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48198300000103

第103章 阴道大量黏液样分泌物

(高分化子宫颈黏液腺癌)

病历摘要

患者女,51岁,因普查发现子宫肌瘤3年,月经量增多2年,于1990年8月18日入院。患者2年来月经周期缩短,经期5d,周期21d,但经量明显增加,并有大血块,每次均需服止血药。1990年7月门诊检查,宫颈硬、肥大如拳,前唇有一直径5cm的粗糙不平的红色肿物,肿物表面附有大血管走行,宫颈口松,可容3指。子宫如妊娠3月大小,两侧附件阴性。检查后出血多,需用纱布压迫止血。B超提示:宫颈肌瘤,宫腔积液待查。宫颈刮片巴氏Ⅱ级。阴道镜下取活检,组织脆,病理报告为“慢性宫颈炎”。诊断性刮宫:宫腔深度17cm,表面凹凸不平,内膜病理报告为慢性宫颈炎,未见子宫内膜。入院后盆腔检查同门诊,检查时见阴道内有多量黏液样分泌物。术前诊断:子宫肌瘤,宫颈黏膜下肌瘤。1990年8月23日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2个半月大,软。宫颈膨大,直径约7cm,长约5cm,硬。腹腔内有150ml淡红色黏液,针刺宫体,有黏液自针眼流出。术后标本:子宫18cm×12cm×8cm,宫腔内有大量暗褐色黏液,宫颈增大8cm×6cm×5.5cm,质硬,切开宫颈,内壁凹凸不平,极硬,切面有小米粒及针尖大小的黏液囊腔,右阴道壁顶端有2cm×1.5cm之结节,不平,脆。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为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因临床与病理不符合,术后再与病理科联系,石蜡切片报告为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阴道转移。再复查入院前的病理切片,也为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1990年12月2日转肿瘤医院放疗。1991年7月10日因腹胀、腹痛、腹水及盆腔包块再入院行化疗。但腹部包块逐渐长大,如孕6月大小,硬,不活动,腹水增长迅速,患者逐渐衰竭,于1991年12月2日死亡。

讨论

妇产科及病理科于1991年12月14日组织讨论。

甲医师此例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Ⅱ期,未在术前做出诊断,确有不少遗憾之处。首先病历询问及书写不全,病史中未详细问及白带情况,检查虽发现阴道内有多量黏液样分泌物,认为与“黏膜下肌瘤”有关。术后追问病史,患者白带增多1年,半年来明显增多,量如月经。患者自以为是更年期反应,未明确提出,也影响诊断。其次,临床检查及病理结果与诊断不符。一般宫颈黏膜下肌瘤表面光滑,自宫颈壁一侧突出,而宫颈其余部分则延长变薄,宫口可被挤压变形,宫颈质地中等硬度,有韧性。而此例整个宫颈增宽,内壁凹凸不平,硬,质脆,则不能用黏膜下肌瘤解释。第三,患者宫口松,而B超显示有宫腔积液,有经验的医生做了诊刮,病理检查却未见子宫内膜,宫颈及宫腔组织物均报告为慢性宫颈炎。上述疑点术前均未得到解释,也未在科内及病理科进行讨论,以致术前误诊,应引为教训。

乙医师1982年我院曾有一例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误诊为宫颈息肉,此例误诊为宫颈肌瘤。患者白带多,需用卫生垫,自以为更年期表现未予重视。B超显示宫腔有大量积液,盆腔检查时阴道内有大量黏液流出。术中腹腔有黏液约150ml,肌壁针孔也冒出黏液,难以解释。但术前诊刮、宫颈活检、术中冰冻均未报告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术后临床与病理不符合,经病理科复习宫颈活检及诊刮的病理片,均诊断为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因此,临床工作中应多思考,有问题及时和病理科联系。重视患者的主诉,白带多,需垫会阴垫,要高度怀疑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即使宫颈刮片正常,也要严密追踪多做活检。对宫颈光滑的患者,要注意取颈管活检,还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的。

丙医师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少见,极易被忽略而误诊为良性,直到临床表现明显化,或术后病理重复切片才被确诊。我院曾有2例误诊。回顾这2例患者,临床上均有其共同的特性。病史有多量黏液性白带及不规则阴道出血,体检中:(1)可见宫颈极度肥大,比正常大2倍~3倍,宫颈口松,可容1~3指。(2)宫颈管内有基底较宽的单个息肉状突起,表面有略粗大的血管,宫颈外口光滑肥大。宫颈刮片无特异性,为Ⅱ级或ⅡB级。阴道镜下,此种突起的组织涂醋酸后可见白色上皮,可见较凸出之粗大血管,但无明显畸形血管。活检时可感到组织极脆,取后出血不止,1例即因活检后阴道大出血,门诊多次压迫止血无效,急诊收住院行子宫全切术。术中发现宫旁粘连紧,增厚,手术困难,当时怀疑恶性宫颈病变。但术前病理、术中冰冻均报告良性病变,术后病理及复查原切片报告为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于术后半年死亡。此例阴道镜下活检后,局部流血甚多,组织脆,当时欲收病人住院,患者拒绝。因怀疑肌瘤肉瘤变又行诊刮,宫颈管长,不平,探针不易进入,需缓慢转换方向始能进入,探宫腔17cm,可探及宫底,但仅刮出少许组织,出血甚多,即收住院。

丁医师此例在术后经放疗、化疗,手术后1年4个月死亡。过去报道,此瘤组织学与良性相似,而在临床上表现相当恶性,预后极差。也有报道,如能及时给予合适的治疗,预后并不比一般腺癌差,要早期诊断。我们临床对患者有多量黏液性白带,宫颈大,外表光,要警惕此病,应多次深取活检。而病理科更要提高诊断水平,以提示临床医生给予患者恰当处理。病理诊断有困难,是否可作免疫组织学方面检查?另外有报道,此病有部分患者合并有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此征为胃肠道多发息肉,同时在口唇及其周围和口腔黏膜有色素沉着。与不合并此综合征者相比,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平均发病年龄为33岁(共7例,除1例外,均<40岁)。临床及病理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戊医师本例子宫颈腺癌已属晚期。腺癌已浸及子宫颈全层,累及阴道壁、子宫内膜大部,子宫体中部。由于大量黏液分泌,腺癌累及的部位均可见大小不等的黏液囊肿形成。子宫颈高度肥大,呈蜂窝状。显微镜检查:肿瘤为高分化黏液腺癌,细胞异型性不显著,呈单层柱状,核位于基底部,略深染,腺体不密集。腺体大小差异显著,形态不一。有的呈囊状扩张,内为黏液;有的为十多个细胞构成的小腺体。这种高分化的黏液腺癌一度被称为恶性腺瘤(adenomamalignum),现在叫做微偏腺癌(imaldeviationadenocarcinoma)。它具有组织学的高分化,生物学上浸润转移的特点,给病理学家术前做出明确诊断造成困难。本例术前2次活检均误诊为慢性宫颈炎,就是由于腺体上皮细胞的高分化的原因。虽然本例宫颈腺癌已累及子宫内膜大部,由于腺体分化好,分段刮宫材料也难于诊断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胞浆及黏液癌胚抗原(CEA)呈弱阳性。对微偏腺癌,无论是妇科医生还是病理科医生均需提高警惕。对阴道黏液分泌显著增多,子宫颈肥大的患者,需要子宫颈深部活检取材,必要时行子宫颈锥切,确定腺体在宫颈深部组织的浸润,避免误诊。由于高分化黏液腺癌浸润宫颈及宫壁深层是本肿瘤的特点,其腺体分泌黏液,无子宫内膜间质,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不同之处。

己医师宫颈腺癌仅占宫颈癌的5%。高分化宫颈黏液腺癌又叫微偏腺癌。发病率低,仅占腺癌的1%~11.3%,临床少见。微偏腺癌的特点是细胞分化极好,具有奇特的小腺体,分泌功能亢进,很难诊断为癌。但临床表现为极恶性,具有很强的向深处浸润的能力。宫颈刮片常为Ⅰ~Ⅱ级,阴道镜检查无特殊表现,且病理报告常为慢性宫颈炎,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误诊。我院的2例均误诊,其临床特点是多有黏液性白带异常,可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检查宫颈异常肥大,极硬,细胞学阳性率低,病变部位较深,取活检时,如不深取,不易取到病灶,且细胞分化极好,故病理易漏诊。因此,对可疑病例应重复活检,取活检一定深取,可提高阳性率,但即使这样,也还有漏诊。此病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早期做宫颈癌根治术,术后加放疗,预后较好。

庚医师未见此患者当时情况,但根据上述术前盆腔检查,阴道有大量黏液流出,B超显示宫腔内有积液及手术时腹腔中有黏液,术中子宫壁针孔有黏液溢出,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平常白带多需用卫生巾,肯定是白带相当多。此种患者病史很重要。输卵管癌在早期也不易诊断,但大量阴道排液是值得注意的症状。此例白带的特点是黏液性的,宫颈表现也有特点,肿瘤向深部浸润,表面看不出来,值得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宫颈活检时,一定要深取,这样取到深层组织较能反映问题。如果术前病理检查能确诊,术前准备及确定手术范围都会更有针对性,治疗效果会较好。

尸体解剖报告:尸体解剖检查发现,腹腔内约1000ml黄绿色腹水,腹膜表面及肠浆膜可见大量圆形种植结节,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膜广泛粘连,肝脾被膜增厚,腹主动脉旁、髂总、左右髂内外淋巴结肿大、变硬。镜下:腹膜、肠浆膜结节、肝脾被膜可见高度分化腺癌浸润,腹主动脉旁、髂总、髂内外淋巴结均可见高分化腺癌转移,其组织形态学与切除的子宫标本的高分化腺癌完全相同。从病程发展及尸体检查所见,说明尽管高分化子宫颈黏液腺癌组织学形态为高分化,但其生物学行为(浸润、转移能力)是高度恶性,符合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