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等职。提倡儒学,倡导古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韩昌黎集》。
原文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①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②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③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④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⑤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①授:传授。
②句读:古人断句采取句读的方法。句读是指阅读文章时音节停顿的所在。
③士大夫:读书做官的人。
④术业:技能业务。
⑤六艺经传:六艺,此处是指六经,指《易》《诗》《书》《礼》《乐》《春秋》。经,指六经的原文;传,解释经书的书。
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读书做官的这类人,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传著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的从师之道,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绝妙佳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