暗恋着倾心已久的“白马王子”,可一经表白,却遭到了冷冰冰的拒绝,这使她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此开始产生自卑感,不愿意进入学校,不愿意与对方在一个教室上课,要么辍学在家,要么逃学在外。
3.被校园学霸和流氓团伙欺凌,是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的重要原因。也近年来,学校青少年勒索类案件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常在光天化日下,发生在校门口、溜冰场、公园、电影院、游戏机房等场所,一般动机简单,常常以追求财物为目的,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凭借人多使受害人产生恐惧感而交出钱物。校园学霸现象的存在,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尤其是那些正在或曾经遭受学霸欺凌的学生,心灵存有阴影,对校园生活产生厌烦,对犯罪行为恐惧、无奈,最终产生逃学的念头。
4.孩子不够成熟,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差、贪玩、怕辛苦、怕老师惩罚、怕人欺负、同伴诱惑、生病等,都可能引发逃学。例如,孩子有时会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如个人生理缺陷、成绩差、服饰不好、语言能力差等使孩子感到上学不开心,就会出现逃学现象。有些孩子沉溺于学习之外的活动中,例如打扑克,下象棋等与正学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对正常学习兴趣下降,出现逃学现象。有时孩子逃学是由于父母不许孩子随便到外面玩,孩子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就采用逃学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些孩子逃学后就在外面流浪,与别的逃学孩子或小流氓一起玩,形成小集体,甚至干坏事,出现违法行为。
(三)如何解决孩子“厌学、逃学”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成才的沃土。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当,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家庭厌恶学校厌恶社会的畸形心理。青少年成长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使这种厌恶泛滥,彻底丧失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热望,出现诸如厌学、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等社会问题。
1.家庭教育。
(1)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值。
孩子从小学升人中学,从初中升入高中,往往是心理转折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渴望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环境,正确把握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这时,家长的正确帮助和指导是多么重要!
太高的期望,往往让爱变得冷酷、残忍,孩子会因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会因无法达到父母规定的目标变得自卑,会在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自暴自弃,孩子会被父母的“爱”、“期望”、“关怀”压榨完他本来对生活怀有的信心和热情。“棍棒底下出孝子”,电子时代的许多父母,不能再守着石器时代的教育法则了。
父母的期望必须注意其合理性,这种期望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同时,这种期望还不能过于急切,在一个重点学校,人才济济,要求子女“争第一”不能说不对,但量化到“这次考试必须进前三名”则明显是拔苗助长,结果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父母要适当采取某种合理的方法,让自己的期望不知不觉地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成为孩子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为这一目标倾注全力。
(2)不要用奖赏来诱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很多家长面对厌学的孩子,常用奖赏的办法来诱发小孩的学习动机。
“宝贝,只要你这次考95分以上,我就给你买×××。”
“这次考试如果拿了满分,我就陪你到北京玩一趟。”……
用如此方法来诱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可能暂时获得好的成绩,但这种好的成绩绝不会长久!因为一个人的物质享受极容易满足,也最容易引起心理上的适应,一段时间后心理上马上就对这些物质刺激不感兴趣。重要的是这些物质刺激不能从根本上使孩子从内心真正产生学习动机。
(3)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
建议一些家长将孩子放到社会中去,让他自己选择学什么、是否有必要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家长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办事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找出优势科目对于厌学的孩子特别重要。孩子可以以此作为建立自信心、重新恢复学习兴趣的起点。开始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偏科,等将来孩子自信心建立以后,学习兴趣恢复以后,再慢慢纠正偏科现象亦不迟。
(4)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
有些孩子的厌学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引起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总不能提高,因而孩子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于其自身的学习方法。
(5)避免粗暴地对待孩子。
孩子出现了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了解其原因,粗暴地对待。生活中有些父母用打骂、斥责等方式对待厌学的孩子,结果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反而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如此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6)父母的“榜样作用”。
很多父母整天教训孩子学习不用功;自己却不学习、不看报,整天无所事事。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父母不觉得对孩子有影响吗?
很多父母整天赌钱玩麻将,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想,到底是学习来钱容易,还是玩麻将来钱容易呢?
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厌学影响相当大。
总之,只要科学地对待孩子的厌学问题,可以慢慢矫正孩子的厌学现象,如果家长对此无能为力,有必要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2.学校教育。
学校教师绝不能以简单粗暴、排斥歧视代替说理引导。一位中学生上课迟到5分钟,被老师罚站。这位同学感到深受侮辱,站了不到20分钟就跑掉了。后来有意和家长老师作对,发展到流浪街头因盗窃入狱。他回忆说:“老师为什么不问问我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要当着那么多同学让我丢面子?”孩子的心是纯洁的,容不得一点沙子。
他想与其在校被老师看不起,还天天受束缚,不如到社会上做个自由的人。老师认为与其和他较劲生气不如眼不见心不烦,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家长想与其隔三差五地被请到学校还不如让他早点出来挣钱。在我们谴责学生和家长的草率、幼稚的时候,请别忽视他们的老师。老师们请你们也把爱分一点送给这样的差生,把责任心拿出一点融到教学,让原本就活泼的语文课活跃起来;让严肃的数学焕发出逻辑推理的光辉;让沉闷的历史变成睿智的老人叙说当年的兴衰;让乏味的政治变成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明灯。你们教的学生不是爱因斯坦,他们也不可能成为郑成功、成吉思汗,他们只是普通的社会成员,恰恰是他们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他们此刻的素质维系未来民族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