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成绩是帮出来的
48205800000069

第69章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兴趣”是早期诱发原理系统中的第一个环节。因为兴趣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几乎每个同学对学习都有浓厚兴趣。11周岁入学的谢彦波在自学完《三角》之后就去院子里测量楼房和水塔的高度;13 周岁入学的宁铂就说过:“总觉得这些书比蛋糕和巧克力的味道好。”可见其对学习的兴趣之浓。

早期诱发方法在“激发兴趣”中主张:首先了解孩子,认真分析孩子的特长,明确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诸如理科、工科、文学、美术、音乐等等),然后根据孩子的大体发展方向培养孩子对那个方向的兴趣。

当儿子卫东进入小学高年级时,我的早期诱发思想初步形成。我在家教中是这样做的:

我观察孩子,发现他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头;他喜欢看足球比赛,可自己并不好动;我想试探他的动手实验的兴趣,结果一台很好的收音机让他拆得装不回去;但是我发现他喜欢看书,性格好静,因而我认为他搞理科比较合适,于是我便根据这个大的方向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小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就会促使孩子产生兴趣。我从这一点出发,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诱发又都是以身边的科学为内容的。例如,坐火车时,我就问孩子:“东子,你说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往后跑呢?”

“因为火车在往前开。”孩子回答。

“那你再看看远处,”我说,“远处的那些树木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呢?”

不看则已,一看糊涂了,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孩子好奇地看着我:“爸爸,这是怎么回事?”

再如,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时,我问:“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这摩擦力是好是坏?”。

“不好,推起来费力。”东子回答。

“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东子回答不了,我就解释说:“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从而推动自行车往前,所以人在车上踩脚蹬子,就可以往前行驶。”

“那这个摩擦力是好的了。”东子说。

“不全是好的,前轮跟地面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东子又好奇地看着我……

类似的实例很多。如回到乡下时,带孩子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的时候,我就对他讲山、讲水、讲古迹;和孩子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我们也不坐,而总是站在最前面看司机如何开车;就是平时洗衣服,洗衣机排水,水流流出漩涡时,我也要把东子喊过来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东子那里确实没有水,然后再给东子讲龙卷风形成的道理……

这样一次又一次诱发孩子的好奇心,东子初步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浅入深”,把激发起来的兴趣巩固下来,形成稳定的兴趣。

我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推荐科普书。我除了给孩子订了《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等杂志外,还给他借来了《物理世界奇遇记》《从一到无穷大》《太阳元素的发现》,还有我自己写的《低温世界》。孩子非常喜爱,特别是《太阳元素的发现》,书不厚,那天晚上他一直看到深夜,直到看完后才睡觉。

今年春节,孩子放假回家,在闲谈中他对我说:“爸爸,要不是那个时候看了《物理世界奇遇记》,还有你那本《低温世界》,我恐怕现在不会搞超导机理的研究。”可见,当时给孩子推荐科普书的做法确实起了作用。

早期诱发方法在“激发兴趣”中还应注意到孩子的现有兴趣和家长确立的培养方向(目标兴趣)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反复认真地思考自己确立的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如果确实正确,是孩子的现有兴趣不妥当,那么家教的任务就是要设法把孩子的现有兴趣转变为家长确立的目标兴趣。从理论到实践都已证明,这种转变是可能的,它叫兴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