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
48258500000039

第39章 理性的行为——从建立孩子的规矩做起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无理取闹?为什么孩子遇到事情时,总是不够理性?这不是因为孩子感情丰富,而是没有制定规则加以约束,使得他们心里缺乏分寸,总是不听父母的话。

我非常喜欢弗兰克家的小约克,于是常常把他接到家里,和欣欣、弗兰妮玩。虽然在这三个孩子之中,小约克的年龄最小,却是最善于思考的,是一个理性的孩子。特别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总是能够迅速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

记得有一次,小约克睡过头了,等他起来时已经要上课了。虽然他现在上幼儿园,但是迟到一样要接受惩罚。

该怎么办呢?他很清楚自己有两条路:第一,继续吃早餐,那么上学就会迟到,有被罚站的危险;第二,放弃早餐,搭父母的便车去学校,上学就不会迟到,也不会被罚站了。

他很快就选择:放弃早餐,准时上学。后来他说:“我才不愿意被罚站,太丢脸了。”

不久,他从幼儿园拿了一张奖状回来,这是连续一个月没有迟到而得到的奖状。

他明白这张奖状得之不易,是用早餐换来的,便在奖状上写上:一顿早餐的代价。

后来,小约克开始动脑筋,想办法防止自己赖床。最后,他拿零用钱又买了一个闹钟,确保自己不会睡过头。

亲爱的孩子,不遵守规则,就得承担责任

还有一次,小约克放学之后,换下校服,但是忘记放到洗衣机里,以至于校服没有洗。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周一早上了。当他拿着脏兮兮的校服询问妈妈该怎么办时,安妮玛对他说:“对不起,亲爱的,这是你的责任,我早就说过,要洗的衣服必须放到洗衣机里,所以这个星期你只能穿脏衣服了。”无奈之下,小约克只能穿着脏衣服去幼儿园。

“为什么要这样折磨孩子?”和安妮玛聊天时,我和老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发问。

“我们没有‘折磨’孩子,我们只是在告诉他,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则来做,否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安妮玛连连摇头,否认自己对孩子的“折磨”行为。

“按照规则来做,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公问道。

安妮玛扶了扶眼镜说:“早上8点40分上课是学校规定的时间,这是一个规则,如果他违反了,就要接受惩罚,也就是承担自己的责任。当然,他可以选择不吃早餐,以此来遵守规则,避免受到惩罚。同样的道理,把要洗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是我们家里协商之后制定的规则,那么他也应该遵守,否则也得接受惩罚,就是继续穿脏衣服,被同学笑。”

“你觉得用这些生硬的规则来约束孩子,有什么好处?这会不会损及孩子的自由?”我小心翼翼地问,因为在德国,自由和人权是最重要的,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王太太,我觉得这个问题你已经有答案了,对吧?不然你也不会这么仔细地观察小约克,更不会主动询问这些问题。我以前可是学过心理学的。”安妮玛笑着对我说。

“是的,安妮玛,你真了不起。我确实发现小约克在做一些事情时非常理性,但我无法确定是不是这些‘规则’起了作用,所以和你讨论!”被安妮玛看穿,我有点儿脸红。

“王太太,你不用怀疑自己的判断,你的想法是对的,就是这些‘规则’起了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规则,小约克不会这么理性。”

“规则和理性之间有什么关联吗?为什么利用这些规则,孩子就能变得理性呢?”

“这不难理解,你想想看,不了解规则、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孩子做事没有了界限,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有的行为完全随心所欲。这样一来,等于失去了理性,完全是感情用事。”安妮玛轻轻松松地就解开了我们的疑惑。

安妮玛说完,我终于明白了欣欣缺乏理性的原因:我们太宠她,给她立下的规则太少了。

德式自律教养39

建立“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

不了解规则、不遵守规则就意味着没有了界限,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理性。不仅是安妮玛这样认为,德国教育专家也认同这个理念。老公的教授鲁尔克恩先生也非常认同。他告诉我,德国相关的教育部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之所以误入歧途,就是因为生活、成长于富裕的环境中。

“换句话说,他们能够轻易获得一切,久而久之,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没有‘能’和‘不能’、‘可以’和‘不可以’的概念以及界限,因此遇到事情时,他们无法冷静思考,当然就会丧失理智,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鲁尔克恩先生耐心地向我们解释。

“一旦有了规则之后呢?”我继续问道。

“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界限的划定,符合规则的就是能做的,违反规则的就是不能做的。例如小欣欣上学不迟到就是符合规则,迟到则是违反规则的……”

“久而久之,在她的脑子里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考虑会不会违反规则。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

“我明白了,理性的行为源自规则!”

“对,要让孩子有理性,就要让孩子学会坚守规则!比如,上学不迟到,好好吃饭!”

孩子没有了界限,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有的行为完全随心所欲。这样一来,等于失去了理性,完全是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