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沦陷的消息让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这天,雷诺总理又突然宣布放弃图尔,继续南迁。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他一口气跑了900公里,把政府迁往濒临西班牙边境的波尔多,并立该城为临时首都。短短4天之内,法国首都就换了仨地儿,也够勤快的。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雷诺,在当天还给罗斯福总统拍去了一封电报,他说: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盟国事业的命运掌握在美国之手。他呼吁美国政府应当全力援助法国,至少让美国的舰队和空军参战。他在给罗斯福的电文中直言不讳地说道:“唯有美国政府改变情况,法国才能继续战斗下去。”
现在,同盟国内部来自四面八方、口诛笔伐的声势,比德军的攻势还要吓人。魏刚将军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把责任一股脑儿都推给文官政府,毕竟他与丘吉尔一样,属于新官上任,大众舆论对“新人”一向比较宽容。而那位白发苍苍的雷诺总理就不同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投降派冷嘲热讽,让他寝食难安。好像纯军事上的失败,完全应该由这位连枪都没使过的总理来负责。
雷诺此时的心情应该很沮丧。因为,他一向都很看好的魏刚将军也突然跑出来宣布:“法国军方要求政府立即停战,法国的陆军已经筋疲力尽,应当趁着现在还有足够的军队维护秩序至和平来临。”
几天以来,魏刚将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他开始倾向于求和。因此,他打算,在法国军队还保持着相当的纪律和实力足以维持战败之后的国内秩序时,强迫法国政府停战。长期以来他对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度恨之入骨。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把他的国家所遭受的彻底破坏,看做是上帝因为人们背弃基督的教义而给予的惩罚。因此,他便远远超过他的职责,去使用他的最高军事地位的权力,和法国总理唱反调,宣称法国军队不能再战斗下去了,应当趁着全国陷于无政府状态以前,停止这场令人恐怖和徒劳无益的大屠杀。
可是,雷诺先生是个老好人。他一直对3个月前签署的《联盟宣言》耿耿于怀,这条同盟国双方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上,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任何盟国之一,都不能单独讲和。意思就是说,法国政府如果想要与德国单方面停火,必须要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才能生效。
当然了,这种协议如果摆放在希特勒或斯大林案前的话,也许就是一张该被扔进垃圾堆里的废纸。但是,雷诺先生心不黑、脸不厚,他自己深深知道这一庄严的誓约,也愿意完成这一庄严的誓约。丘吉尔更是抓住这条协议死不放手,他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当着许多法国官员的面说:“同盟国的共同事业是要彻底击败希特勒主义,而法国政府也必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赞同解除法国的义务。”
关键词——义务!
丘吉尔果然不愧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这个词语所表达的含意不言而喻。诚然,我们可以赞美英国政府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决心,丘吉尔首相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法国人的立场上,会怎么去想这个问题呢?拥有4 800万人口的英国在对德的作战中,仅派出两个师在法国境内作战;空军也不肯出全力。让90%的损失都落在法国身上,而且是落在法国一个国家的身上。
就像魏刚将军所说的那样:“法国已经为共同的事业牺牲了一切。它现在已经一无所有;不过,它也成功地大大削弱了我们的共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国不承认法国在力量上已无法继续作战,如果还希望它打下去,从而使法国人民,听凭那些玩弄手法的无情专家的摆布(我觉得他是在暗讽丘吉尔),陷入必然的堕落和恶化的境地,那将是使人感到震惊的。”
现在,由于军事上的彻底溃败,同盟国再也不谈战斗方面的事了,他们一直围绕着法国是否应当单方面退出战争的问题,争论不休。
6月15日,雷诺总理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这天,雷诺接到了罗斯福的回电。在回电中,罗斯福对出兵问题避而不谈,仅承诺美国政府将竭力以物资援助同盟国。
此时此刻,雷诺总理终于绝望,他悲哀道:“我们再也不能指望美国的援助了,在隧道的尽头没有光明。我不能抛弃我们的人民,让他们永远受德国人的统治。我们必须妥协,别无他法……”
他决定求和。
但是,考虑到自己与丘吉尔友好的关系,雷诺极不情愿签署这份在英国人看来是“背信弃义”的停战协议,更不愿意承担这个足以背上千古骂名的罪过,他自以为聪明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屈辱的停战协议让别人去签吧,我,我先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