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裕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父母可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公交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炼,等等。
合理指令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古今中外一些杰出人物的成功实例证明了注意力在一个人的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羲之写字入了迷,竟把墨汁当蒜泥,用馒头蘸着吃;牛顿作实验时,把手表当鸡蛋煮;居里夫人课间演算习题时,身旁被恶作剧的同学堆满了凳子,竟丝毫没有察觉;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时,竟把和他一起乘车的小女儿忘记了;比尔·盖茨童年曾痴迷计算机;数学家陈景润童年痴迷看书、做题;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童年观察昆虫习性,从早到晚伏在大石头旁看蚂蚁搬家。
家长时常担心、抱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外乎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往往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他所不感兴趣或有压力的事情上,显得心不在焉;二是粗心大意,忘性大,重复出错,多次叮咛不见效果。
作为家长,需要了解,注意力是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个人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人在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期,只有无意注意;在教育培养下,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和语言的发展,有意注意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让其做些枯燥的计算题或提笔练字等,孩子总是很难做到。应该说绝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是正常的,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但是要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关心并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为今后健康地成长和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可以说,注意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虽然说注意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但它又是受后天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经过系统地培养和矫正是可以改善的,所以在教育学上,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很多孩子,上了中学后,依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不仅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下课无法有效完成作业,而且还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其实,这些孩子在小学时就在注意力和自觉性方面存在问题,只不过当时学习成绩还过得去就未特别表现出来,但到了中学阶段,问题日渐严重,尤其是初二,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中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小就不爱运动,体育不好,协调性差,动作磨蹭,效率很低,动手能力很差,喜欢坐在家里看书,很少下楼,很少干家务事。这样的孩子虽然也坐得住,但是学习并不专心,在数学、物理成绩方面影响比较大。因为心理学家早就研究发现,动手能力、运动协调性的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上述方面能力欠缺的孩子很容易影响理科成绩,尤其是擅长语文、英语,体态较胖且协调性较差的女同学,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2)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这门课。如果喜欢某个异性同学,就忍不住上课也胡思乱想。如果家长闹矛盾,孩子也焦虑不安,萎靡不振,无心学习。同学间的关系、老师的态度都极易影响中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美国,10岁以下的儿童中有6%~10%患有“多动症”。这是指一种过量的、无法自控的活动,症状常常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集中时间短。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或放慢动作的节奏。而真正的多动症是大脑神经的紊乱,可以由儿科医生来治疗。过度的紧张可以引发或增强孩子的“多动症”。
有“多动症”的孩子还会伴有其他问题。首先,由于受到同龄人的排斥,他们会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的过分紧张和过剩的能量不但会惹恼成年人,而且也会使同龄朋友离开自己。他们很快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快就会失去自尊。其次,在校期间他们很可能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很难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课,这样他们就会影响和干扰他人,甚至会给别的孩子带来伤害。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时间
安排孩子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以免他产生疲劳而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
2.给孩子发出清晰的指令
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应该给孩子清晰的语气指令,以激发其集中注意力。而家长的过分唠叨,往往会适得其反,助长了孩子注意力分散。
3.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
家长倾听孩子讲述事情,以及和孩子共同活动时,要聚精会神地听、参与,避免敷衍和漫不经心。
4.孩子有进步就要表扬
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立即给予赞美鼓励,不要对他心灰意冷或怒加斥责,孩子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会更好。
5.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注意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否有让他分心的事物。例如:客厅的电视机声太大,窗外有孩子在玩,桌上有漫画等。
用引导法拓宽孩子的想象力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歌德母亲的教育艺术不亚于他的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渐渐地,她再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会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得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4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等,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美国的《公民权法》中的两项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玩的权利;问为什么的权利。
据说,这一规定与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精神赔偿案有关。
1968年的一天,美国一位3岁女孩指着一个礼品盒上的“OPEN”对她妈妈说,她认识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这位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圆形的东西。但是,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字母之后,孩子就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
此案在法院开庭时,这位妈妈作了如下辩护:“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放在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放在很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左边翅膀的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无法飞行;在小水塘里的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待在水里。现在,我女儿就犹如一只幼儿园的天鹅,他们剪掉了她一只想象的翅膀,过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陪审团的全体成员都被感动了。幼儿园败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孩子,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心理,开始教孩子许多所谓规范的知识。进入中小学之后,更是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视为“洪水猛兽”,进行严厉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总是强调答案规范统一。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在头脑里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虚幻的解释,正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促使人想尽办法去实现想象中的事务。想象力是人的动力的源泉,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失败,继而不断总结,又不断进步,周而复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清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反过来又促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目的只有一个,即充分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
当今世界的许多事务,在上个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通过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逐一被实现。比如,电话、电视、飞机、火箭等,不都是人们受到某种启发或看到某种现象,从而产生想象,在大脑里构建蓝图,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尝试而实现的吗?
所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的萌芽阶段,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启蒙老师。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想象是创造的基本要素。人类思想的进步、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和社会文化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为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家长要做好以下工作。
1.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艺术品、电影、电视中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
2.指导孩子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当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并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3.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4.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讲故事,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提问
在一个有雾的早晨,妈妈指着外面问4岁大的儿子:“咦,今天我们家门前的房子上怎么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白纱呀?”孩子赶紧也往外面看,他想探索“雾”是个什么东西。妈妈又问:“你知道‘雾’是怎么来的吗?”孩子迷惑地摇摇头。
妈妈摸摸孩子的脑袋,慢悠悠地说:“‘雾’是空气中凝结的水汽。不过它与天上和地面的温度、湿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哦。”
过了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气不见了,妈妈问孩子:“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不见了?”她进一步引导孩子追寻雾形成的原因,逐步激活孩子的想象思维,激出孩子智慧的火花。
现在,一些学校经常办学术讲座,邀请最有名的教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提问时间到了,没有学生敢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离开会场。其实,不提问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学生不会提问。
当专家教授在演讲时,中国的学生习惯“听”,全部接纳专家教授的发言内容,很少有学生掌握“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质疑”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