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48258000000022

第22章 把鞋卖给没穿过鞋的人

你知道两条铁轨间的距离是多少吗?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1.435米),这一数值是固定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一样。也许,你会对这个标准不以为然,为什么不是整数呢?这就要从最早的铁路创建说起了。

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而4英尺8.5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你可能会问,电车的轮距标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因为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这是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8.5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原来,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以4英尺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现在铁轨的宽度,也许你会觉得十分可笑,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一系列的演进过程,也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路径依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体制,由于经济条件、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人,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他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路径依赖也反映了我们思路的演变轨迹,思维会受到既定的标准限制,而难以有所突破。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现实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路径依赖”的现象,使思维陷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中,这种依赖是创新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有所创新,就要努力突破路径依赖,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两家制鞋公司——奥古斯都公司和达萨公司,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以利于鞋的销售,两家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的销售员。这些销售人员不避寒暑,到处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奥古斯都公司高层听说在加勒比海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鲜与外界来往。奥古斯都公司想要开拓那里的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没多久,达萨公司的人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们担心奥古斯都公司垄断市场,也赶紧派遣销售人员到岛上。

两家公司的销售人员先后到达海岛,他们发现海岛十分封闭,岛上的人世代靠打鱼为生。他们衣着简朴,几乎全都是光着脚丫走路,只有极少的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防止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这些销售人员一到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关注,他们注视着这些岛外来客,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销售人员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从来没见过,便把这些鞋子叫作脚套。他们心想,把两个脚套套在一双脚上,好受吗?

奥古斯都公司的销售人员见此情景,非常失望。心道,这儿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该如何建立鞋的市场呢?向从来不穿鞋的人销售鞋,就和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有什么区别?奥古斯都公司的销售人员这样想着离开了海岛,返回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场。”

与奥古斯都公司销售人员的情况相反,达萨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情形时十分兴奋,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市场一定很大,他在岛上住了下来,慢慢地,与岛上的人交上了朋友。

达萨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岛上住了很久,挨家挨户宣传,给岛上的人讲解穿鞋的好处,并让他们试穿,他努力地改变着岛上人赤脚的习惯。而且,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鞋送给了当地的一些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很舒服,走在路上再也不用担心被坚硬物体伤害到脚了。这些第一次穿上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形有一些区别,他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运到岛上,很快便销售一空。渐渐地,达萨公司在岛上建立起皮鞋市场,赚了很多的钱。

按照传统思维,岛上的居民从来不穿鞋子,鞋子又怎会在这里有市场呢?然而,达萨公司的销售人员却打破了这一路径依赖,他发挥创新思维使岛上的人认识到穿鞋的种种好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开拓出一片市场。

路径依赖是禁锢思想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解除这种禁锢思维的方法,从源头上突破对某种观点或规则的依赖。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创新思维,走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开辟出一片发展的空间。

普林斯顿大学思维练习(四)

在美国西部,有一支空军部队要招收侦察兵,招收的办法是将所有应聘人员关在一个房间里,按时给吃给喝,有专人把守,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能出房间。但是,如果谁最先出了房间,谁就可以被录取。有的人称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负责人就把医生叫过来;有人称自己的母亲生病了,于是,负责人就打电话给他的母亲,发现其母亲正在上班,没有生病。应聘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还是不能走出房间。最后有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看守的人就让他走出房门了。

请问他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