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灾害
48298800000002

第2章 走近气象灾害(2)

唐山地震在震后救援工作方面取得宝贵经验,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了救援体制的形成对开展抗震救灾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完善起来,它主要包括:实施国家级救灾对策,以部队为主体,专业队伍协助,现场救护和邻区支援的体制;十几万战士参加解救被压被困人员和清尸、防止污染的工作;2万名医务人员、280个医疗队、防疫队的工作,对抢救伤员和防止疫情起了关键作用;震后组织全国14省市7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和大量建筑材料,迅速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

同时,唐山地震也暴露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问题: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远未过关;没考虑隐伏断层对城市的威胁,以致没有抗震设防;拒绝外援使我国的抢救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唐山地震作为一个转折点,中国面对地震由单纯监测预报转为综合防御,由科学行为转为政府组织下的全社会行为。

(二)我国20世纪的十大气象灾害

1.1922年台风。8月2日至3日晨强台风正面登陆汕头。最大风力12级以上,数百个乡村被夷为平地。只汕头就死亡6万余人。

2.1928-1929年大旱。旱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等地。其中甘肃受灾40多县,十室九空,全省灾民450万,饿死者140多万,死于疫病者又40万。

3.1931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南起粤北,北至关外的大范围洪涝灾害,包括16个省672个县。其中江淮流域灾民5127万,死亡约40万,武汉长达3个月被淹。

4.1935年夏季,长江、黄河暴雨成灾,荆江大堤溃决,黄河决口6处。灾情遍及8省200多县市,灾民2440万,淹死近20万人,1000万人无家可归。

5.1941—1942年全国性大旱。重旱区主要在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其中河南1942年春夏秋连续大旱,作物几乎绝收,饿死300万人,流亡外地300余万人,1500万人濒于死亡边缘。

6.1954年江淮梅雨期比常年长达一个多月,其雨量之多,长江流量之大,列建国后第一位。同时黄河、海河也有局地洪水,全国共有3万多人因灾死亡。

7.1954年12月下旬到1955年1月上旬,强寒潮连续南下,两广最低气温降至0℃至零下3℃,连海南省安定也降至零下3℃。长江中下游越冬作物冻害惨重。

8.1959—1961年连续三年大旱,俗称“三年困难时期”。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农业生产连续下降。

9.1975年8月5-7日,台风变成的低压使河南中部出现特大暴雨,泌阳林庄3天总雨量1605毫米,一些大中水库几乎同时垮坝,死亡2.6万人以上。

10.1997年10月26-30日,内蒙锡林郭勒盟等15万平方公里面积上,4天4夜降雪30~50厘米,11月又降了几场雪,使20万牧民被困,虽经政府求援,仍因冻饿而死牲畜200余万头。

(三)2004年我国十大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台风“云娜”重创浙江。

2004年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比常年同期略偏多;但海南、广西未受台风“光顾”。2004年台风总损失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但比前两年偏重,其中浙江损失最严重;同时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了旱情。

第14号台风“云娜”2004年8月12日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达45米/秒(风力超过12级)。

此台风是1956年“8·1”台风之后近48年中登陆浙江最强的台风,也是1996年第15号台风之后近8年中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

受台风“云娜”影响,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降了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降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降水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增加了河塘、水库蓄水。但造成1800多万人受灾,死亡19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其中浙江受灾最为严重。

2.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的秋旱。

2004年盛夏,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高温少雨,一度伏旱较重。入秋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7省区2004 年9~10月平均降水量仅有98.4毫米,比常年同期少118.5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小值。截至2004年11月上旬统计,南方有50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旱;受灾人口4000多万人,其中900多万人、30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

另外,广东有300多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5亿立方,北江、西江、东江、韩江四大江河平均流量创历史同期新低;江河水位下降、海水顶托倒灌形成咸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干旱对晚稻的正常抽穗以及灌浆结实极为不利;干旱也造成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火灾时有发生。

3.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春夏连旱。

2004年1月至6月中旬,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黑龙江西南部降水持续偏少,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极小值。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干旱加剧、蔓延,发生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这是继1999~2003年连续5年干旱之后,再次出现严重干旱。

4.川东、重庆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

2004年9月3~7日,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出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引发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187人死亡,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98亿元。

5.2004年7月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发生暴雨洪涝及地质灾害。

7月上、中旬,云南省德宏州先后两次发生特大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27人死亡,7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

7月中旬,黄淮至华南西部一带出现2004年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过程降水量有100~200毫米,局部达200~400毫米。暴雨造成16省(区、市)4000多万人受灾,95人死亡。

6.雷雨大风、冰雹及雷击灾害散发多点,影响大。

2004年,我国局地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比较频繁。全国共有1700多个县(市、区)次遭受冰雹或龙卷风袭击。降雹次数比常年同期(1000个县次左右)明显偏多,灾情较常年偏重。

2004年,我国局地雷暴天气也比较频繁。其中11月9日,北京市出现雷暴天气,是1875年以来最晚的一次。全国因局地遭受雷击,至少造成234人死亡。

7.2004年部分省区局部发生雪灾或冻害。4月底至5月初,青海东部部分地区出现较大的降雪,局部地区积雪厚达50厘米左右,仅黄南藏族自治州有5万多头(只)牲畜冻饿致死。

5月3~5日,甘肃、青海、宁夏最低气温降到2.0~-8.0℃,出现大范围的霜冻天气,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2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其中,甘肃全省有62个县(市区)遭灾,是近50年来受灾面积最大的一次。

12月下旬,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内蒙古、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局部发生雪灾,造成一定损失。

8.2004年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