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登成功学全集3:让目标达到沸点
48213200000001

第1章 中文版序

在《成功》杂志举办的一次晚宴上,几位久富盛誉的成功学家聊起了这样一个话题:“在非小说类作家中,谁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克莱门特·斯通第一个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奥里森·马登和拿破仑·希尔了!”厄尔·南丁格尔接着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奥里森·马登。”诺曼·V·皮尔博士也肯定地说:“《圣经》和马登。”奥格·曼狄诺则列了三个人的名字:“詹姆斯·爱伦、鲁塞·康威尔和马登。”丹尼斯·威特利博士也认同马登的影响首屈一指!这些成功巨匠对马登博士的一致认同,足见奥里森·马登这位成功学先驱的非凡影响力。

奥里森·马登何以受到这些当代激励大师的一致追认?首先在于,他一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由贫穷迈向成功的典范。他降生于美国新罕普希尔一个贫苦不堪的家庭,3岁丧母,7岁失父,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他只得靠给当地一些农家干活谋生,除了遭受鞭笞、痛打、脚踢、挨饿,就是饱受雇主的冷漠与恶言相加。在其他同龄人上学接受教育的阶段,马登只能生活在一片森林之中,从未读过报纸、杂志,也未见过图书馆是啥模样,甚至未见过50人以上的人群。这样的境遇只会使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毫无进取之心;要么从困境中崛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显然,奥里森·马登成为了后者!

上苍也会眷顾世上的苦难之人,她赐予马登的最大恩惠便是让他在一户农家的阁楼上与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相遇,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通过这本书中所讲述的大量故事,马登悟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道理——任何人都可以摆脱现有的环境,并最终取得成功。受《自助》一书的激励和鼓舞,马登离开了他的监护人,一边打工养活自己,一边在晚上学习到深夜,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阅读能力,并先后完成了在新伦敦学院、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业。毕业以后,他开设过饭店和饮食俱乐部,购置过宾馆和不动产。不幸的是,天花病的爆发摧毁了他的宾馆生意,一场旱灾又毁掉了他在美国西部的所有生意,更为致命的是,一场火灾烧掉了他5000多页的手稿。但是第二天,他买来了一个笔记本,重新开始写作。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马登并没有气馁,他决心做一位美国的斯迈尔斯,通过写作激励和帮助那些与他年轻时境遇差不多的年轻人“在这一世界上成为一个人物”。后来,他的著作出版了,《奋力向前》一书受到了空前欢迎,并被翻译成数国文字。他又继续写作了几十本激励年轻人的自助图书,美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部他的著作。他又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成功》杂志。凭借这一阵地,他遍访同时代的无数名人,总结成功规律,宣传他亲身验证的人生信条——“任何一个普通之人都可以变得非凡伟大”。

马登的作品是美国崛起时期无数人实现“美国梦”的催化剂。他将富兰克林的人生价值——节俭、自控、勤奋、诚实与爱默生的成功标准——自我依赖、洞察世事和寻求真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国成功哲学。正如美国著名企业家、马登的忠实读者J·C·彭尼所言:“从马登哲学中,我不仅获得了自己亲身实践的成功观念,而且也发现了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任何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拥有获取成功的力量,只要他们善用这一力量。”马登的所有作品都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世上只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我愿意”型,第二种是“我不想”型,第三种是“我不能”型。第一种人能完成所有事情,第二种人抗拒所有事情,第三种人做不成任何事情。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教育。“所有真正教育的最有价值的结果是,使你自己在面临应该做某事时,无论你是否喜欢,你都有做该事的能力,尽管你不得不做。”这种真正的教育,加上勇气、信念和智慧,是使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变成第一种人的全部秘诀,也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如今,我们已进入21世纪,我们已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马登所总结的成功规律还能适用吗?是的,信息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并没有改变基本的人生准则。无论现代技术如何演进,制度和组织方式如何改变,但是人性和改变人性弱点的法则不变。因此马登总结的第二种人、第三种人失败,以及第一种人成功的定律也未曾改变,他总结出的人的真正自我教育的理念也照样适用。基于此,我们花了近三年时间,从国外收集了马登的英文原著,并在此基础上翻译整理,于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这套《马登成功学全集》诞生了!全套书共包括267篇,近200万字,并按照他的成功哲学体系,编辑成8本著作:《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让目标达到沸点》、《跟着信心走》、《你靠什么吸引别人》、《专心做好一件事》、《你的职业就是你的雕像》、《将生命变成一部杰作》。

马登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由贫穷迈向成功的典范,他那催人奋进、令人顿悟的文字铸就了伟大的“马登精神”,一直鼓舞世上的年轻人奋力向前!我们期待中国的年轻人走进马登的世界,品读他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文字,感受他所传授的力量,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最好的你自己!

译者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