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登成功学全集3:让目标达到沸点
48213200000026

第26章 没有借口(1)

“我的目标是在我的家乡取得成功,为我自己和其他人取得成功,而且我确实做到了。”

时任明尼苏达州州长的约翰·A·约翰逊用寥寥数字就总结了他简单的一生。这个年轻人出身贫寒,从小缺吃少穿,面临着看似无法逾越的重重困难。他没有朋友,也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或是得到提拔,但却成为那些了不起的美国年轻人中的一员,这些年轻人“缺乏机会”,却在逆境中奋起,最终获得了成功。他又一次证明整个世界都会为那些坚定的灵魂让路;他还证明了成功取决于个人,而非机遇。

当明尼苏达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抱怨他们缺乏普通教育的机会,或者在起跑线就输给别人时,还是孩子的约翰逊正在努力地支撑整个家庭。他那个没用的父亲把家庭的重担丢在他母亲和他的肩上——支撑整个家庭的重担。这个孩子八九岁的时候就帮助母亲洗衣度日。稍大一些时,13岁的约翰逊骄傲地说服妈妈不再为陌生人干活,而他则白天在村里的商店拼命干活,晚上到当地的印刷所打工,把邮件或包裹背到远处的住宅。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为了养活5个弟弟、妹妹,并让他们受教育,他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这些都成为他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点点滴滴。

尽管生活艰辛,但这个男孩从来没有丧失勇气和自立的信念。

他从艰苦的生活中看到高尚职业的机遇。当其他人看到的只是平庸或单调的生活时,他看到的却是成就伟大事业的机遇。他是如何看待困难呢?他觉得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即使当他因为没有冬衣而在寒冷的北风中瑟瑟发抖,即使家庭的重担越来越沉重地压在他肩上,他也从来没有退缩过,而是始终向前,“努力获得成功”。他不畏惧任何责任。他所需要的只是机遇,而且他从来不会坐等机遇,而是自己去创造机遇。

具有成功素质的人不会寻找借口来推脱责任。他们努力工作,从不自怨自艾,而是始终奋力向前。他们不会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那些成天抱怨没有机遇的人只是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缺乏效率。他们表现出自己在应付局势方面的不足——他们没法克服所面对的困难。

失败者总是拿“缺乏机会”来做借口。如果你去问问众多的失败者,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不具备其他人那样的机会,没有人帮助他,也没有人愿意推他一把。他们还会说好的职位都已经被占光了,所有的工作都人满为患,他们没有机会,而且在抓住机会之前,机会就已经溜走了。

有一次,在亚历山大取得战争胜利后,有人问他如果有机会是不是会攻打下一座城市。“机会!”,他大声地说,“为什么要等待机会,我自己创造机会。”这种创造机会的人正是人人争抢的人才。

如果我们习惯了坐等机会的馅饼砸在自己头上,那将会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在这种盲目等待的过程中,努力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会不知不觉地悄悄流失。对于那些从来不脚踏实地做些实事的人和总是期待别人给他创造机会的人来说,即使机会就在他面前,他也视而不见。而只有那些伟大的劳动者和对机遇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能敏锐地发现机遇,将它牢牢地把握在手里。

有些人对机遇的感觉总是非常迟钝,他看不到任何机遇的踪影,也许经过一个金矿也发现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人即使在偏僻荒凉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宝贵的机遇。班扬就是在贝德福德的监狱里抓住了自己的机遇。他在原本用来塞牛奶瓶的未捻纸上写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性寓言小说。西奥多·帕克和露西·斯通是在捡浆果时找到了上大学读书的机遇。有的孩子在砍木头、招待客人或者替别人跑腿的简单工作中发现了机遇,迈出了实现远大抱负的第一步;而有的孩子虽然做了同样的工作,却仍然一无所获。有些聪明人懂得抓住机会,利用晚上、空余时间和半日休假刻苦学习,而有的人却丝毫没有认识到这些时间的价值,白白丢弃了这些宝贵时光。

也许你会认为:“我总是得不到机会”或者“我总是让机会从我手里溜走”。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你抱着这种想法的同时,美国还有成千上万年轻人虽然根本没有你那么多机会,但仍然努力把“不可能”或者“我做不到”这样的字眼从自己的字典里扔出去。在你认为只有拥有大学文凭或者一点起动资金才可以开创伟大的事业时,许多条件和机遇都不如你的人正在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努力前进。许多贫穷的年轻人开创自己的事业时不仅没有朋友、没有资金、没有社交关系或者任何形式的帮助,而且还要抽出精力养活其他人,有的人甚至还身有残疾。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命运多舛,不会有所作为时,他们却丝毫没有向自己的命运屈服。

新英格兰有一个青草满地、生活节奏缓慢的渔业小镇,那里的渔港曾经非常繁忙,船只进进出出,川流不息,但是现在却一片沉静。小镇里住着一位敢于同生命进行抗争的斗争者——一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一生的经历让小镇上许许多多强壮的男人和男孩子们都为之汗颜。那些健康的男人们成天一边在镇里的商店和街道上闲逛消磨时光,一边抱怨“在这个被上帝抛弃、百业不兴的小镇里怎么会有什么机遇呢?”

这些健康的男人们就这样把手叉在口袋里,懒洋洋地在小镇里逛来逛去,梦想着奇迹会突然出现在眼前。但与此同时,那个跛脚的年轻人却在几份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一所学校当看门人,同时接下了将邮件送到火车和汽船上的工作,负责管理两个消防站并且将报纸送到订报人手上。除此以外,他每周还要去邻城一两次为镇里的有钱人办些杂事或者买东西。虽然工作辛苦,但是他养活了母亲、两个姐妹和一个弟弟,还积攒起做生意的本钱。

如果让现在那些成天牢骚满腹的年轻人和年轻的亚伯·林肯——这位偏远林区长大的孩子——交换位置,那么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生命的机遇呢?如果这些年轻人住在丛林深处简陋的小木屋里,没有窗户和地板,离学校、教堂和铁路都很远,看不到报纸书籍,也没有什么钱,生活条件恶劣,甚至连公认的日常必需品也没有;如果他们每天必须走9英里到邻居的小木屋里接受一些简单的学校教育;如果他们必须步行15英里穿过林区才能借到可怜的几本书,然后在辛苦地工作一天后才能在晚上借着原木燃烧时微弱的光线进行自学;如果他们还没上够一年学就被迫参加工作,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但就在这样艰苦,无法想象的条件下诞生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缔造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尚的人。

有人曾经说过:“当上帝想教导一个人时,他通常不会把他送进学习优雅礼仪的学校,而是选择学习如何生存的学校。”人们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最容易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教会人们如何在激烈的人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校不是非凡的机遇、不是轻松舒适的生活、也不是财富与奢侈,而是穷困!穷困成为造就最多成功者的“母校”。有多少杰出的政治家、演讲家、慈善家、学者、音乐家和艺术家是在它的殿堂里拿到毕业证后才踏上通向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