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48289900000008

第8章 探寻与求索奔向未来的少年(4)

与接连失意的王阳明相比,上天似乎更眷顾唐伯虎这个精通诗词歌赋和画画的才子。16岁时参加童子试,唐伯虎就以第一名的身份中了秀才,似锦的前程似乎已经在他面前铺陈开来,只等着他信步走过。可谁也没有想到,命运喜欢用不同的方式跟不同的人开玩笑,刚刚中了秀才的唐伯虎,就先后经历了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巨大的变故让他的家境迅速衰败,唐伯虎的科考之路中断了,这一断就是十三年。直到29岁,他才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参加了江苏省的乡试。才华就像金子,不管被多厚的尘土掩埋,当重见天日的时刻,谁也不能阻挡它骄傲地发光。虽然被生活掩埋了十三年,唐伯虎的才华却再一次像金子一样发光了,在这一次的乡试中,他又一次考取了第一名——解元。

但这远不是唐伯虎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连中三元。就在这一年,他与王阳明一同出现在了会试的考场上。这一年的科考题目很难,许多人只是看了一眼题目,便当场昏倒,即便没有昏倒,也是冥思苦想不出,草草糊弄几笔了事。面对如此高深的题目,王阳明对考中进士已经不抱希望,只是坚持完成了考试。而唐伯虎的表情似乎闲庭信步般轻松,很快就做完了全部题目,而此时,其他的考生依然在考场上抓耳挠腮。

从来没有人想过,自信太过,竟然也会招来祸端。会试结束,唐伯虎与友人喝酒聊天时,自信满满地说道:“今年的状元一定是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流言的速度总是比流水还快,第二天,全城的文武百官、学子百姓都知道了唐伯虎的这句话。张榜之时,状元果然是唐伯虎,榜眼是徐经。还没有来得及经历喜悦的唐伯虎,很快就与徐经一起,被锦衣卫带走了。经历了种种酷刑,两个人竟然屈打成招,承认早已知晓考题,是徐经从考官那里买来的。从此,本应该前程一片光明的唐伯虎,被贬为小吏,并且终生不得为官。

这一次上天眷顾了已近而立之年的王阳明,在这一年的会试中,他终于金榜题名,位列第二等第二名。在殿试中,又成为“二甲进士出身第七名”,这相当于全国第十名。从此,王阳明成了观政工部中的一员,属于王阳明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此时的王阳明,还只是一个小官。明代的官阶制度非常严明,除了皇帝以外,最大的官职便是内阁成员,这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设立的官职,虽然官阶只有五品,但是内阁成员可以接触到国家最机密的文件。随着皇帝一代一代更替,内阁逐渐成了大明朝的最高权力机关,入阁拜相成为明朝每一个官员的梦想。

再往下便是六部,按照职位的高低,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在六部中,王阳明所在的工部职务最低。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向皇帝汇报的都察院,以及直接向皇帝汇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虽然职务不高,但是权力却很大,哪怕是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不认可,也可以驳回,不予执行。

翰林院则是朝廷专门招纳学士的机构,在会试中考取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人,都会进入翰林院任职,职务分别为修撰和修编。此外还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机构,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王阳明所在的工部,虽然排在六部的最后,但是却是一份肥缺。无论是皇家建造宫殿,还是各地种植园林,都由工部直接负责,也正是如此,许多梦想发财的人,将工部视作一份美差。但王阳明却志不在此,他只希望这里是他的一处历练之地,他要在这里起步,实现从平庸到传奇的蜕变。

成了官场中人的王阳明,受命去浚县就职,任务是去监督修建威宁伯王越的陵墓。想起自己从前曾经在梦中与威宁伯王越有过一面之缘,并得到他赠送的尚方宝剑,王阳明不禁感慨,似乎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王阳明放弃了车轿,一路上都骑马前行。山路难走,越走越是险峻,走到一处狭窄的山路,马匹突然受到惊吓,前蹄扬起,把马背上的王阳明掀翻在地,一口鲜血从王阳明的口中喷出。随从吓坏了,恳请他不要骑马,坐上轿辇,可王阳明却翻身上马,执意骑马赶路,还对周围的人称,自己这是在练习骑马的技术。连随从也不得不佩服他这种大丈夫的风范。

一路颠簸,到达任地后,王阳明终于有机会见到了威宁伯王越的后人,他并没有马上修建工事,而是向他们请教威宁伯生前用兵打仗的秘法,得到真传之后,王阳明按照威宁伯曾经用过的兵法“八阵图”,分配造坟的兵士和建筑工人。当时的许多工事为了追求进度,往往将兵士和工人累到半死,王阳明却制定了轮番休息和工作的制度,竟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项工事,王阳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权力越大,可以指挥的人就越多;而指挥的人越多,便越能成就大事业。

造坟的工程完毕之后,威宁伯王越的后人对王阳明感激不尽,他们送上厚礼表示感谢,却被王阳明一一谢绝。最后,家人拿出一柄宝剑,说这是威宁伯生前所佩戴的宝剑,既然王阳明不肯接受金银财物,就将这柄宝剑赠予他,以表谢意。

这一场景让王阳明感到万分惊讶,现实与梦境竟然发生了重叠,简直如出一辙,他欣然接受了这柄宝剑,以武报国的念头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烈。

命运的航程中,每个人都是独行者,有人一帆风顺,便会有人处处坎坷。一帆风顺者,难有心旌猎猎的动魄之喜,而坎坷多舛者,如攀山行栈,一息尚存,壮心未已,一路奇险风景,自有难得的体验。这是磨砺,也是财富,王阳明在成圣的道路上,已经咀嚼了人生,踏碎了寂寞。

监督修建坟茔的工程结束之后,王阳明向朝廷复命。朝廷论功行赏,29岁的他转为了实职,担任刑部云南司主事,官居六品。虽然官不大,却很有实权。虽说担任云南司主事,但是王阳明依然必须身处京城,决断于千里之外。这是一项非常考验脑力和耐心的工作,一个处理不好,便会得罪许多人。

就在此时,观测星宿的官员向朝廷上报,一颗星星发生异变,立刻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观测星宿的官员认为这是凶兆,因为位于边陲的突厥族正在蠢蠢欲动,屡屡侵边境人民的财物和生命。气愤至极的王阳明立刻起草一封《陈言边事疏》,全文言辞激烈:“臣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一些大臣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这些人抑制大公刚正之气,专养怯懦因循之风。于是,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长此以往,衰耗颓靡,朝纲不振,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而近日的边陲之患正是上天在警醒陛下,革故鼎新,改弦易辙的时机到了啊!”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对处理对边关事物提出了八条建议:

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

这八条建议,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着深入的考量。也许是当朝皇帝朱佑樘的幼年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性格,他怀揣着“弘治中兴”的愿望,想要做一个优秀的皇帝,可是,他所谓的优秀,只体现在了维护与文官集团和谐融洽的关系上。这并不能凸显出他是一个多么有才干的皇帝,反而只能凸显出他的平庸。对于官员们的奏章,朱佑樘批复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上嘉纳之”,一句话表明,他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也更加证实,他是一个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老好人皇帝。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李东阳曾经在弘治十七年时,奉命去山东曲阜祭孔。一路所见所闻,让李东阳感慨颇深。回到朝廷,他便用肺腑之言写了一封奏疏呈给皇帝,奏疏中这样写道:臣奉圣上之命,匆匆前往山东。正赶上大旱,天津一路,夏麦已经枯死,秋禾也没有种上,挽舟拉纤的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荷锄的农民面有菜色。四处盗贼猖獗,青州一带的治安问题尤其严重。江南、浙东一带遍地流民,纳税的人越来越少,军队的兵士数量锐减,仓库里的粮食储备还不够十天食用。北方的情况更差,那里的人向来没有积蓄,如果今年秋天再次未收,百姓怎么能够承受得住?臣担心会有难以预测的事变发生。

这封直言不讳的奏折,将当时的天灾人祸悉数呈现于纸上,严峻的现实亟待解决,李东阳只能向皇帝上疏,却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只是反复提醒皇帝要“节用广储”。可惜明朝的制度非一朝一夕建立而成,轻易不得变动。但越是不变,越是不能适应历史巨轮的不断前行。当时的明朝,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力困穷,怨咨交作。皇帝朱佑樘下不了改革的决心,自然也改变不了李东阳笔下的现状。

在日月如梭的光阴里,虚名为浮云。怎可为私利辱没尊严,从此钩心斗角,泯灭良知?那些如蚍蜉般微不足道的人,只能看着世事繁华,发出一声声长长的叹息,可身处纷乱的世界,怎能甘心隐没于人世?

王阳明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出金榜题名的甘甜滋味,便已经开始为国事忧心,除了巩固边疆的八条建议,他还将一腔忧国心化成了诗句,借以明志。他在《登泰山王首王》中写道:

我才不救时,

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

缓急非所赖。

王阳明的八条建议呈上之后,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复,王阳明不甘心就这样平庸下去,可面对朝廷的冷静,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此情此景,他只能抱怨:就做官这项高风险的职业而言,皓首而无成者占绝大多数。幸而有成,能得其当盛之年者几人?这几人中,想做点事却又半途而废、垂成而毁者,又往往有之。可不谓之难乎?

抱怨之后,便是冷静,王阳明开始考虑事情的两面性,也是借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他又说道:“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空有一番报国志,却不受重用,王阳明的辛苦谏言,换来的却只有失望。努力九年才换来今天的成果,王阳明不甘心虚度,他急于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却并没有考虑到官场险恶,动不动便会惹出许多是非。无数双眼睛和耳朵关注着这位状元之子、当朝进士的动向,稍有不慎,便会与人发生冲突,惹人非议。

王阳明再一次怀念起了当年成立诗社、游山玩水的美好日子。山中的美景,多少次让自己流连忘返,一句句的唯美的诗词,在美景面前不自觉就会在唇齿之间流淌,那里的安静舒适,丝毫不像官场中的明争暗斗,冷言冷语无处不在,冲突与纷扰时刻潜伏在平静背后。王阳明不禁感叹:“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他开始想念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日子,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磅礴的气势,时刻吸引着王阳明远离尘嚣,从此过上隐居的日子。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报国立功的志向占了上风,良辰美景只能放松自我,唯有纵横官场才能解救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