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48198300000056

第56章 腹部肿块、下肢浮肿、腹水、腹泻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

病历摘要

患儿男,6岁。于1994年1月21日因食欲减退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腹部肿块转入本院。发病以来无发热、黄疸、腹痛史,稀便2次/d,腹部膨胀较病初明显增加,无明显消瘦。

体格检查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黄疸,无淤斑及出血点。颈部触及多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腹部膨胀明显,呈蛙状腹。无腹壁静脉显露,无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可扪及横形包块,范围8cm×10cm×20cm,边缘不规则,表面光滑,质较硬,轻度活动,无触痛。上缘与肝脾不相连,左下腹触及一散在2cm大小的包块,质硬。肝脾未及,叩诊腹部鼓音,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正常,腹围57.5cm,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

辅助检查ESR21mm/h。WBC6.7×109/L,N0.74,L0.26,RBC3.04×109/L,Hb65g/L,MCV84.9μm3,MCHC21.4%,AFP≤10μg/ml,CA-50放射免疫测定:5u/ml。B超:上腹部见一实质不均质回声,范围115mm×110mm×103mm,位于脊柱前方与左肾分界,腹腔少量液性暗区。提示:腹部实质性肿块来自后腹膜可能(神经母细胞瘤);少量腹水。X线胸片:两侧肋膈角略模糊,隔顶整片上抬,肺门模糊,两肺纹理增粗模糊。未见结节状病变。CT平扫:腹内胃腔后方见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部分显示包膜,CT值>40Hu。后腹膜结构显示不清,增强后肠系膜动静脉向前方移动,肠腔迂曲达前腹壁,肿块CT值为50~72HU。胰腺显示不清,肝脾密度形态无特。胸腔内积液,后腹膜区明显淋巴结肿大。提示:后腹膜巨大肿瘤(恶性淋巴原性?)。

入院后患儿一般情况明显下降,神萎、纳差,出现水样稀便,偶伴轻度腹痛。面部及双下肢浮肿,腹围增至62cm。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支持疗法及利尿剂等无明显好转。认为目前无剖腹探查指征,转入儿科进一步检查。

转入儿科后给利尿剂及PV方案治疗,治疗过程中体温正常,胃纳好转,浮肿消退明显,腹部肿块似有缩小,肿块转为以右下腹为主,大便仍为4~5次/d,稀薄,偶有腹痛,腹水(+)。在儿科腹水涂片检查,因细胞破坏未成功。血常规有一次外周血偶见异常细胞。左颈部淋巴结活检为颈部淋巴结慢性炎症,伴淋巴滤泡增生。骨穿报告:三系增生明显,无骨髓象。全身淋巴结同位素扫描(-)。儿科认为该患儿淋巴源性恶性肿瘤依据不足,再次转入小儿外科行剖腹探查。

术中所见:少量腹水,混浊。探查见肝、胆、胃无异常。肿块位于后腹膜,片状,肠系膜、大网膜布满小结节状肿块。回盲部呈肠套叠状,直径6cm左右,肠壁僵硬,内腔缩小,约25cm。故决定行回盲部切除,切除肠段30cm左右,作回肠-升结肠吻合术,切除2/3大网膜。因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高热死亡。

讨论

甲医师病史特点为:①6岁男孩,以腹泻和腹腔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②发病急,病程短;③手术探查为回结型肠套叠,后腹膜肿块。根据全身情况、肿块形状,可排除结核等非特异性感染,X线胸片也无结核表现。IVP检查显示两肾及输尿管无异常,尽管尿VMA未测,估计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可能性小,因为神经母细胞瘤无论来自交感神经链还是肾上腺,肾脏都应有推移。所以该患儿应考虑为原发于肠道或肠系膜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还是淋巴瘤,好发于回盲部,这与淋巴结群分布有关。小儿淋巴瘤原发于肠道者,40%表现为肠套叠,并常有后腹膜广泛淋巴结转移。此外,儿童结肠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也应考虑,但临床上均有不符之处。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最大。

乙医师儿科用PV方案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淋巴造影阴性。如无明确理由不会轻易否定淋巴源性恶性肿瘤,加上B超及CT都提示胃腔后巨大软组织肿块,并且胰腺显示不清。所以认为不能除外源自胰腺的肿瘤。

丙医师首先应考虑存在特异性感染结核的可能。肠结核感染时可不存在原发综合征,结核感染严重时亦可OT试验阴性。但该患儿病程短、发展快,并曾用激素治疗有好转,所以可排除结核。神经母细胞瘤早期就可能发生转移,满腹腔都是肿瘤而没有出现转移,一般少见。测VMA、HVA可鉴别。胰腺的内分泌肿瘤,应有相应的内分泌症状,胰腺癌如此之大应有黄疸,故均可除外。应考虑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原发于腹部者,常位于回肠末端、回盲部、腹膜后。手术所见肠套叠与本病临床表现相同。

丁医师该患儿病程短,发展快,全身情况差,B超、CT检查证实后腹膜、回盲部肿块。手术探查证实后腹膜肿块,回盲部有病理性肠套叠病变,诊断恶性淋巴瘤成立,倾向于NHL。同时临床可通过CT、IVP、24VMA、OT、骨髓象检查与后腹膜Wilm瘤、神经母细胞瘤、结核等其他疾病做出鉴别诊断。有些肿瘤的鉴别最终取决于病理。

戊医师患儿病情重,发展快。B超、CT、手术中所见等均提示腹部存在有两个肿块。一个在左后腹膜区呈片状肿物,另一个在回盲部。病史中主要表现除肿物外,还有发热、腹泻,上述两个肿块及症状应尽量从一元论来解释。虽然小儿腹腔内(包括后腹膜)的实体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可引起腹泻,占10%~30%,但很少侵犯到肠管。儿童肠管回盲部肿瘤来源于恶性淋巴瘤多见,其中尤以非何杰金淋巴瘤可能性最大。

己医师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中淋巴母细胞性属高度恶性类型,临床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症状。病理上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分为T细胞性(85%)和B细胞性(15%)两种表型。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占儿童恶性淋巴瘤的30%~47%,典型临床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纵隔肿块,约50%的病例转变为白血病,预后较差。B细胞表型早期可以不累及胸腺、骨髓和周围血。本例病理诊断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性。免疫组化学标记CD10、CD19、CD20阳性,证明B细胞来源。

庚医师本例发病急,病程短,病变范围广,当时考虑为恶性肿瘤。经皮肤肿块穿刺示:肿瘤细胞占80%,考虑为NHL。因当时患儿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转入儿内科经PV方案诊断性治疗后患儿一般情况好转,由于仍没有明确的诊断依据再转入小儿外科行剖腹探查。探查后病理报告为:“回盲部”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弥漫型。淋巴母细胞型(高度恶性)。

辛医师儿童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好发于学龄期,此患儿病理证实为淋巴母细胞性NHL。结合临床广泛性腹部肿瘤、起病急、病程短、病情凶险等特点,说明儿童NHL(尤其淋巴母细胞性)均为高度恶性,弥漫型。值得小儿外科临床医师引起注意的是:①一旦疑诊恶性淋巴瘤,应及早剖腹探查病理证实;②不应一味强调检验结果,否则易延误治疗;③据报道:NHL患儿骨髓象检查约有25%并发急性白血病,明显高于成人,应结合临床确诊,避免误判。

(上海小儿外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