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38

第38章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都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当天跟第二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他一整天都很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的。”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我们常听人说,要“活在当下”。所谓“当下”就是指: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便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

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才会不请自来。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现在的人一心想要心无杂念,但终究也没有办法达到完全没有杂念的境界。其实只要先前的杂念不存在心中,对于未来的杂念不会生起,只将现有的杂念随着机缘打发掉,自然能渐渐达到无杂念的境界。

空心空身,保持一颗清静心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白居易

某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此时,那几个徒弟颇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浆果,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巴几下嘴。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从口里吐了出来,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水很涩,而且满是一股腐草味儿。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给掩盖了。”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节的烦恼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凡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遇了多大的不幸,而是自己的内心对生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心无力而已。真正聪明的人即使处在烦恼的环境中,也能够自己寻找快乐。

烦恼的情绪就像我们心灵花园中的垃圾,要给予清理。想要消除夏天的暑热,根本不需要特殊的方式,只须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就宛如坐在凉亭上一般凉爽;要想摆脱贫穷也不需要特殊的方式,只要能驱逐为贫穷而忧愁的错误观念,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

有了清静心,遇到失意之事能治之以忍,遇到快心之事能视之以淡,遇到荣宠之事能置之以让,遇到怨恨之事能安之以忍,遇到烦乱之事能处之以静,遇到忧悲之事能平之以稳。

一个人的大清静,不是寂静无声、死气沉沉,而是看透繁华后的欢喜。当落英成泥,漫天的白雪便是最美的景色;当地瓜不在,周围的石头也能在心中散发出香甜。一心清净,即使是冰天雪地、万物沉眠,心里的莲花也能处处开遍。

在忙碌、纷扰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静的心,这是每一个人必须谨记在心的真理。人的心灵就是一方广阔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舍弃了无谓的烦恼,保持内心的清净,我们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看淡得失,不困于心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事多无兼得者。

——《论语》

世事无常,如果我们有颗平常心,世间的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作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无忧;无,也可以心灵自在。

薛泽通先生曾在书中写道:“你如果以挑剔的心态、灰色的心态去看待人生,你就觉得人生真是千疮百孔,一无是处;如果你以平常的心态、超然的心态去看待,你就觉得一切苦难和幸福都很正常;如果以审美的心态、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你就觉得所有经历都是一笔财富,人生就是一场大戏:丰富、完美而滋润。”

如此看来,我们人生中快乐的主动权,命运的掌控权,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不把得失看得过重,不要总是把这些不快乐挂在心上,生活中就会充满快乐。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事多无兼得者”。人生的得到与失去,相辅相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

山里有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他辛苦经营,终于盖了一间木屋。有一天他外出去砍柴,房子起火了,邻居们纷纷帮忙救火。但是由于当时风势较大,根本救不下,所以大家眼睁睁地看着木屋被烧毁。

当一切烧尽后,樵夫回来了,看到这种情况后,他一一谢过大家的帮忙,然后自己拿着一根棍子,跑到灰烬中去翻找一番,邻居们以为他是在找什么金银珠宝,就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

当樵夫从灰烬中走出来时,邻居们看到他手里拿着的是一柄砍柴的刀。他笑着说:“只要有这柄柴刀,我还可以建造一间更好的木屋。”邻居们虽然觉得很可惜,但依然被他乐观的精神所感动。在大家的帮助下,没过多久,樵夫便很快又建起一间小木屋。

樵夫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迪,用我国的一句老话说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故事中的樵夫知道,自己的房子被烧了,这是客观现实,回避不了,那就必须面对;同时他也知道,悲伤是次要的,自己此时再伤心也不可能变出一间房子来,不如把握关键,柴刀才是重要的。

生活中同样如此,在经历过一些失败和坎坷后,我们只有乐观,才能振作,才能重新开始。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是天下的大事,成败得失只有自己知道。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成败得失与烦恼快乐随时都会伴随着我们。

不论人生得意的时候,还是人生失意的时候,我们都应当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在得意之时保持淡然,在失意之时保持坦然。只有一直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我们的人生才能活出境界。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只有当我们看淡得失,愿意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确,是得是失,关键是看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够看淡得失,不要过于挂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生会更有意义,我们的品格会更有厚度,快乐也会更加丰满。

遇事不惊,泰然处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记》

在天地眼中,万事万物无明确的对错之分,天地只是冷眼旁观世间一切而已,它不介入,任事物之自然。天地生万物,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天地无心而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亦无法自主而还归于天地。

所以古语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天地并没有特意立定一个仁爱万物之心而生长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灭。从天地的立场来看,一律同仁,万物与人类都不过是自然、偶然、暂时存在,最终将归于还灭的“刍狗”而已。

人的心神也如天地生万物一样,有一个喜怒哀乐的自然之状,这些都是人体所不能少的。遵照自然的天性,该喜时则喜,该怒时则怒,不要受外物所牵累。

东晋时,王家是大家族,社会地位很高,因此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一定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嗣甚多,个个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嗣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一个袒腹的青年人仰卧在靠东墙的床上,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他们听到了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以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循规蹈矩,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择为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