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骑车的技术水平。自行车旅游特别是长途旅游,掌握好自行车技术是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体力,保证安全。自行车车座的调整,是自行车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行车车座应调整到什么高度为最佳?一般说来,以车座较低并有5~10度的后倾最便于长途旅游,原因一是低车座蹬车灵活,可用脚的不同部位轮流用力,这样可使脚的各种肌肉轮流休息,延长耐久力;二是车座低,人的位置相对降低,可减少空气阻力,也便于伏在车把上,改进气阻流向;三是车座低,微后倾,可使身体挺直,臀部受力均匀,减少疲劳感,同时又可减轻双臂的负担,保护手腕;四是车座低有利于安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双腿伸直便可着地,这样可避免造成危险。因此,旅游时对车座的调整,应以低车座为最佳,这对保持体力、速度、耐力都有很大的好处。此外,自行车旅游选择适当的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普通自行车,在体力正常、道路平坦等条件下的长途旅游,速度应保持在每小时5公里左右,体力好的可加快到每小时20公里。自行车旅游贵在保持速度,选择适当的速度,切忌忽快忽慢,有劲拼命骑,没劲步步停的现象。途中休息也可保持每二至三个小时一次,不要想停就停,应坚持到时间或预定地点再休息。在特殊的道路条件下行车,适当地掌握行车速度更为重要。不管是又长又陡的下坡道,还是山间小路,车速既不宜太慢,也不可太快,应因地势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速度。
到高海拔地区旅游应注意什么
高海拔地区也称高原地区,是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进入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急性高原反应,出现头痛、头昏、心悸、胸闷、气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高原病,如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
初到高海拔地区的旅游者通常会出现高原反应症状,症状的轻重不同是因人而异的,多数人可以通过体内的平衡系统,在一周时间内调整好自己,并逐渐可以适应高原环境。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吸氧来缓解高原症状,但这并不是好办法。因为吸氧虽然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当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这样反而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所以,在高原反应症状不严重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就可以慢慢适应高原环境。
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需要注意的事项:①初到高海拔地区,不可快速行走,更不能做体力劳动和快跑,尽量花费几个小时静养休息,第一个晚上要早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很多人一下飞机,没有出现什么高原反应,就自以为没有问题,不注意休息,到了晚上症状才出现,而且由于没休息好症状很严重,值得引为教训。②要尽量选择条件好一点的宾馆入住,使自己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从心理上及生理上得到放松,这样有利于克服高原反应。睡眠时要尽量开窗,让空气流通。但要防止因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因为感冒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之一。高原温差特别大,很容易着凉并感冒,因此宁可热一点,不可受凉,多穿衣服。③刚进入高原,不可暴饮暴食,不要饮酒和吸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物质,多饮水,水喝得越多越好,只要能承受。④一旦发生高原反应也不必恐慌,要根据反应的轻重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如果反应较轻,可采取静养的办法,多饮水,少运动,一般过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消失或减弱;如果反应较重,影响到了睡眠,可服用一些药物;如果反应太重,就要到医院进行治疗。⑤常用的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有红景天、肌肝片、葡萄糖等,一般进入高原的前二天开始服用,路途中也应坚持服用,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高原反应。⑥为了有效地防止水分的流失,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可以每天坚持使用防晒用的唇膏、防晒霜等。⑦在进入高原前,还需要必要严格的体格检查,如患有严重贫血及高血压病人或有肺、心、肝、脑、肾的严重疾病的人群,尽量不要到高原地区旅游。
夏季旅行时如何预防中暑
在生活中,过冷或者过热的天气都会让人不舒服,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人的正常体温虽然维持在37℃左右(腋下测量体温),但并非当环境温度保持在37℃时,人体感觉最舒适。因为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必须向外散发,当环境温度过高时,这些热量就不能顺利散发出去,人就会感到酷暑难耐;而当气温太低时,这种热量散发又太快,人便觉得寒冷。根据实验,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夏季是19℃~24℃,冬季是12℃~22℃,在这一温度之外,人都会感到不舒适。那么,人对高温的耐力究竟有多大呢?据实验,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在50℃的高温中待上两个小时,在70℃的高温中待上15分钟,在80℃的高温中待上1分钟,身体不会受任何损害。但如果在45℃的潮湿空气中待上1小时,就会发生中暑,甚至出现昏迷。由此可见,不仅高温能对人体产生影响,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和湿度达到某个高度时,人体的体温就要升高,而导致疾病,过于严重还会造成死亡。
预防中暑
空气湿度是什么?空气湿度是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即潮湿程度,通常用相对湿度来描述。即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大气中若没有水汽,相对湿度为零;当大气中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相等时,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已经饱和,大气不能再吸收水分,此时的相对湿度即为100%。因此,相对湿度的百分数越大,表示空气湿度越大。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就要借助汗液的蒸发来排出热量。此时,空气湿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很不舒服,容易发生中暑现象。如果空气湿度较低,汗液蒸发速度就会较快,即使气温较高,人也会感觉到凉爽。此外,较高的湿度,还很容易患上肥大性关节炎及腹泻、风湿性关节炎、食欲不振、水肿、胸闷、困倦等症,高温度高湿度的天气会让人心烦意乱、冲动、急躁,甚至行为不正常。
当气温在36℃以上,相对湿度50%以上时,这样的天气环境下,中暑人数就会显著增加。中暑又分三种情况,一是日射病,在室外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时容易发生,症状与热射病相似,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头部温度有时可增高到39℃以上;二是热痉挛,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的痉挛;三是热射病,一般在温度较高的室内易发生,开始时头晕、头痛、口渴,然后脉搏变快、体温迅速升高、面红,甚至昏迷。
夏季外出游玩时应注意预防中暑的以下事项。①穿颜色浅的衣服。夏季外出旅游时应穿白色、浅色或素色衣服,因为白色、浅色或素色的衣服吸热慢,穿着凉爽,不易中暑。②戴隔热草帽。纺织草帽的原料多为空心的,里面储存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另外,草帽对阳光还有一定的折射作用。③中午要休息。早晨空气新鲜,气候凉爽。因此,夏季外出旅游时,出发时间应该早些,到了中午就休息,下午三四点钟以后再进行旅游活动。④多喝盐开水。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多喝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预防中暑。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这样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⑤带防暑药。夏季外出的必备药物——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薄荷锭等。
一旦中暑,应立即将病人送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帮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到病人的颈部和头部,并让病人服用中暑药物。如果病人昏倒,可用手指按压病人的人中穴或针刺双手十指指尖的十萱穴。若有非常严重的情况发生,患者会昏迷不醒,就应马上叫救护车送医院治疗。
旅游期间如何预防紫外线对人体的损伤
太阳紫外线的波长在280~400纳米之间,会造成对人的眼睛和皮肤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变黑、疼痛,表皮厚度增加,加速老化,出现癌前期病变甚至发展为皮肤癌。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因此在旅行期间,尤其要特别注意在强烈的阳光下预防紫外线的伤害。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在炎热夏日的户外旅游,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一定要细心呵护的皮肤,最好戴遮阳镜和宽边太阳帽,或打遮阳伞,还要穿长袖浅色上衣,并且还需涂抹防晒指数至少为15的防晒霜。
(2)如果你愿意炎炎夏日在河边海滩,享受嬉水的开心,那要小心呵护好暴露的皮肤,适当的选择一些防晒指数较高的护肤品,在离开水面后赶快将皮肤上的水擦干,在皮肤暴露处涂抹防晒霜。
(3)旅游爱好者去雪山、雪地旅游的最好季节是每年4月到9月,这样的季节也是阳光紫外线照射最强的,尤其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期间,旅游者一定要戴上风镜或墨镜。紫外线强度与海拔高度有关系,海拔每升高1000米,紫外线强度也会随之增加6%~10%,因此登雪山时要戴帽子,预防紫外线直接照射头部。
(4)旅途期间需呵护头部。可以打遮阳伞,系头巾,戴太阳帽,总之要尽量避免太阳直晒头部。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过的头发会变干,失去水分,蓬乱,容易断裂,变脆,所以,长时间暴露在炎炎烈日下,要提前擦护发膏。
(5)重视营养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中富含抗氧化物质,虽然不能直接预防太阳对皮肤的晒伤,但可以降低皮肤因暴晒而衰老的速度。适度服用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可预防皮肤晒伤。
旅游期间接触动物可能感染哪些疾病
旅游期间,游客可能会与动物有接触,从而感染一些人兽共患的疾病,常见的人兽共患疾病有:(1)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通过鼠蚤传播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有发热、严重的败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腺型、肺型和败血型。各型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原发败血型鼠疫病情发展迅速,中毒症状重,患者常神志不清或陷入昏迷状态,出现心力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腺型(腺鼠疫),临床上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发生部位以腹股沟为最多,因下肢被蚤咬的机会较多,其次为腋窝、颈部淋巴结。淋巴结炎的特点是肿胀发展迅速,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剧烈,如不及时治疗,则淋巴结肿很快化脓,最后溃破。肺型(肺鼠疫)起病甚急,在24~36小时内有剧烈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颜面及皮肤发绀,迅速加剧。如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可能还会死亡。
鼠疫就是指通过跳蚤叮咬携带毒菌的老鼠,然后老鼠再叮咬人,致使人会传染此病。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旅游期间,游客尽量减少到啮齿类动物栖息的场所,而且要使用蚤类驱避剂,以预防传染。
(2)狂犬病。是指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狗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播动物,其次是猫。人和多种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多因病兽咬伤、抓伤而感染。病犬唾液中含有病毒最多,通过舔咬感染人、畜。该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旅游期间最好不要与病犬(猫)接触,如果不慎被狗咬伤或被猫抓伤要立刻去注射狂犬疫苗。
(3)流行性出血热。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发的疫源性疾病。鼠类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患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损害全身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一般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低血压等。
(4)布鲁氏杆菌病。由布鲁氏杆菌引发的人畜患病。该病的易感动物,以牛、羊、猪最为多见。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动物,盗汗、寒战、关节炎、神经痛、肝脾肿大以及睾丸炎、附睾炎等,孕妇感染后可能出现流产。慢性感染者可持续多年。到病区去旅游的出行者为提高机体免疫力。需要提前接种菌苗。
(5)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发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主要感染羊、马、牛等草食动物,这些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接触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肉而造成感染。人感染发病后可出现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以皮肤炭疽多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结焦痂,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见肺、肠或脑膜的急性感染症状,病情大多严重,尤其是肺炭疽和肠炭疽。到疫区旅游者一定要避免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更不要食用病畜肉。万一有类似病症,要马上去医院诊疗。
(6)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引发的急性感染。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病原体主要在家畜体内和小型哺乳动物(啮齿类),人是战壕热和流行性斑疹伤寒两种立克次体病的主要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