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中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它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的重要场所。伴随着外资大量涌向中国,国外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也乘机而入,这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有关资料表明,1991年,外商在中国投资设立的生产企业共11515家,其中属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高达3353家,占生产企业总数的29%。
而且,中国的环境污染已有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这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份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有资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的迅速现代化、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和消费周期的短期化,人们生活性污染对环境问题的加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一般认为,城市是我国环境污染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早在1980年,根据对75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就占了全国总排放量的很大比例。其中,废水占51.75%,SO2占30.33%,NOx 物占30.15%,CO 占48.86%,氟化物占30.24%,颗粒物占40.70%。同时,噪声污染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并且在大部分城市超标。如果把当时的200多座城市都计算在内,污染物排放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我国前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据此指出:“控制城市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环境规划的首要任务。”
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1985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城市环境保护会议。此后,各城市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它们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开展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等。同时,各城市还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集中处理,控制污染排放,并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管理法规。进入90年代,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日益得到控制。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持续上升。1995年末,在重点考核的37个城市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环境指标有所改善。但1996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
5.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以占世界可耕地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其农业发展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却能不断增加,并长期居于世界各国前列,这当中,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科技要素的投入功不可没。然而,现代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当代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是这种风险的一种类型,如目前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
6.相当部分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又一重要方面是相当部分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环境意识水平低下。
根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测算,我国城乡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偏低,总体平均得分只有44.13分(最低分2分,最高分87分,标准差12.86),属于“不及格”水平。其中,得分在60分以下的占90.1%;在60~70分之间的占7.9%;在70~80分之间的占1.6%;在80~90分之间的占0.4%;90分及以上没有人。
7.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使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日益加大。
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这些特征的存在与当代中国社会特定的转型过程密切相关。
2.3.3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途径
1.公众参与。
2.转变发展模式。在工业生产中,要加大环保力度,实现清洁生产,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实施排放许可证制度。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能力,使用清洁能源。在农业方面,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淘汰落后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对良好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过度开发造成破坏的要加强修复。
3.加强国际合作。
2.4当今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2.4.1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它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大多数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的气候正受到不断累积的温室气体的影响,诸如由人类活动产生的CO2等。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 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以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到目前为止,UNFCCC 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1.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着的变化。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人类适于生存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达到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CO2和其他微量气体,如CH4、O3、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被温室气体所吸收的长波辐射能再次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使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CO2起重要的作用,CH4、NO 和氟利昂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CO2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20世纪以来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CO2含量基本维持在280×10-6。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大气中CO2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10-6(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10-6。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CO2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cm。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CO2的浓度将达到560×10-6,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于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结论。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加到560×10-6,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4℃。
2.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且是处于一个循环过程中。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CO2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但是,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地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CO2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CO2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1011t,欧盟达到近1.2×1011t,前苏联达到近1.1×1011t。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CO2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几个国际着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排放CO2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CO2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它们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CO2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的排放量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1/2左右。
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CO2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CO2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km的范围内,这里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cm,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海水入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CO2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