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养生
48298700000008

第8章 秋季养生(1)

(第一节)疾病防治

一、秋季多病

秋季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渡季节,“肃杀之气”易侵入机体,因而认为秋季是个“多病”的时节。

(一)预防秋燥

在秋季,能少说话就少说两句,别老“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别小看了这一点,它也能防燥。

所谓秋燥,就是指因空气干冷而引发的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秋季又是个易过敏的季节,秋季空气干燥,过敏源也比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

避免秋燥应规律饮食:第一,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第二,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因为长期便秘,“火”发不出去,自然灼烧津液了。第三,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寒凉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都是。

(二)预防抑郁

秋风萧瑟,秋雨凄凉。深秋时节,红衰翠减,百花凋零,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如果遇上秋风秋雨的不好天气,日照几乎没有,“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褪黑激素”增多,就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偷懒”,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

有效预防或减轻“秋愁”这种不良情绪的办法就是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体育锻炼,同时要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肉类和豆类等)。在情绪低落时,可适当饮些咖啡、绿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从而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境。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三)旧病保养

研究表明,季节病的发病率、发作期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在季节交替时最易发生,如冠心病、脑溢血的发作以秋冬多见;支气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时节发作;慢性肾炎、溃疡病多发于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7至8月发病率最低,而11月则显著增高;据观察,58%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可在3天前预感天气的变化,尤其对寒潮的入侵更为敏感。而体内各控制系统对初春或深秋多变气候的应变能力,至少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真正调节配合好。有慢性病的人则容易发病,精神病、眩晕症、胆石症等病都有发作和加重的可能。

二、秋凉四防

秋凉防感冒。秋天气温降低,又常突然变冷,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若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秋冻防过头。常言道,春捂秋冻。秋天适当地让身体经受寒冷的考验,对机体是一种锻炼,能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冻过了头便事与愿违,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相反还会带来许多疾病,诸如伤风、关节炎、气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还会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引起中风。

秋燥防皲裂。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干燥,人的手、脚、脸面若不注意保护就会变得粗糙,皮肤弹性变小,以致产生皲裂。因此,洗脸、洗脚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并应选用合适的护肤用品保护皮肤。

食果防秋痢。秋天瓜果多,带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卫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泻、呕吐。故食用瓜果应注意清洁和消毒,霉烂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从口入。

三、清润养气血

从气候特点而言,秋季之风性属燥,从人体脏腑而言,秋季肺旺肝弱,脾胃易受其影响,秋季为收藏季节,人体也宜收敛。故秋季药物保健法应以清润为主,辅以补养气血。

(一)清润秋燥药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在用药上应予以区分:沙参,性味甘、微寒,功能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天冬,性味甘、大寒,功能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麦冬,性味甘、微寒,功能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百合,性味甘,微寒,功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养阴滋补药。在秋季,应养阴滋补肝肾,因为秋为肺所主,肺盛而肝弱,滋补肝肾,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功能滋肾益肝,乌须明目。

胡麻仁,性味甘、平,功能滋养肝肾,润燥滑肠。

干地黄,性味甘、苦,功能清热,凉血,生津,滋阴。

玄参,性味甘、苦、寒,功能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黄精,性味甘、平,功能补脾润肺。

玉竹,性味甘、微寒,功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胃燥热伤阴之证。

(二)益肺润燥剂

枇杷膏,由枇杷叶制成。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燥咳。

雪梨膏,由大雪梨制成。功能养阴润肺,清燥止咳,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二冬膏,由天冬、麦冬制成。二冬均为甘寒清润之品,都具有养阴润肺之功,但天冬功在肺肾,麦冬功在肺胃,二药合用,互相协同,相互补充,功能养阴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等肺阴虚等症状。

四、“九饮”防感冒

秋季天气变化异常,容易患感冒。下列“九饮”能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晚上睡觉前饮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的发生。

①葱白饮:大葱白100克,切碎煎汤,趁热饮。

②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

③菜根饮:大白菜鲜根200克,切片煎汤,趁热饮。

④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

⑤萝卜饮: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

⑥三辣饮: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

⑦姜糖饮:鲜姜末3克、红糖30克,开水冲泡。

⑧橘皮饮:鲜桔皮50克,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⑨菊花饮:菊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五、胃部保暖

天气转凉后,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腹泻、恶心等症状,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瘦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重要。因为身体较瘦的人通常胃壁较薄,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痉挛,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胃部受凉还会导致“肠易激综合症”,直接表现就是严重腹泻,导致疲劳和浑身无力,严重者甚至还会发生脱水等情况。

因此,医生特别提醒那些“要风度忘了温度”的年轻爱美女性注意保暖,一些女性身体本来就单薄,更要注意不能为了时髦穿得太少,造成肠胃和身体“双重受损”。此外,要减少生、凉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凉(冰)水,避免肠胃受到过度刺激。

(第二节)身体护理

一、科学“秋冻”

“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也大有学问。

古话说,“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更加稳固,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在夏末秋初开始“秋冻”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抗病能力。

在日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无须急忙加衣,“冻一下”无妨,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是夜间入睡一定要注意盖好被子。秋天夜晚的寒气与夏夜的凉爽不同,人体在睡眠状态容易感受风寒。

在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盲目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就人体而言,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者。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事件的发生。

“秋冻”不仅停留在穿衣上,适当锻炼对增强体质极有好处。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表皮毛孔进入人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如果决定进行冷水浴锻炼,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二、睡眠“八忌”

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保证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秋季气候凉爽,人们睡眠的气象条件大为改善,但如果不适当加以注意,睡眠质量将会大受影响。所以,秋季睡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忌睡前进食,增加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

②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难以入睡。

③忌睡前情绪激动,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

④忌睡前过度娱乐,神经持续兴奋。

⑤睡时忌多言谈。

⑥睡时忌掩面,以免呼吸困难,不利于健康。

⑦睡时忌张口,以免吸入冷空气和灰尘,伤及肺脏、胃。

⑧睡时忌吹风,要注意保暖。

三、谨防“情绪疲软”

天气凉爽了,但许多人却犯困、精神疲乏。专家表示,前段时间持续高温,导致人体能量消耗透支,现在必须小心“情绪疲软”。

有关医生分析认为,因为夏天持续高温,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会出现脾气暴躁、容易发火等“情绪中暑”状况。立秋前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也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

为摆脱这种“情绪疲软”状态,医生建议:最好能保持充足睡眠,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要早睡早起,早晨如能提前进入储备状态,就能防止一上班就犯困;中午适当“充充电”,小睡10到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在饮食上,最好吃清淡些,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加深困倦;要多吃水果、多喝水,最好是喝绿茶,提神效果远比咖啡好。此外,这种困乏状态和人体缺氧也有关,因此,可在室内放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橡皮树、文竹等植物,能释放氧气、调节室内空气。

四、克服“悲秋”

一阵秋风起,落叶四处飘,每每此时,人的情绪又开始低落起来,这种情形的在我们身边还很多,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易诱发消沉心理。

为什么秋季里有些人容易伤感呢?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秋天,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失意伤感地“悲秋”。饮食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无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较薄弱。

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对于抑郁很有帮助。

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也会帮人们消除抑郁。

五、化解低落情绪

参加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改善营养。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样的食品有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

走亲访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

乐观幻想。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凡事总往坏处想。克服的方法是,宁作乐观的幻想,不作消极的猜度。

奋发工作。一旦潜心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

旅游和外出。心情烦闷时,看看青山绿水,看看袅袅炊烟,疲劳、苦闷之感顿消。

看电影。抑郁时,看个喜剧片,这种移情效应是很明显的。

(第三节)秋季饮食

一、多喝蜜、少吃姜

营养学家提出,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这句话中有着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