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养生
48298700000010

第10章 秋季养生(3)

当然,慢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经历“空气浴”。如果人们经常处在污浊的空气中,就会感到精神疲惫、四肢无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患者,都应多到户外去活动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秋高气爽正是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锻炼的大好时机。一天之中,人们如果有1—2个小时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其中抽出40分钟左右进行慢跑,不仅会少染疾病,体质也会增强,精力也会日益充沛起来。

三、冷水浴

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其次,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再次,洗冷水浴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以至于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的由短到长。

常见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种:头面浴,即以冷水洗头洗脸;脚浴,双足浸于水中,水温可从20℃左右开始,逐渐降到5℃左右;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时间不宜太长,适可而止;淋浴,先从35℃左右温水开始,渐渐降到用自来水洗浴。

必须说明的是,冷水浴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的皮肤对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会产生过敏症状,如起疹子、生紫斑等,这类特异体质的人就不能进行冷水浴。此外,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

四、秋季健身“四防”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防运动拉伤。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粘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

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是肝气偏旺、肝气偏衰的季节,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运动后还要多补充水分,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如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此外,如进行长跑锻炼,还要饮用适量的糖开水,以防低血糖,出现头晕、出虚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应。

(第四节)旅行保健

一、预防气象过敏

秋天出门游玩小心患过敏症秋季由于气候变化大,在旅游中容易犯病。医学上称“气象过敏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头痛、恶心、失眠、心情烦躁,个别的人可出现腹泻、发热、关节痛等。据统计,老年人由于体质相对较弱,大约有50%以上的人会患气象过敏。

预防方法,一是外出前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合理添减衣物,以防气候的骤然变化诱发疾病。二是老年人在过热或过冷的天气不要出去旅游,患有心血管者不要去西藏高原,风湿病患者不要到森林中去旅游,以防加重病情。三是旅游途中备一些药品,以据自己身体健康来适当备些。

二、秋季出游常备药

呼吸系统用药。白加黑或速效伤风胶囊,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六神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嗓子痛、喉干不适等情况。

消化系统用药。黄连素、阿托品、胃舒平等用于胃痛、胃胀、腹痛、腹泻。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可用来治中暑、胃肠不适。

外用药。创可贴适用于小外伤伤口,紫药水用于皮肤粘膜感染及溃疡;红花油用于外伤或扭伤,氧氟沙星和病毒唑滴眼液预防各种眼疾。

其他药物。息斯敏用于“风疹块”、花粉过敏等,乘晕宁用于晕车、晕船等,复方新诺明或头孢氨苄胶囊用于抗菌消炎;如带有哮喘或冠心病的患者应随身携应急药物如息喘灵、硝酸甘油等。另外,所有的药物应保持干燥并注明药名及用法。

三、秋季旅游衣食住行

衣服方面。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宜穿素装薄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中秋以后,气温降低,宜及时增添衣服、被褥,以免受凉感冒,胃病复发。

饮食方面。首先宜润。秋季以后,降雨少,空气干燥,易引起咽干、鼻燥、肤涩等“燥症”,故应多饮开水、淡茶、菜汤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功效。其次宜补。深秋季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鸡肉、牛肉、猪肝、鱼肉以及大枣、莲子等。另外,秋季要注意饮食卫生。秋季室外凉爽,室内温热,最宜蚊蝇繁殖,苍蝇是肠炎、痢疾等疾病的传播体,人体吃了被蚊蝇污染的食物后极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居住方面。深秋季节,气候较冷,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入睡后腹部要盖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泻。秋季要避免熬夜,每晚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使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

活动方面。金秋时节,景色迷人,是人们户外活动、锻炼和旅游的黄金季节,早晨到公园做操、打拳、散步、跑步等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秋季气候凉爽,不冷不热,工作效果最佳,但也应避免长期超负荷劳动,经常加班加点,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带状疱疹、急性荨麻疹及其他旧病的复发。

四、在旅行中保持身心健康

旅行计划量力而行,以大局为重。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团队或两三人旅行,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一切安排都应以体弱者作为起点。

努力缩小旅行生活与平时生活之间的差距。从出发之日起,要尽可能维持平常的生活规律。如定时休息、睡眠与起床,定时进食与排便,使人体内存在(或建立起来的)的饮食起居节律(条件反射)不遭破坏。

饮食要讲求营养。旅行时身体消耗大,补充养分一定要足。住宿休息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考虑选择优良的条件。也就是说,找个好点的住所,真正睡个安稳舒适的太平觉,以使劳累一天的疲惫身体能得到充分的恢复。

注意预防乘车旅行中的“风病”。所谓风病,这里专指风吹出来的病。比如,冬天车厢内人多、热量大、温度高,空气不清洁,这时猛然开窗透气吹风或既吹风又减衣服而受寒;夏日乘车,车内酷热且空气混浊,靠窗近风而坐,吹风时间稍长就会伤风;夜间行车,车内温度下降,未及时增加衣服会着凉;或坐飞机时觉得舱内闷热,就把通气阀门开至最大流量并长时间直吹头部等等。这些都是引起感冒或气管炎的直接原因。

顺应环境,因地制宜,按摩穴位,活动筋骨,以消除旅途疲劳和外出旅游慎防“上火”。很多人在旅游途中,容易出现心跳加快,颜面潮红,全身燥热,心绪不宁,食欲下降,小便发黄,大便秘结等症状;还有些人的嘴唇,口角甚至脸起疱疹。这些症状通俗说来,就是“上火”。“上火”虽非什么重病,但它会给本来愉快的旅途生活带来烦恼和不安,给旅游的欢乐打了折扣。引起“上火”是人体各器官不协调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因为旅游途中,由于频繁地更换地点和改变生活环境,加上跋山涉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全身各系统常常处在紧张和变化之中,即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一旦进入应激状态,就会破坏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和稳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出门旅游要慎防“上火”,以保持旅途欢快。一般来说,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不会再出现“上火”的现象了。做好充分准备。出门旅游前对于旅行的路线,乘车坐船的时间,携带的衣物等要有充分准备。这样,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从容自如,心境平和。生活要有规律。日程安排最好按事前准备好的作息制度进行,不要随便打乱行程计划。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免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而致病。多吃“清火”食物,如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和绿茶等,都有良好的“清火”功能。口服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

五、消除旅途中疲劳

消除疲劳的妙方——旅途操,做法如下:

①颈部伸展坐姿,双手抱头,两肘内颊夹,稍用力下压使颈部前屈,然后颈部用力尽量后仰,做8次,每次静止1~2秒。

②肩部伸展坐姿,十指交叉上举,掌心朝上,然后由慢到快用力后振10次。胸背伸展坐姿,两臂屈肘前平举含胸低头,然后两臂向侧后平行伸展,同时抬头挺胸。

③体侧伸展坐姿,一手叉腰,另一手臂伸直上举,上体稍侧屈,手臂用力向侧上方伸展5次,然后换另侧做,每次静止1~2秒。

④腰腹伸展坐姿,两手抱头,体前屈,然后上体后仰,肘关节外展,尽量把身体伸直,保持3~4秒,慢速做5次。

⑤腿部伸展坐姿,双腿屈膝置于胸前,然后两腿同时伸直,脚尖前伸,做10次,每次静止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