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①恭厚,鲠②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约说,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切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③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④,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⑤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⑥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⑦;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⑧;孙子膑脚泣于魏;吴起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弘分胣⑨;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胁于魏。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⑩,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注释
①祗:仅仅。
②鲠:耿直、刚正不阿。
③谮:越分。
④诡躁人间:怪异不合世俗。
⑤毁訾:诋毁。
⑥昵:亲热的意思。
⑦醢:被剁成肉酱。
⑧鬻:卖。
⑨胣:开膛剖肚。
⑩忤于耳而倒于心:不顺耳顺心。
译文
臣韩非不是不可以进谏,不进谏是因为:若说话通畅和顺,丰富而有条有理,就会被认为华而不实;说话诚实谦虚,耿直而想法周全,会被认为笨拙木讷;过多地陈说意见,频繁地排比用喻,会被认为言谈内容空洞无用;若概括精要而论述简明,直率而不加掩饰,会被认为锋芒太露而没有让人讨论的余地;言辞激切而无所避讳,触及到别人的隐情,就会被认为越分而不懂得谦让;如果论说意旨宏大,高深莫测,就会被认为浮夸而没有用处;论说若琐碎平常,家常小事一一和盘说出,会被认为浅薄;言辞很通俗,不与众不同,会被认为贪生怕死,刻意迎奉君主;说话高妙远俗,怪异不合世俗,会被认为荒唐怪诞;言辞敏捷,很富于文采,会被认为轻佻;若弃绝文采,只是质朴地陈说,会被认为粗俗不堪;如果时时引经据典,称道要效法先人,又会被认为是死背古书。这些就是臣韩非子之所以难以进谏并顾虑重重的原因呀。
因此,尽管论证再正确,君主却不一定听取;道理讲得再完备,君主却不一定采用。大王如果不相信这些进谏,轻则会认为进谏者在诋毁诽谤,重则则会让进谏者遭受灾祸以至死亡。由此,伍子胥因长于献谋而被吴王杀害,孔子善长游说而遭到匡人的围攻,管仲确有才能却被鲁国囚禁。所以,能说这三个人不贤明吗?而是三位君主不明智的缘故呀。上古的时候有汤,他是很圣明的君主;伊尹,是很有才智的臣子。极富才智的人向极富圣贤的人进谏,然而还是进谏七十次仍不被接受,后来伊尹亲自带着厨具做了汤的厨师,与汤的关系才非常亲近,但汤也不过仅仅知道他有点才能而任用他。
因此可以说:要是极富才智的人向最贤明的君主进言,也不一定一说就行,伊尹向汤进言就是例子。要是聪明的人向昏庸的人进言,就一定不会被接受,周文主向纣进言就是例子。因此文王向纣王游说,却被纣王囚禁;翼侯被烧死;鬼侯被制成肉干;比干被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遭到捆绑;曹羁逃到陈国;百里奚沿街乞讨;傅说被转卖;孙膑被魏王剜掉膝盖;吴起在岸门落泪,痛心西河将被秦占领,而后又在楚国受车裂之刑而死;公叔痤病中推荐治国的贤才却被认为神志昏乱,而被荐的公孙鞅逃到秦国;关龙逢被斩;苌弘被开膛剖肚;尹子被关进牢狱;司马子期被杀而浮尸江面;田明被分尸,宓子贱、西门豹不作抵抗而被他人所杀;董安被杀而陈尸于市;宰予难逃田常的杀戮,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
这些人都是仁义贤良而有才有志的,不幸因遇到昏君而被杀死。那么即使是圣贤也不能逃脱杀戮死亡,这是为何呢?就是昏庸的君主难以被说服,因此贤才难以进谏。而最恳切的话是逆耳而且让人心里不痛快的,如果不是圣贤是听不进的,希望大王能对此深思熟虑。
绝妙佳句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
原文
主道(一)
道者,万物之始①,是非之纪②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者知动者正。有言者身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自将表异。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③,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谬乎莫能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④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⑤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君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注释
①始:本源。
②纪:标准。
③素:真实表现。
④竦:尊敬、严肃。
⑤敕:锻炼。
译文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圣明的君主遵循这个准则来了解事物的源头,研究这个准则来了解事物成败的原因。所以,君主要用虚静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事物,名称要从它自己所反映的内容去规定,事情要让它自身的性质去确定。虚心,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静气,才能知道行动的善恶准则。让进言的人,自己来发表言论和意见,让办事的人自己来做事,言语与行动相验证看是否一致,君主可不动声色,让事物回归到它的真实的情况上去。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欲望,如果暴露了,臣下就会修饰自己的言行曲意逢迎;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若暴露出自己的意图,臣下就会表现异常的才能阿谀奉承。
因此,君主不要表现自己的好恶,才可以看到臣子的真实表现;君主不表现出自己的成见和智巧,一切都按法办事,那么臣下就用法来要求自己,谨慎地去做他们的事了。这样以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于思虑,使万物都各得其所;君主有自己的才能,但在行动中不表现自己的才能,君主这样做,是为了使臣下无法凭借君主的才能来欺骗君主;君主有勇力而不用来逞威风,使群臣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所以说君主不用自己的智慧却更显得明智,君主不表现才能却更显成效,君主不逞武力却能使国家更强大。
群臣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心尽力,百官各有常规,根据各自的能力而任用他们,这就叫遵循常规办事。所以说,寂静啊好像君主无所作为,空虚啊好像臣民谁也无法确定他的所在。贤明的君主在上无为而治,既不用智慧,又不表示好恶,所以群臣都诚惶诚恐地在下面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敢为非作歹,越雷池一步。英明的君主所用的“道”,要使有智慧的人尽可能地提供他们的谋略,君主再根据他们的谋略来决断政事,所以君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贤能的人锻炼自己的才干,是为了给君主效劳,君主便根据他们的才干来任用他,给他相应的官职,所以君主的能力是无穷尽的;臣子有功劳,君主也就有了贤能,臣子有罪过,君主给他定罪,因此君主的名声是无穷无尽的。不贤能却可以做贤人的老师,君主无智慧却可以做智者的楷模。臣子付出辛劳,君主享受成功,这便是贤明的君主治国的原则。
绝妙佳句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原文
主道(二)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⑥,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其端⑦,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
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方之忒⑧,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⑨: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日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注释
⑥疵:过失。
⑦端:念头。
⑧忒:差错。
⑨壅:堵塞。
译文
君主的治国之术在于隐蔽,使臣下无法测度自己。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在暗中察看群臣的过失,看见了好像没看见,听见了好像没听见,知道了好像不知道,这就叫虚静无事。知道臣下的意见后,不加变更,用验证的方法来观察他们是否言行一致。一个官职只设置一个人,不要让他们互相通气,那么一切事情的真相就会暴露无遗了。君主要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行迹,隐藏自己的念头,使臣下无从推测;抛弃自己的智慧,舍弃自己的才能,使臣下不能猜测。不泄露自己的意向,来考核臣下和自己是否一致,谨慎地把握权柄并牢固地控制它。断绝臣子夺权的欲望,破除臣下对君主的测度,不让人产生夺权的欲望。若不谨慎地杜绝欲望,不坚固道义的大门,那种阴谋想篡权的奸臣便出现了。这时如不慎重做事,不掩盖真情,叛贼就会产生。
这种奸臣叛贼便会杀害君主,取而代之,他手下的人莫不参与,所以称他们为猛虎。处于君主身边当奸臣窥探君主的过失,所以称为叛贼。只有驱散他们的党羽,收拾他们的残渣余孽,封闭他们的家门,夺走他们的帮凶,国家才没有叛贼。君主的权术大得不可测量,深得不可估测,考察形式与名称是否一致,审查验证法度,对擅自作主的予以惩罚,国家才可能没有叛贼。因此君主有五种壅塞的渠道:臣子封闭了君主的消息是第一种,臣子控制了财产是第二种,臣子擅自发号施令是第三种,臣子能私自施人恩德是第四种,臣子能培植私党是第五种。臣子把君主封闭在外,君主的地位便如同虚设,丧失了权位;臣子控制了财产,君主就丧失了恩德;臣子擅自发号施令,君主就失去了控制;臣子能私自施人恩德,君主就丧失了英明;臣子能培植私党,君主就丧失了部下。这就是君主要独自掌权而不让臣子掌握权柄的原因。
绝妙佳句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原文
主道(三)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以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⑩。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注释
⑩诛:惩罚。
疏贱:疏远卑贱。
译文
君主的治国之道,以静气谦让为法宝。不亲力亲为而知道臣子的灵巧与笨拙;不亲自出谋划策而知道臣子办事的吉凶祸福。因此君主不说话,但臣下却能提出很好的意见;不必规定事情的要求,而臣下却能用很好的技能来增强做事的功效。臣子提出政见主张,君主就把它当做契掌握在手中,臣下做的事已经增加了功效,君主就把它当做符拿在手中。符契相合的地方,就是赏罚产生的地方。
所以群臣向君主陈述主张,君主根据大臣的陈述而交予适当的任务,再根据交予的任务要求应有的功效。如果取得的功效与交给的任务相符,完成的任务与陈述的主张相合,就给予奖赏;功效与任务不相合,任务与主张相违,就加以惩罚。明君的原则,不容许臣子陈述的主张与事实不符。所以贤明的君主施行奖赏的时候,温润得就像及时雨一样,百姓都蒙受他的恩泽;君主施行刑罚的时候,威严得像雷霆一样,即使是神仙圣人也不能幸免。所以贤明的君主不会随便给予赏赐,也不任意免除刑罚。随便赏赐,功臣便会懈怠;免除刑罚,奸臣就会胡作非为,无所约束。因此,如果确实有功劳,即便是疏远卑贱之人也一定要给予赏赐;如果确实有过错,即使是亲近喜爱之人也一定要严惩不怠!这样,对疏远卑贱之人赏赐,对亲近喜爱之人严惩,就使得疏远卑贱之人不致于懈怠,而亲近喜爱之人不敢骄横霸道了。
绝妙佳句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