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全鉴(第2版)
48433900000033

第33章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注释】

①虚者虚之:第一个虚字,空虚,与实相对,指军事力量不敌对方;第二个虚字,动词,显示虚弱的样子。

②疑中生疑:第一个疑字,可疑的形势;第二个疑字,怀疑。

③刚柔之际:这里是指,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

④奇而复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译文】

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使敌人摸不清虚实而产生疑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运用此计会有更加奇妙的效果。【计谋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攻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时,郑国的上卿叔詹对郑王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郑国有难,齐国定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命令士兵全部埋伏在城里,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同时,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

公子元率楚军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但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想用空城计欺骗我。”【计谋解析】

“空城计”是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使敌人的攻势落空,把原本就很空虚的实力以更加空虚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敌人产生疑惑,故而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实际上,此计是一种疑敌缓兵的心理战术。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因此,面对敌人时,还必须有实力与之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虚虚实实,现场控制

古人用兵,讲究的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逆反用计,空城计却打破了以往兵家的常规用计格局,以“虚者虚之”的反常递增设计,使虚实变幻无穷,不再有固定模式。反常用兵,使敌“疑中生疑,不知所攻”从而会“奇而复奇”,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诸葛亮六出祁山用人不当,马谡大意失街亭,造成战局失利。诸葛亮自知陇西城守不住,便安排部署向汉中撤兵。当时陇西城只有5000人马,其中2500人出外运粮草,只剩一半守城。忽然,探子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向陇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只有几个文官和2500名士兵。当听到大兵压境的消息,个个惊恐万状。诸葛亮却是镇静自若,从容传令,命令全城立即把军旗收藏起来,各自坚守岗位,不许高声说话和随便出入,如有违令定斩不饶。然后,又吩咐将城门大开,每一城门留20个士兵,装扮成老百姓清扫街道,并且在魏兵到来时,不得擅自行动。一切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便带着两名小童,携瑶琴登上城楼,神态自若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前锋来到城下,看到这般情景,不敢贸然进城。于是,飞马回告司马懿。司马懿根本不相信,亲自飞马来到城前观看,果然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左右两边各站一童,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手执拂尘,面前焚香三股,香烟缥缈悠然自得,旁若无事轻弹瑶琴。城门内外有二十余名老百姓正在低头清扫。司马懿看后心中疑惑不定,根据诸葛亮平素做事甚为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想必有重兵埋伏,倘若贸然进兵,岂不正中他计,于是传令拨马而回。

诸葛亮沉着冷静的现场控制,避免了一场血战。

诸葛亮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吓懵,也没因大兵压城而惊慌,而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把探子获得的信息同实地观察结合起来,进行详尽的分析,权衡利弊,采取对策。当时魏军以15万的兵力分两路向陇西城杀来,而诸葛亮只有2500人马,双方相比是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若派人求援,一时也难解燃眉之急;若弃城逃跑必被生擒;若死守城池,则会因寡不敌众而难以抵挡。在军情紧迫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诸葛亮进一步分析了各自用兵特点和个人特性,诸葛亮平时用兵谨慎,而司马懿疑心重。于是一反常态假戏真做,演出了一场空城计,迷惑了司马懿,摆脱了危困局面,从容完成了撤退计划。诸葛亮的决策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因而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诸葛亮如果平时对司马懿的秉性、用兵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是决不会贸然使用空城计的。因此,平时掌握的情况越多、越深入,积累的实践经验越全面,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就越能在分析问题时迅速果断地作出决断。在解决疑难问题和突出性问题时,诸葛亮智退司马懿15万大军的控制艺术是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的。

由此可见,具备沉着、冷静的素质是细致、周密考虑分析突发性问题和紧急情况的前提。没有沉着、冷静的态度,就没有细致、周密的分析。某些同志头脑简单、缺乏修养,一遇突发情况头脑膨胀、惊慌失措。结果,考虑问题片面,便草率作出决策,往往效果甚微或出现失误。在紧要关头,是仓皇应战,还是沉着、冷静地稳住阵势,对扭转战局将起决定作用。

用假象毁敌舰

1939年8月21日,德国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斯佩伯爵”号(以下简称“斯佩”号),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南大西洋。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它击沉了九艘英船(共计吨位为50000吨)。这一战绩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热门新闻。

凭着多年的海上作战经验,驻守拉丁美洲东方海区的英国“G”舰队司令哈伍德断定,“斯佩”号的下一个猎物将是自己的防区,该舰将会在12月13日到达拉普拉塔河口。于是,哈伍德命令分散在各处的三艘巡洋舰全都集中至该河口,以“三打一”的方式对付“斯佩”号。

12月13日拂晓,“斯佩”号果然如期而至。哈伍德命令三艘英舰分成两队,以使敌舰分散火力,顾此失彼。“斯佩”号凭着自己280毫米大炮的巨大威力给英舰造成重创,但自己也连连中弹,陷入窘境。上午8时,“斯佩”号被迫停泊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战事稍停。

根据国际法,交战国舰艇在中立国停泊24小时后自行解除武装。但是,如果在24小时内“斯佩”号真的从蒙得维的亚返身杀出来,那么,没有一艘英舰能够阻挡它。制服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即不让它出港,以解除其武装。那么怎么样才能不让它出港呢?

有鉴于英国战舰的实力比“斯佩”号弱的客观情况。海军部一方面采取紧急行动,命令离此较近的三支舰队火速赶往拉普拉塔河口;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台大肆宣传,鼓吹拉普拉塔河口外的封锁线固若金汤,“斯佩”号已陷入英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与此同时,外交活动也在紧张地进行。英驻乌拉圭大使多次催促乌拉圭当局尽快地赶走“斯佩”号。

英国的宣传战奏效了。“斯佩”号舰长从电波中得到了深刻印象:即使突破了哈伍德舰队的封锁,也难以逃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英国强大舰队的包围圈。“斯佩”号已是伤痕累累,就算能冲出包围,也不能越过万里海洋及英舰的围追堵截,回到德国。此时,英军为了表示自己遵守国际惯例,率先将战舰开出蒙得维的亚。“斯佩”号再也无法再在港口赖下去了。舰长自认穷途末路,在无奈地将七百多名官兵转移到德国商船上后,决定炸船自沉。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斯佩”号沉没海底。

利用宣传上的优势,采取攻心的策略,从而诱导敌人走上错误的道路。

【计谋原典】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