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尤昭玲等将本病分为5型论治:气滞血瘀用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用少腹逐瘀汤;痰湿瘀阻用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湿热夹瘀用清宫消癥汤(自拟);阴虚内热用清海丸(《傅青主女科》)。徐福松、莫惠等将其分为5型:气滞血瘀证用行气消瘕汤(《现代中西医妇科学》);气虚血瘀证用补气消瘕丸(《现代中西医妇科学》);痰瘀互结证用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寒凝血瘀证用少腹逐瘀汤;阴虚肝旺证用滋阴化瘀汤(《现代中西医妇科学》)。杨家林等分3型:瘀血证方用大黄虫丸(《金匮要略》)等;寒湿凝结方用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等;痰瘀互结方用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合消瘰丸(《医学心悟》)等。邬美萍介绍梁剑波分2型:血瘀内郁方用桂枝茯苓丸;气血两虚方用举元煎。叶玉妹介绍蔡小荪分经间期和月经期两步治疗:经间期,采用桂枝茯苓丸;月经期,方用:炒当归9g,丹参6g,赤芍9g,白芍9g,生蒲黄30g,血竭3g,花蕊石15g,熟大黄9g,益母草9g,仙鹤草20g,震灵丹12g。王娜梅等介绍马春芬认为子宫肌瘤的病机关键在于瘀血内停,治疗采用周期疗法,平时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癥为主,经期以活血调经、逐瘀止血为主,效佳。毛秋芝等分两期论治:月经中期及月经后期:寒湿凝滞证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气滞血瘀证以膈下逐瘀汤加减;行经期:气虚血瘀证以参茜固经冲剂加减或固本止崩汤;瘀热交阻证以逐瘀止血汤加减或震灵丹;阴虚内热证以清海丸加减。李祥云分5型:气滞证用香棱丸合加乌药汤;血瘀证用桂枝茯苓丸加减;痰湿证用开郁二陈汤加减;湿热证用大黄牡丹汤合四妙散加减;体虚瘀滞证用理气汤加减。钱伯煊分3型与3个阶段治疗: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加味;阴虚血热用三甲煎加味;气滞血瘀用旋覆化汤合失笑散加减;并分三个阶段灵活用药。
2.专病专方 施今墨曰:“子宫肿瘤良性者,如子宫肌瘤,余习用延胡索、没药、紫草、茜草、黄精、益母草、三棱、莪术、鹿角、琥珀、苏木、木蝴蝶、脐带诸药,亦有消去肿瘤之例。”肖承悰治疗上注重调理全身气血,提出“补消结合”的治疗原则,提出治疗上要采取益气祛瘀、分期治疗、补消结合的方法。非经期治疗以消癥为主,采用活血化瘀、软坚益气的原则,寓补于消之中、消于补之上。组方为:鬼箭羽、莪术、丹参、牡丹皮、夏枯草、川牛膝、生牡蛎、黄芪等。经期治疗用药更应谨慎,不宜攻伐,如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机体处于气血不足、气不摄血的状态,此时治疗当以益气缩宫为主,兼以软坚消症,使气足而能摄血,气生则血生,气充而能运血,以使气血调和。此时以补为主,补于消之上,消寓补之中。组方为:党参、太子参、南沙参、白术、枳壳、益母草、贯众、花蕊石、龙骨、牡蛎、三七粉等。为便于服用,肖承悰又研制出丸剂,非经期:散结消癥,活血调经,兼以益气养血,用肌瘤内消丸(瓦楞子、鬼箭羽、急性子、生牡蛎、制鳖甲、荔枝核、生何首乌、黄芪、远志、川牛膝等)。经期:益气缩宫,祛瘀止血,用安宫止血丸(南沙参、太子参、党参、白术、枳壳、益母草、生贯众、煅龙牡等)。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比例,由东直门医院制剂室分别制成小蜜丸,40粒为9g,每日口服3次,每次40粒。月经来潮开始服用安宫止血丸,服至经净;月经干净3天开始服用肌瘤内消丸,服至月经来潮,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桑海莉等以康妇消癥片治疗子宫肌瘤12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后子宫肌瘤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瘤体缩小,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刘云鹏主张分期治疗:平时用自拟子宫肌瘤非经期方:当归9g,川芎9g,地黄9g,刘寄奴15g,桃仁9g,红花9g,昆布15g,海藻15g,三棱9g,莪术9g,土鳖虫9g,丹参15g,白芍9g,鳖甲15g。经期用自拟子宫肌瘤经期方:当归9g,地黄9g,白芍9g,茜草9g,丹参15g,阿胶(兑)12g,川芎9g,益母草12g,蒲黄炭9g,紫草根15g,刘寄奴9g。罗元恺自拟橘荔散结丸: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生牡蛎、益母草、党参、制何首乌。蔡小荪化瘀消坚方:云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海藻12g,昆布12g,炙穿山甲片10g,皂角刺30g,鬼箭羽20g,地鳖虫10g;并主张经间期用:云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炙穿山甲片9g,石见穿10g,鬼箭羽20g,海藻12g,莪术10g,加减服14~21剂;月经期用:炒当归10g,大生地黄10g,川芎5g,白芍10g,柴胡5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如经量过多如注,兼有大量较大血块用:炒当归10g,丹参6g,赤芍10g,白芍10g,生蒲黄30g,血竭3g,花蕊石15g,熟大黄10g,益母草10g,仙鹤草20g,震灵丹12g,加减。邓铁涛治子宫肌瘤方:桂枝12g,云苓12g,赤芍12g,桃仁10g,牡丹皮12g,三棱10g,莪术10g,炒穿山甲12g。班秀文对湿瘀所致用养血化瘀消癥汤: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白术10g,土茯苓20g,泽泻10g,丹参25g,莪术10g,香附10g,皂角刺15g,炙甘草6g。
3.针灸推拿 海日罕采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子宫肌瘤:取足三里、气海、太溪为主穴,子宫、三阴交、太冲、曲骨、关元、阴陵泉为辅穴,施以针刺补泻治疗,配合王不留行贴耳穴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显示16例中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余蕾等采用子宫穴温针灸为主治疗子宫肌瘤62例,治疗组主穴:子宫穴,采用温针灸;配穴: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阴陵泉(双)。对照组口服宫瘤清胶囊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中药外贴 辛昕等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所选穴位为关元、气海、中极,药物为三棱、莪术、大黄等。对照组服用宫瘤清片(熟大黄、土鳖虫、水蛭、桃仁、蒲黄等)治疗。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子宫肌瘤的主症如下腹胀痛、不规则出血、腰酸痛等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笔者用自拟癥消宫春丹(炒穿山甲30g,炒桃仁30g,夏枯草30g,海藻30g,莪术30g,三棱30g,王不留行30g,香附30g,六通30g,半枝莲25g,马齿苋30g,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0g,以适量白酒调成糊状涂于神阙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3天换药一次)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108例,结果痊愈39例,显效44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81%。
(四)实验研究
肌瘤内消制剂由鬼箭羽、夏枯草、生牡蛎、黄芪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症,兼以益气的作用,调节血中雌、孕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ER、PR的表达,可能是肌瘤内消制剂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之一。雌激素、孕激素负荷可引起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肌瘤内消制剂可有效抑制这种增殖,改善子宫平滑肌结构,恢复正常细胞周期。季培英等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活血化瘀法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IL-2R、TNF-α水平有调节作用。李勇生研究结果表明,通络散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是通过降低患者体内血液黏稠度,降低血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水平来实现的。李坤寅等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及其瘤体组织中的PR水平及其PRmRNA表达可能是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制之一。
(五)疗效评价标准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制定了综合疗效的评定标准、疾病疗效(消瘤疗效)的评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子宫肌瘤瘤体采用不规则椭球体公式计算:4/3πabc(a、b、c分别代表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直径),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瘤体则以N个瘤体体积之和计算。
1.综合疗效的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疗效率≥95%;肌瘤消失。
(2)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疗效率≥70%,<95%;肌瘤缩小≥50%。
(3)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治疗后证候疗效率≥30%,<70%;肌瘤缩小<50%,≥30%。
(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证候疗效率<30%;肌瘤缩小<30%,或未见明显缩小,或有增大。
2.疾病疗效(消瘤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治疗后肌瘤消失。
(2)显效:治疗后肌瘤缩小≥50%。
(3)有效:治疗后肌瘤缩小<50%,≥30%。
(4)无效:治疗后肌瘤缩小<30%,或未明显缩小,或有增大。
3.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以中医症状积分为主要依据,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临床痊愈:治疗后证候疗效率≥95%。
(2)显效:治疗后证候疗效率≥70%,<95%。
(3)有效:治疗后证候疗效率≥30%,<70%。
(4)无效:治疗后证候疗效率<30%。
(六)小结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有很大的优势,但必须辨证论治,病久则虚实夹杂,治宜攻补兼施。应采用统一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以利于深入研究与广泛交流。
子宫腺肌病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病。本病属中医“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气滞血瘀 多因平素抑郁或恚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冲任失和,以致经脉瘀阻。
2.寒凝血瘀 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余血未净,摄生不慎,感受寒邪,血遇寒则凝,导致寒凝血瘀。
3.痰湿血瘀 素体脾虚痰盛,或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湿下注冲任胞脉,阻碍血行,导致痰瘀互结。
4.湿热血瘀 素体脾虚,水湿内停,蕴久化热;或肝郁脾虚,湿热内生;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感受湿热之邪。湿热稽留于冲任,蕴结于胞宫胞脉,阻止气血运行,导致血瘀。
5.气虚血瘀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过极,或大病久病,损伤脾气,导致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冲任瘀阻。
6.肾虚血瘀 先天不足,或后天损伤,大病久病,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阳不足则阴寒内盛,冲任虚寒,血失温煦推动而致血瘀;肾阴不足,虚火内生,内热灼血亦可致瘀;肾水不足,不能涵木,则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血不和而致冲任瘀阻。
二、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 婚久不孕,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痛引腰骶,或会阴、肛门下坠,或伴胸胁乳房胀痛,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滑。妇科检查子宫略大,较固定,后穹隆、子宫骶骨韧带等处有触痛性结节,或附件粘连包块,月经前后肿块有明显大小的变化。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 香棱克异汤(自拟)。制香附、三棱、莪术、炮穿山甲、制乳香、制没药、水蛭、川芎、血竭、黄芪、菟丝子。
2.寒凝血瘀
主症 婚久不孕,经前或经期下腹冷痛,痛引腰骶、会阴及肛门,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暗有块,形寒肢冷,苔薄白,边有瘀点,脉沉细。妇科检查后穹隆、子宫骶韧带等处触及痛性结节。
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 桂莪消异汤(自拟)。桂枝、莪术、三棱、炮穿山甲、制附子、小茴香、当归、川芎、制香附、血竭、巴戟天、肉苁蓉。
3.痰湿血瘀
主症 婚久不孕,经前或经期小腹掣痛,经色紫黯,而质稀,带下量多。形体肥盛,头晕沉重;或呕恶痰多;胸闷纳呆,或有泄泻;苔多厚腻,脉沉涩。
治法 化痰利湿,活血逐瘀。
方药 半棱逐异汤(自拟)。半夏、三棱、苍术、白术、茯苓、滑石、香附、莪术、当归、昆布、水蛭、穿山甲。
4.湿热血瘀
主症 婚久不孕,平时少腹时痛,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加重。经行腹痛灼热拒按,或痛引腰骶、会阴及肛门;经血量多,经色深红,质稠有块;低热起伏;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有时干结;舌质红,舌尖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而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方药 薏竭涤异汤(自拟)。薏苡仁、血竭、红藤、萆薢、黄柏、炮穿山甲、鳖甲、昆布、牡丹皮、制香附、茯苓。
5.气虚血瘀
主症 婚久不孕,痛经,以经期及经后为甚,伴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肢倦;纳呆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 益气化瘀。
方药 芪棱理异汤(自拟)。黄芪、三棱、人参、白术、山药、莪术、生鸡内金、水蛭、柴胡。
6.肾虚血瘀
主症 婚久不孕,盆腔结节包块,经行腹痛,腰脊酸软。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神疲,头晕;面部色素沉着;性欲减退;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方药 菟棱治异汤(自拟)。菟丝子、三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当归、川芎、延胡索、莪术、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