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避雨、驱暖御寒是居室房屋的原始功能。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居室里度过的,因而居室气候是一种与人体健康最密切的人造气候。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调节居室气候的电器产品(如空调、加湿器等)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居室气候已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不受自然气候的制约。但和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就是一例。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
专家们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事实上,生活或工作在气象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人(例如经常出入高温车间或冷库的工人),患感冒的几率要比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小得多。而常在空调居室和供暖气的房间久呆的人,患感冒的几率则大得多。俄罗斯的医疗专家就曾采取变化“微气候”的方法,用了3年的时间,将莫斯科第19住宿学校某一班学生的“感冒率”降为零。
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了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当然,刚开始进行这种抗“变”锻炼,居室温度的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调节室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工具调节,主要调节工具有空调、管道暖气、取暖器、加湿器等等;二是自然调节(即所谓的“空气浴”),通过开闭门窗,让室外空气和阳光进行室内温度调节。其实,在变化温度的同时,常常也伴有湿度、阳光和空气流动(风)的变化,这些“微气候”变化无疑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在冬季,变化居室温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调节供暖源(如“调节空调的控制温度”,“开启取暖器的供热管”等)。如果调节室温确实有困难,可以换一种方式。因为居室是固定的,但人是活动的,在考虑到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经常出入温度不同的环境,健身效果也等同于居室温度变化。
三、冬天起居要诀
(一)保健三法
温水刷牙。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因此用35℃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还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冷水洗脸。冬天,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用热水洗脸,当时会感觉温暖,一旦热量散失,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这样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顿时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其冬令保健作用还在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当然,冷水温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为宜。
热水泡脚。睡前用55℃~70℃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
(二)冬保三暖
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
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
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后,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后果是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三)冬防烫伤
盥洗烫伤。寒冷时,裸露在外的面部手部表面血管收缩,温度较低,尤其是刚从室外归来时。此时突然用热水盥洗,热量不能及时被血液吸收,很容易被烫伤,最终会因受烫伤皮肤血液循环变差而诱发冻疮。
被窝烫伤。偏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和老人易发生烫伤,他们的肢体皮肤感觉迟钝,不知闪避,因此他们在睡觉时用热水袋、电热饼要控制好温度,家人要多留心观察他们的皮肤改变。
取暖器烫伤。电炉、油汀等取暖器表面金属部位在使用时温度很高。老人和幼童行动迟缓,手脚接触时容易烫伤,家属还须多加照看,注意安全。
四、冬季洗澡注意事项
洗澡的好处很多,但冬季洗澡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可适当减少洗澡的次数,如隔天一次或每周两次。洗澡次数太多,会把皮肤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皮肤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反而容易得病。
②在洗澡中和洗澡后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体弱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洗澡前浴室温度以脱衣后不觉得冷为宜。洗澡后,要用干毛巾把全身擦干,尽快穿上衣服。
③肥皂不宜过多,洗一次澡搓一遍肥皂即可,过多会刺激皮肤,产生瘙痒。皮肤较干燥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适宜用多脂性肥皂,不宜用碱性肥皂或热水烫洗,以免将皮脂洗去,使皮肤更加干燥甚至起屑打皱。有的人皮肤油腻较多,可用中性或碱性肥皂。
④水温不宜太高,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在37℃至40℃为宜,水温过高会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全身大量的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易导致心血管急剧缺血,引起心血管痉挛,如果持续痉挛15分钟,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是大面积心肌梗死,就有猝死的危险。高血压病患者还会因全身皮肤血管扩张而使血压骤然下降,出现低血压,导致头晕、心慌等症状。热水浴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时间过长极易疲劳,还会影响内脏的血液供应和各种功能,使人虚脱。
⑤饱食或空腹不宜入浴。每顿饭后人体要从全身调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肠帮助消化。饭后立即洗澡,一方面会加剧心脏缺血,甚至发生心绞痛或猝死;另一方面,由于消化道血流量减少,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诱发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因此,不能选择在饭后1小时之内洗澡,应在饭后两小时即下顿饭前1小时左右为宜。洗热水澡前,喝一杯温开水,可以补充全身血液容量。空腹入浴则容易发生低血糖,易疲劳、头晕、心慌,甚至虚脱。
五、对抗室内干热
(一)多喝水
由于受室内暖气和北方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人体的水分平衡正面临着挑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补充水分的方法很简单,如每天饮用1000~2000毫升水就可基本满足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暴饮,最合适的饮水方式是“少量多次频饮”,也就是分多次饮水,每次适量。另外,还可通过多饮用牛奶和汤来补充水分和营养;多吃水果也是很不错的选择,现在即使在冬天水果品种也很丰富,如苹果、柚子、橘子等都可以既补充水分又补充维生素等,对防止嘴唇干裂、皮肤干燥都很有好处。
(二)多吃大白菜
在饮食中补充水分和营养在冬天里也是很必要的,一是可以多食用小米粥、菜粥等粥类食物;二是可用蔬菜和鸡蛋做汤,菠菜、油菜、西红柿和鸡蛋做汤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北京人冬季的传统食品大白菜对于补水和补充营养也是很好的选择,可以用来炒或炖。而对于冬季里容易干咳的人,可以选用百合、银耳等食物。
(三)采用多种方法加湿
另外,在北方很多家庭选择加湿器来增加温度。需要提醒的是,在北方使用加湿器不是对所有人都合适,这存在一个适应问题。高龄或有慢性病而且不爱出门的人,相对来说适宜使用加湿器。而经常出门的人使用加湿器要适量,否则会因为室内外温度和湿度反差太大,反而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其实条件适合的家庭,在地上洒水或放盆水也都是简单而且实用的加湿方法。
六、冬季被窝的科学
舒适的被窝是人们劳累一天之后最向往的地方。一年中,人们至少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要盖着厚厚的被子,而北方则更久。研究表明,寝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一般人睡觉时室内温度在20℃~23℃最为适宜,在20℃以下人就会因冷而蜷曲身躯并裹紧被子,但超过23℃就会感到热,要掀被子了。冬天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即使盖着被子也会感到露在外面的肢体和脸非常冷,不知不觉就会形成蒙头大睡的姿势,对呼吸新鲜空气非常不利。
此外,能否迅速入睡与被窝温度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据研究,被窝温度在32℃~34℃时人最容易入睡。被窝温度低,需要长时间用体温焐热,不仅耗费人体的热能,而且人的体表经受一段时间的寒冷刺激后,会使大脑皮层兴奋,从而推迟入睡时间,或是造成睡眠不深。被窝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最好。
被子不能漏风,否则会觉得很冷,最好的办法就是盖大一些的被子。另外,单层被子太薄不保暖,太厚不舒服,如果盖两层纯棉薄被子,保暖效果和舒适程度最好。人体睡眠时要排出汗和一些异味,因此,被褥要经常晾晒,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阳光下晾晒,平时要经常摊开通风。
七、警惕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主要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会挤掉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造成人体缺氧。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症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缓解。但中度或重度中毒就危险得多,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反应迟钝、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不管是轻度还是重度中毒,急救人员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并注意保暖;还要让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对昏迷者或抽搐者,可头置冰袋;轻度中毒数小时后即可恢复,中、重度中毒应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