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1天72小时
48233900000024

第24章 不要和自己过不去(2)

让别人来选择,但如果选错了也不能怪他们

有的时候我们很难作选择,可能是因为对各个选项的情况不够熟悉或者没有经验,有可能我们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有可能自己身在其中反而比较不容易作出判断,或者就像是前面提到的,我们还有“彼得潘情结”,我们习惯了听从他人帮我们作出选择,还不习惯独立作出抉择,决断力不够。这时候不妨听一下他人建议给你的选择,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

最合适的咨询人,可以是对你的性格喜好等等基本情况比较熟悉的人,可以是对你要做的选择比较有经验的见多识广的过来人,和你没有太大利害冲突所以可以比较客观的人,比如父母,或者比较知心的、做过类似抉择的朋友学长学姐们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别人帮你选择,自己去执行了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话,也不要把太多责任推到他们身上,这样以后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毕竟听不听他们的建议也是自己的选择。

如果有两条路只能选其中之一,一条路并不明显比另一条看起来好多少的话,那么与其花很多时间找出哪条路稍微好些,倒不如就随便选一条路开走。偶尔我们可能会选错或者选了一条稍差的路线,但往往选一条路开始行动比在分叉路口犹豫不决好得多。

——埃隆·马斯克(企业家)

选择困难的朋友们伤不起,怎么办(下)

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托马斯·蒙森(作家)

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选择怎么看,听从自己内心的决定和上面因为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让别人帮我们做决定正好相反的情况是: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已经有了偏爱的选择,但那种选择在社会主流或者周围亲戚朋友们的眼中却未必受欢迎或者被接受。这时候容易让人动摇,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误的,或者为了应该听谁的而大伤脑筋。

我觉得在不违法不破坏道德的前提下,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先考虑一下他人质疑的原因,看看有没有道理,对自己是否适用。但这种矛盾的造成,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人并不了解自己,按照主流的形式去判断,对于个体未必就是最适合的决定,而接触的圈子不同,对问题和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限制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就要遵从自己的意愿,不要太过拘泥于世俗的选择。特别是,如果你了解自己。

就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吧,他们虽然当时都在顶尖名校就读,却选择了退学,这些当时在旁人家人朋友里都不是很能够理解的。但他们既然想清楚了自己到底追求什么,学校并不能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做的事情,那么退学这样在世俗中被认为很大胆、非主流的决定也就很合情合理了。

不管是别人做决定还是自己做决定,最后的执行者还是我们自己。如果迫于社会和周围人们的压力做了自己不喜欢或者不心服口服的选择,是很难执行好的。相反,选择了自己喜爱或者相信的,即使遇到不少质疑和挫折,还是有勇气和动力一路向前,更容易获得成功。

身边有个好朋友桃桃,在我们大多去读商学工程学法学时,桃桃选择了她一直喜欢却“冷门”的考古学,在海淀某知名大学的考古学院里读博士。当时她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成为了热门话题,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桃桃说她自己当时也不是没有犹豫过苦恼过,但最后还是一咬牙选了这个。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呢,桃桃很喜欢她学到的东西和她在做的研究,对她当时的决定也感到很高兴。而且,因为这个专业“冷门”,研究相关领域的人也并不多,桃桃成为了这个领域颇有建树和发展潜力的一颗新星,让我等不少抱怨工作压力大,做的东西不好玩的人羡慕不已。

所以,朋友们,不要活在别人的选择里,要为自己代言!

即使做了一个选择不幸做错了,以后也还是会有不少改变的机会常常听到有朋友说“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之类的话,把每个决定和决定所能带来的后果都想得很严重。这样的想法容易让人因为害怕选错而不敢作出选择。实际上,看看每天每年做过的选择,有多少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呢?又有多少是选错了不能翻盘改变的呢?

如果选错了专业,那么很多国内学校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允许转专业的,在国外,只要修满了一个专业的规定学分就可以授予那个专业的学位,对转换专业更为容易。如果选错了大学,那么可以研究生还一个学校,或者出国留学,转学什么的,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那么可以想办法辞职跳槽或者自己开公司。如果找错了男女朋友那么可以考虑分手寻找更合适的。现在的社会还是很包容的,即使走了一点弯路及时改正也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和压力。

并不是说做了一个选择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者不能中途走到其他地方。要改过来或者重新开始,无非就是多交了点学费,多浪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等,但这些在生命这场漫长的马拉松当中会变得微不足道,而且在走入歧途也常常能获取一定的经验,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吧。

所以,不要想太多,因为害怕选择做错了带来很坏的结果,从而选择困难,很多选择都不是不能改的。当然,也不要因为什么都可以退货,什么都可以再来过,就不负一点责任地草率下手。

最后,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执行好这个选择吧,不要老是想“如果我选了……现在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对自己带来痛苦。

就像前面说到,很多纠结艰难的决定,在平稳的社会下和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其实区别都不一定是那么大。所以做了一个决定以后,就不要再反复回想自己如果选了另外一个选项会是什么样子,即使目前的选择看来并不是那么顺利。

我的选择在旁人看来可能很奇怪,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它们是最合理最适合的。

——约翰·戴普(演员)

乔布斯为什么只穿黑色毛衣

我问三宅一生能不能给我多做一些我喜欢的黑色毛衣,于是三宅做了100件,这样足够我穿一辈子的了。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电脑创始人)

说到苹果已故的传奇掌门人史蒂夫·乔布斯,很多朋友或许像我一样,除了想到iPhone,iPad,Macbook等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以外,大概还有他那标志性的黑色高领毛衣和牛仔裤的经典造型吧。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貌似这是乔布斯唯一的选择,以至于想象不出他穿其他衣服会怎样。

即使男装的丰富度比女装少了不少,但各种颜色和材料的衬衫、西装、毛衣还是很多的,乔布斯当然也可以轻松买下纽约巴黎时装周上每一季每一款的衣服,但他为什么偏偏只对黑色毛衣情有独钟呢?

在他的传记《乔布斯传》中,乔布斯告诉作者:“主要是因为这样很方便,而且还能表达一种个人风格。”

乔布斯做到了,他穿黑色毛衣的造型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深深地植入了大家的脑海中。不过这本书毕竟不是时装造型杂志,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是“黑色毛衣”的另一面——小事从简。

对于苹果新产品的设计,新市场的推广等一系列需要花大量心血的重点而言,每天选择穿什么衣服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对“正经事”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乔布斯选择了只穿黑色毛衣,省略了每天做不必要的选择,把剩下的时间投入到准备新闻发布会或者和设计团队讨论这些更加有价值的事情上。

不仅是乔布斯这样,很多大忙人也选择了摒弃去做微不足道的选择,不给自己制造太多麻烦。

现任哈佛商学院的高级讲师和著名智囊公司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e)高级学者的BobPozen是个效率奇高的人。过去的五年里,他不仅同时兼任了旗下管理着3千多亿美元的MFS资产管理公司的主席,哈佛商学院讲师,同时兼任2家上市公司、医疗研究所和慈善基金的董事会董事,还出了3本书,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而这样的一个“忙人”,每天还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并在工作家庭的平衡中游刃有余。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他的新书《极致高效》(ExtremeProductivity)和对他的访谈中,他透露了他1小时当3小时用的秘诀,其中一条便是“每天早餐我只吃麦片香蕉”。在《哈佛商业周刊》对他的访谈中,他说道“每天吃这些食物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有点单调,但对我来说并不在意这样。”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名利场》杂志去年10月刊的一次长篇报道中提到了他作为总统的“秘密武器”:“你看,我只穿蓝色或者灰色的西装。”奥巴马如是说:“我尽量减少要做的选择和决策。不想花太多时间考虑吃什么或者穿什么,因为要做的决定太多了。”

虽然这顿早餐吃什么或者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并不是什么需要深思熟虑的重大决定,但在这些小事上纠结却不知不觉中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十几年前,美国的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教授提出了“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自我损耗理论提到:人脑用来处理信息的容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每做一次抉择,都会损耗一定的脑力,影响之后的决策能力和意志力——尽管这些决定可能并不重要,甚至要做决定的内容是让我们心情愉快的事物,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占用了我们去做重要的事情的资源或内存。本来我对做一些吃饭去哪儿的小决定不以为然,所以看到了“自我损耗”理论后面提到的那段有些小小的惊讶。不过,联系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却发现还真的是这样。不知道我在食物上是不是有选择困难,去超市买水果的时候常常纠结是买苹果、橙子或是草莓;晚上外出吃饭的时候常常纠结去吃海鲜、咖喱或是石锅饭。常常在水果摊前和美食区附近徘徊比较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直到大脑疲惫混乱、筋疲力尽的时候,匆匆选一样。物质的丰富和选项的繁多常常让我无所适从,但其实如果没有选择,随便每个选项单拆开来,却都是我喜欢或者可以接受的。反倒不如不给选择,就直接把好吃的放在我面前。

有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无关痛痒,却消磨了我们的资源。虽然每天吃同一样东西有些枯燥也缺乏美感,但忙的时候,把小事简单化、重复化,省时省力,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更轻松地抓住重点。

小练习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从简的呢?

简单,是最终极的品位。

——列奥纳多·达·芬奇(画家,科学家)

不完美才是人生——完美主义是效率和幸福感的克星(上)青春的梦想往往是不完美的。

——井上雄彦(日本漫画家,《灌篮高手》作者)很多70后80后的朋友们都看过一部青春偶像励志动画片叫做《灌篮高手》吧,很多朋友当年是不是因为后来湘北没有得到冠军觉得很遗憾很难过呢?多年以后,有人问作者井上雄彦,为什么不让灌篮高手最后拿到总冠军,他说:“因为青春的梦想往往是不完美的。”

在前面写到造成拖延症的几种心态时,不由得想起了“完美主义”。

虽然完美主义也是和拖延症密切有关,不过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本身却并不直接导致拖延症(所以没有把它归类为拖延症的原因里)。不过,很多完美主义的人也更容易害怕失败,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被别人和自己接受,而这些想法导致了拖延,或者把事情的进度搞得很慢。

完美主义者常常对自己有很严苛的标准,如果觉得自己达不到“完美”,那么就不敢下手去做,或者觉得没有做到100%是一种失败,会被他人嘲笑指责,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完美主义者大都也比较严肃,有的时候如果别人的表现不如预期的那样他们就会很难过很生气,让人觉得难以轻松相处。

完美主义者,由于他们有那么高的标准,也因此常常容易拖慢事情的进度。不仅对自己,在团队中也可能造成瓶颈。

完美主义者害怕自己的想法或者执行力不够,因为不能一下子做出满意的作品而感到很泄气,经常在等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一直都在做准备,却迟迟不敢下手,机会可能就这样错过了。倒是,那些比较冲动的朋友们有了主意就去实施,在不断尝试改进中成就一份份事业。

挺喜欢看《特效化妆师》和《天桥风云》这类创作制造类节目的。如果你和我一样也爱看它们,会发现常常有一些参赛选手为了追求完美结果在构思上花了不少时间反复修改,又在细节上不断调整,从而放慢了整体项目的速度,以至于来不及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全部,或者只能在最后十几分钟草草收尾。而那些获奖的设计师、美工师们,都是发挥比较稳定,对作品整体的掌握比较成功,对时间运用比较平衡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