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48198800000005

第5章 扶正祛邪:防人有术,治人有招

防人有术,惩欺为先

从古至今,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我们看到,中国的皇帝们非常聪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要经营不被臣僚们欺瞒的生活与工作圈子,如若有人欺君,动辄就会砍头,轻些也会革职查办。

当代的领导者们,为了维护自己决策的严肃性和正确性,也必须首先杜绝下级对自己的欺骗。

识别欺骗,然后才可能惩治欺骗,先识后惩是连环措施。

先说识别欺骗。本是白,报是黑,是瞒;本是鹿,说是马,是欺;无论是已经做了的事,还是将要去做的事,如若谎报,即是欺骗,欺以骗为先。

识别欺骗的方法之一是,佯装对表面问题听后入耳,同时,或以直接方式,或从别处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进行总体分析、综合之后可知欺与未欺。

识别欺骗的方法之二是,常欺别人的人也可能偶尔欺我,谎话说多了也可能在行动上欺瞒。

识别欺骗的第三个方法是,运用监视手段暗中察访,运用突然变换法,使欲欺骗自己的人手足无措。

识别欺骗的方法第四是察言观色,察微杜渐,运用头脑预感欺骗。

再说防止欺骗。防止欺骗的原则是,有欺必惩,使欺者自食恶果,或让他自落陷阱惩之。知欺然后惩欺,始能防欺。

要求别人讲信义,自己要先讲信义;要求别人不欺自己,自己要先不欺人。防止欺骗除了要有有效的惩罚措施外,还必须有完整的组织措施,如三权分立法、多人监督法等。

防止欺骗的办法在于按欺骗的内容或轻重,处以不同等的处罚手段,或杀或罚或贬,以达到惩戒他自己以及更多人的效果。有时候,“杀一儆百”是绝对必要的。惩戒要公开处罚才能有效用。欲骗人入陷阱者,必让他自落圈套;常发欺语,必有欺行,可旁敲侧击,使其明白后打击压制不予重用。明确可认定的欺骗,必当众揭穿重治。尚不明见的欺罔之行,也要保持怀疑的态度。

此外,可对一些人平时的言行做仔细察访分类,在心中列顺、疑、信名册,可知平常不说谎、不欺瞒的人,特殊时刻未必还会保持真实;平常就爱欺上瞒下的人,关键时候必定变本加厉。

对惹是生非者绝不姑息

管理是调和、解决复杂人事关系的烦琐工作,因为人各有志,那些常常爱挑拨离间、惹是生非的下属自然令人头痛,难以管理。但是要使员工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公司就是个制造是非的地方,致使员工人心涣散,工作杂乱。因此,切忌让这种爱拨弄是非的人随心所欲,对其理当调教。

要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面对爱捣乱的下属绝对不能畏惧、退缩!

对于爱捣乱的人,需要特殊的方法对待,而且还要予以格外的注意,因为他们具有潜在的或者实际的破坏能力。他们能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能在任何团体中制造混乱。

任何部门或任何团体和组织都有一定比例的爱捣乱的人,在任何地方的邻里当中,或者在任何社会团体之中,都不难找到这种人。如果允许他们为所欲为,就会对别人甚至整个团体或组织造成极大的损害。

有人统计过,每一百个人当中,各种类型的人的百分比约为:

A组:自我鼓励型的约占5%。

B组:接受挑战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约占5%。

C组:被有领导能力的人督促才能把工作做好的人约占80%。

D 组:难以管理并且经常给上司出难题的人约占 5%,对这种人需格外地下工夫。

E组:完全不可救药的人约占5%。

那部分爱捣乱的下属,就属于D组。他们的数目虽然不多,但为害却很大,一个企业里面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人,而领导者又不懂得驾驭他们的办法,将会鸡犬不宁,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秩序和效率。

鉴别谁是制造麻烦的人

在你准备管教爱捣乱的下属之前,先要把他们和其他安分守己的下属区别开来,鉴别谁才是给你制造麻烦的人,然后才能考虑去对付他们。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应该知道怎样确定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可能造成麻烦的人。有些人不同意这种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按照大多数人的样子去说话、思维或者做事的人,都应该属于难对付的人之列,还有的人认为留长头发、蓄长胡须的人就是难对付的人。

你应该明白,一个人的习惯、信仰或者有什么怪癖,与会不会给你带来管理上的麻烦是没有关系的。正像美国管理大师梭罗所说:“如果一个人的舞步没有与他的同伴们保持一致,恐怕他是在听一个不同的鼓手的鼓点在跳,那就让他伴着他听到的音乐节奏跳吧,是不会太出格的。”

不管别人对一个人有什么说法,为了确定一个人是不是难以管理的人,你只需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人能不能给你造成某种麻烦或者损害?如果能,他就是一个成问题的人,就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潜在的威胁。如果他不能造成任何损害或带来任何麻烦,不管他的外观是什么样,也不管他的穿戴是什么样,更不用管他有什么个人习惯,对你来说他绝对不会是一个成问题的人,对于这种人你也用不着操太多的心。

不能因为一个人染红头发、穿短裙、吸烟斗、蓄长胡须,就对他抱有成见,也就是说,不能用自己的好恶判断一个人,那样会误导你,更不能拿你自己的对与错的标准去判断所有的人。

当你理解了什么是成问题的人这个简单的概念以后,实际上你也就掌握了对付成问题的人的具体办法,甚至你在处理这方面的事情时要比在各个企业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还要高明得多。

防止员工投机取巧

作为企业领导,经常会发现员工在工作中有投机取巧的行为,归纳起来,通常有三种表现类型。

①领受任务不坚决、不干脆,或者找一些理由推诿,或者提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附加条件,或者嘴上嘟囔、心里嘀咕。这是投机取巧的先兆,如果不及时制止或思想工作跟不上,他们就很难圆满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甚至会捅娄子,把事情办砸。

②交代任务时,员工虽然承诺了,也没有提什么条件,但他们却在工作中丢三落四、支吾应付,完成任务的质量很差。这样会使上级不满意,群众有怨言,友邻单位有责难。

③在工作后总结经验教训时强词夺理,把名利往自己身上拉,把问题往别人身上推,表现得很不虚心。

为防止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企业领导应在全盘掌握员工情况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布置任务要选准人、交代清

这是企业领导组织指导能力的重要标志。无论安排布置任何一项工作,都应对所属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采取因人而异、择优使用的原则。向员工布置任务,尤其是事关全局或意义重大的工作任务,一定要选派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办事干练的员工去承担,这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向员工交代任务时,不管时间多紧,都应力求把任务的性质、数量、指标、时限、条件、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交代清楚,一定要使他们明白,必须高标准地完成任务,而不可随意降低标准或耍滑取巧。

(2)对员工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企业领导布置任务时,必须严肃认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布置任务时,领导所说的每个字、每句话,对员工来讲都是命令与指示,尽量不要出现“可能”、“大概”、“估计”等词语,力求语气肯定、数字准确、标准清楚、规定明确。向那些干事不认真、有投机嫌疑的人交代任务时,必须倍加留心,除了让他复述交给其任务的标准、要求外,还要让他立下“军令状”,必要时还需“敲打两下”予以警示。在员工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领导还要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批评或处罚,该追究责任的要坚决追究责任,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

(3)领导必须自身素质好、作风硬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领导,自身素质好、作风过硬,就能带动一大批员工。当员工让你做示范时,你能干脆利索地来几下子;当员工工作散漫时,你能够使他们振作起来。如果领导有股要干就干好、干不好誓不罢休的劲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权威,那些善于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员工就会望而生畏,主动克服自身的缺点,不用多说、多交代就能够认真而高标准地去完成任务。

人一闲着,就会出问题

企业在扩大规模后,往往会效率降低,人浮于事的现象会随之出现。这是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所至。

规模扩大,就需要更多的人。但人多并不一定好于事,人员的增多和效率的提高往往并不成正比。

这就像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为什么反而有水吃呢?因为他承担的是全职全责,做得好,是该他做的,他也享有全部的好处;做得不好,所有的后果也要他自己承担。只有一个和尚,就没有推诿的余地,他只能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职全责去做,执行力是最强的。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绝不要第二个人插手。公司的规模并不体现在人员数量上,让每个人的工作量都达到饱和,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是节省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让公司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

事实证明,闲散不仅不会使人轻松,反而更累,主要是心累。一个企业如果很多人开始闲着了,那就等于开始慢性自杀。

人都是靠希望活着的,而希望总是由许多具体的事情积累而成,只要有目标,在努力,每天在不停地干,人就会感到充实,生活中许多困难也就可以忍受。闲着的危险性还不在于它暂时不能创造价值,而是会使人斗志涣散,甚至对企业的前途产生怀疑、对工作失去兴趣,进而闲得无聊,将能量转移到争权夺利、惹是生非上,这时的管理就将面临更多的麻烦。

所以领导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证每个人有事可做,决策层的最大任务就是设计好项目,尽快实施,让上上下下都尽快地动起来。

其实,有人闲着就是企业陷入危机的标志。作为员工就该警惕了,下一步必然就是裁员。

裁员是企业自救的开始,把有限的工作投入到有限的工作人员中,既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必然选择,也是消除“闲毒”、鼓舞士气的必要措施。

如果裁员有难度,最好就培训,把多余的时间用于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将剩余的时间填满,这对个人和企业都有好处。不过,如果经营状况没有根本好转,这恐怕也只是权宜之计。

不要被漂亮言辞迷惑

企业主管说:“做主管真不容易!整天忙得团团转,而且还得严防下属的舞弊行为。”

实际上,做主管是一桩最容易的事情,只要学到一两个能使部下忙得团团转的方法,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统率部下了,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下属的欺骗。那么,这个秘诀是什么呢?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要下属拿出“原始凭证”。例如,当下属呈报书面请示时,其中谈到许多问题,你若是逐字逐句地看,必定会被搞得糊里糊涂、精疲力竭。告诉你,不要被那些美丽的词句所迷惑,所谓的书面请示不过是下属罗列的各项解释的报告文书,这些东西很难使你真正了解到什么。如果你真想对事情有所了解,就必须要求下属附上“原始凭证”。

你可以问他:“有什么凭证?有什么具体数据吗?有没有记录表?有多少预算?”或者你可以说:“先给我看看实物。”

假使他能拿出原始资料或实物,那就再好不过了,但也不能就此满足,你还须进一步追问下去,一探究竟。“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你这样说有什么根据?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结果?”

对于这些问题,假使下属能说得有条有理,那他一定是相当优秀的,这时,你不妨夸奖他几句,使他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和热情。但大多数下属准备得不会特别充分,对这些质问自然也无法给予圆满的答复,他们会以“等我调查后再来报告”、“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或“这事还得问老王,他可能清楚”等话语来作为搪塞之辞。

作为领导,这时千万不可放松,而要进一步命令他限期作出汇报,并趁机教导他作这项调查的要诀以及如何搜集及分析参考资料等。待期限一到,就要详细听取下属的说明,有不清楚的地方,再详加责问,而后将其答复和以前的谈话内容相互比较一番。你可以问他:“上一次你是这么说的,这次怎么又不一样了?”

上级领导如果严肃认真,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那么下属工作懈怠、欺瞒上级的现象就可大大减少了。

禁止占公司便宜的习惯

公物私用是一般人最常犯的毛病。这种过失在一些久坐办公室的人中最为常见,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久而久之,也便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了。事实上,即使小至一枝铅笔,只要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擅自带离办公室使用,都属于不当的行为。类似这种公私不分的行为,对公司的风气和个人的品行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公司来讲,在这方面也应严加管理,即便每个员工拿走一张信纸,长久下来仍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此种行为轻者只是影响某些人的个人名誉,重者将影响一个公司的风气,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切不可对公司中某些员工好占小便宜的行为不管不问,任其自然。

要使员工在公司中养成公私分明的良好习惯,必须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是每个员工和领导者要严格要求自己,视这种行为为非简单的捞小便宜,而是会败坏公司的风气,最后受损的将是公司和所有员工;二是在公司形成严格的制度,严格分清公私,并对损公肥私的行为加以重罚。

惩罚要合理合法

华志是某单位的调度员,同单位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004 年,该单位受托承运货物到某省时,货物在途中被车匪路霸抢劫。经过公安机关的侦察破案,原来是作为调度员的华志泄露了货物运输的信息。本来单位对华志要做除名处理的,后经有关部门多次做工作,他泄露单位货物运输信息不是出于故意,而且从中也没有得到好处,不属于抢劫的同案犯。为了挽救他,仅仅调换了他原来的工作,让他到单位大院去做门卫。

可是对于单位的宽大处理,华志不仅不领情,反而怀恨在心,不久又利用守大门的职务之便,为亲友提供信息,致使单位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次单位不再心慈手软了,而是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华志违反劳动纪律和岗位职责为由解除了华志的劳动合同。

华志不服单位对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惩罚,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原单位的“违法行为”。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单位解除原告的劳动合同有事实和法律的依据,故对华志的诉请不予支持。华志不服,上诉到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了一审的判决,驳回了华志的上诉理由。

主审法官解释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5条第2项的规定,用人单位享有法定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该案的审理判决,依法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个人有个人的隐私,单位有单位的秘密,如果胳膊肘向外拐“出卖”了单位的商业信息,单位就有权“开”了你。

泄露单位商业秘密,单位有权除名处理。该单位依法办事,不仅维护了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这样的处理结果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在法治国家,依法办事已成为全民的共识。惩罚员工,首先要合法,要符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惩罚”,员工有向有关部门反映的权利;而作为企业或公司的领导,要让你对员工的惩罚认可,就要记住两个字:合法。

用厚道的方式处理谎言

当员工以谎言对待作为领导的你的时候,如果他的谎言将危及你的根本利益,你自然可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毫不留情。

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大部分谎言并没有达到生死攸关的地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方式于事情的解决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反而很可能会出现“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或“两败俱伤”的结局。

所以,面对谎言,我们可以用一种高明的办法来处理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自我的品行和灵性不受到损伤,而且可能唤醒另一个人的良知与觉悟,这种方式就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以诚对谎。

用这种方式对待下属,将使下属对你产生崇敬的心理,进而更加忠实于你。有这样一位企业领导,他让手下工作时,把完成的时间、完成的情况、报酬都规定得一清二楚。但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时间到了,该完成的工作没能完成。他手下的人听说他为人严厉,觉得如果如实汇报完成情况,很可能受到他的严厉责备,于是大家便合伙对他造谎,虚报了一个数字。

这位领导在那件不可抗拒的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候,就已料定大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但大家汇报上来的结果却又分明完成了,他心里颇有些怀疑,便私下做了调查,发现大家串通起来撒谎骗他。他当时很生气,但过了一阵子他冷静下来想了一下,就不再生气了。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按原则办事,毫不留情地揭穿谎言,对大家进行一定处罚和教育,这样一来,固然可以让大家知道一下他的厉害:他的明察秋毫,不好糊弄,不好欺负。但如此一来,他的人缘也就成了大问题了,让大家下不了台,他一个人成了众矢之的,大家会记住这一次羞辱,而很可能在以后寻机报复,最可怕的是将使一群人抱成一团同自己作对,这样的局面无论对一个公司还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都是应该竭力避免的。

经过再三的掂量,他决定用一种比较宽厚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在月末总结会上,他对大家说:“我看了大家报上来的工作总结,那些数字让我感到吃惊,由于这个月出现意外的市场波动,在我的预料中,大家是根本无法完成任务的。不料大家还是按时完成任务,我为大家感到高兴,也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我已与其中的一些合作单位联系过,对他们给予我们的支持表示了感谢,他们也表示愿意继续同我们合作。”然后,他按当时协议规定的标准付了报酬。

于是,这位领导深得大家的拥戴和尊崇,在以后的几年间,他同手下的一批人合作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