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48198300000009

第9章 突然晕厥伴血压下降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

病历摘要

患者男,75岁,因16h前突发性晕厥,于1993年11月8日入院。患者于16h前在打电话中突然晕厥,家属发现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意识丧失片刻伴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医护人员立即赶到,在家中抢救,吸氧。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房颤),心室率94次/min。STII、III、aVF明显抬高(0.7~1.0mV),STV1~4明显下降(0.4~1.0mV),II、III、aVF呈Qs型,拟诊“急性下壁心肌再梗塞”。在抢救期间患者出现二便失禁、烦躁不安,测血压10.0/8.0kPa(75/60mmHg),予硝酸甘油、异舒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去甲肾上腺素等强心、升压治疗。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予利多卡因静注后消失。此间患者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予甲氰脒胍静点。至发病后11h,心电图有所恢复。患者血压在升压药作用下始终在8.0/5.6kPa(60/42mmHg)。故以“急性下壁再梗塞、急性后壁、右室梗塞?心源性休克”于发病16h监测下送入院。既往10余年前出现高血压,平素服用硝苯地平,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1984年心源性脑缺血发作,心电图示窦缓、窦房阻滞,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西洋参治疗后心率升至50~60次/min。1990年6月出现房颤。1991年8月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治疗,2个月后出院工作。

体格检查T35.7℃,P64次/min,R16次/min,BP6.4/3.5kPa(48/26mmHg),神志淡漠,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68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腹略显膨隆,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

患者于发病后18h,突然出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伴缓慢室性自搏心律,每分钟约17次,旋即呼吸、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出,经人工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呼吸及静点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碳酸氢钠等药物抢救治疗90min,心跳、呼吸未恢复。死亡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再梗塞,急性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三度AV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痛风,急性胃黏膜病变。

临床讨论

甲医师本病例为老年男性,突然发病,一过性意识丧失,抢救过程一直为休克状态。心电图符合下壁心梗、右室梗塞。但亦有难以解释之处,即病情太凶险急剧,考虑有长期房颤,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致肺栓塞的可能性。

乙医师病例特点如前述,病因为心源性可能性大。虽然未做V7、8导联,但心电图由11月9日19时40分为顺钟向转位,23时40分变为逆钟向转位,支持急性下壁、正后壁心梗。血压下降明显,不除外有右室梗塞。但病情太急剧,都归为心肌梗死,似不能解释。病人曾有慢性房颤,能不能有栓子脱落到右冠状动脉?另外有无心脏破裂可能均应考虑之。病人无呼吸困难,呼吸16次/min,不像肺栓塞。

丙医师(1)心肌梗死确切。可能房颤致血栓形成,栓子脱落,造成多支冠脉栓塞或者有多支病变,同时有窦房结受累。(2)病情凶险,面色苍白,晕厥,故夹层动脉瘤破裂不能除外,同有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可能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失血致严重缺血,造成心肌梗死。

丁医师病人为突发性晕厥,在短时间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呈失血样表现,无胸痛,有消化道症状,心电图发病1h45minST抬高,12h后ST恢复到等电位线,而病情急剧恶化。老年人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失血要警惕夹层动脉破裂、内出血之可能,不同意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戊医师患者既往有“病窦”诊断明确,当时心率30余次/min,以后出现房颤。曾有过明确急性下壁心梗,当时II呈rS,III、aVF呈QS,ST的V3~5下移。发病时有血压降低,未做V3R~V5R,可能合并右室梗塞。本次发病急性下壁心肌再梗塞诊断明确。心电图V1导联19时40分呈QS,23时40分呈倒rS,r有4mm,考虑有后壁受累。

己医师该患者发病时病情重,心电图STII、III、aVF抬高,前壁ST压低,考虑为急性下壁再梗塞,患者当时有大汗、呕吐,血压持续下降,考虑血容量不足,可能合并右室梗塞。发病时上肢动脉无不对称表现,无腹痛,尿量略少,当时未考虑夹层动脉瘤。本病发病过程中有许多令人生疑之处。发病12h,心电图见恢复,而病人状态无好转,后来无尿。是否有多脏器损伤?

庚医师文献报告头胸导联(HC)对诊断右室梗塞时意义较大。我们曾经将其与普通右胸导联比较,发现对诊断右室梗塞确有帮助。该患者入院后我们也作了头胸导联,HCV3R~V8R均呈QS,ST抬高0.1mV左右,T波倒置,该患者存在右室梗塞。

病理讨论

辛医师老年,男尸,肥胖,皮肤结合膜苍白。病变主要见于心血管系统。

心脏:右室后壁见花斑样灰白灶状瘢痕。心尖稍充血,左室肉柱,乳头肌粗大,心肌厚1.4cm,镜下见心尖及右室后壁内膜面有小灶状分布的心肌纤维嗜酸性增强,横纹模糊不清,并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右室后壁尚见灶状纤维化。窦房结多处取材见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纤维化。冠状前降支距始端1.5cm处有粥样灶,阻塞管腔近3/4(III级)。右冠状动脉距开口2.0cm有两处粥样斑致该管腔明显狭窄,阻塞管腔3/4。主动脉内膜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粥样硬化斑块,隆起内膜表面灰白或土黄色,有多处破溃,并有附壁血栓形成。粥样灶内钙化明显。右肾动脉开口下1.0cm起向远端呈棱形膨大,止于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处,最大周径8.7cm(靠近梭形扩张之腹主动脉周径为6.1cm)。此棱形动脉瘤内膜水肿,软而脆,呈胶胨样。内膜见1.5cm裂隙,与中膜相通。内、外膜之间变性坏死,形成腔隙并有血液充盈形成夹层动脉瘤。外腹膜侧见1.3cm×1.9cm星状破口。腔内血液由此外溢进入腹膜后间隙,积聚肠系膜根部,延及两肾脂肪囊腹侧,下达盆腔,形成24cm×24cm×8.9cm巨大血肿。

两肾动脉及左、右髂外动脉亦见粥样硬化斑块,并有溃疡及小附壁血栓。两肾表面呈细颗粒状,红褐色,切面见直径0.5及0.9cm小囊肿,皮质厚0.1~0.3cm,与髓质界限欠清,部分肾小球入球动脉壁增厚,呈透明变,管腔明显狭窄,该肾小球纤维化,有的呈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残存肾小球代偿增大,肾小管扩张。病变区间质有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脾中央动脉透明变性,脾窦内血液细胞稀少。肝脏轻度脂肪变性。

胃黏膜萎缩变薄,并于胃底见数个出血点。

病理解剖学诊断:(1)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腹膜后巨大血肿形成。全身贫血,急性失血脾。(2)动脉粥样硬化(AS),粥样斑块期,粥样灶溃疡并附壁血栓形成。(3)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前降支III级,右冠状动脉Ⅱ级。左室心尖膈面及右室后壁小灶状梗死,右室后壁小灶状瘢痕形成(陈旧梗死)。左室向心性肥厚。肾小动脉及脾中央动脉透明变性。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4)胃黏膜点状出血,肝脂肪变性。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

本例AS如此严重确实少见,且夹层动脉瘤发生在肾动脉以远部位,所以症状隐匿,难以为临床医生所发现。一般心肌梗死发生在6h后肉眼方可辨认。然在显微镜下,2h就会出现心肌纤维变性,呈波浪状,肌浆嗜酸性变,3h肌浆凝集,4h肌细胞核消失,即表现凝固坏死,6h梗死周围有炎细胞渗出。本例由于急性大失血,加之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构成心肌急性缺血。表现内膜下心肌的小灶状病变即心肌嗜酸性增强横纹不清,肌浆凝集,尚见少量炎细胞浸润,这说明有急性心肌梗死变化。再结合右后壁小灶状瘢痕,证明新鲜与陈旧心肌梗死并存。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窦房结区纤维化,这就构成病态窦房结的病理基础。

壬医师患者尸检后,曾询问其女儿,述患者晕厥后恢复神志时自述腰痛,而且在病程中几次述腰痛。病人病情重,语言不清,我们见到下壁严重的ST上升,异常Q波较前扩大,认为AMI诊断明确,老年人再次梗塞发生心源性休克,忽略了腰痛这一重要症状。腰痛明显是血肿刺激所致。病人面色苍白曾抽血送常规检查,因血液凝固未得到结果。当时也用休克来解释,未考虑失血性休克,直到ST恢复,血压不上升,察觉不符合一般规律,但又出现了III度AVB,考虑可用下壁梗塞解释。实际上III度AVB后旋即停搏,为临终表现。病人有病窦综合征多年,常合并房室结病变,病窦从病理上得到证实,房颤为病窦的后果,休克时心室率也不快,亦为病窦所致。病人确有急性心肌梗死,但发生的诱因是失血。夹层动脉瘤突然破裂致大量失血,而我们忽略患者腰痛、腹胀痛、贫血这些症状、体征,致漏诊。

此例夹层动脉瘤从病理上看已存在几月或几年,而患者于不久前还在体检时做过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可能临床并未提醒注意腹主动脉。今后对老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的患者也应注意腹主动脉检查,如在破裂前能诊断则不致漏诊。

患者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潜血阳性,尸检未见急性胃黏膜病变,仅见小出血点。患者发病前刚进晚餐,食物中有“火锅料”,吐物颜色可能与饮食有关。少量血液即可潜血阳性,无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在腹膜后。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