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44种思维方法
48195400000046

第46章 智力游戏法训练模糊思维(3)

有关贝多芬捕捉灵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久远。有一天,他独自行走在维也纳近郊的一条小路中央,忽然他脑子里面闪现出了灵感,于是就蹲在地上记录刚刚构思好的乐曲。他写得那样专注,由于他双耳已经失聪,以至于一只送葬队伍奏着哀乐走到他的跟前,他竟然毫无反应。吹鼓手们气愤之极,正准备呵斥的时候,他们认出了那是贝多芬,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要惊动他,等一等,让他写完!”这个故事说明,灵感是过时不候的,一旦出现了必须立即就捕捉它。

灵感是对科学家、艺术家长期辛勤劳动的一种报偿和奖励。柴可夫斯基说:“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正道出了灵感发生规律的本质。灵感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必须及时记录。一生写了462首乐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施特劳斯,有一次灵感突然出现,但他没有带纸,便脱下衬衫,把它记在衣袖上。正是:“做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而笔记是攀登者手中的拐杖,及时记录已成为捕捉灵感思维火花的一个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互补思维法是一种借用相关因素的力量弥补本身不足的思维方法,它将客观事物有计划地精心组合,合理配套,达到互补的目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有事物一般都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对抗性——中和性——统一性,并不是完全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自然界中的光、热、水、土、气都是互补的,共同为生物提供条件。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是互补的,贯穿于一条食物链。学科与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并非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存在着一种相对独立性,不存在任何绝缘性。

互补思维法也是在工作中对事物或问题所包含的诸多因素使其互相配合,彼此补充,从而使事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或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的思维方法。同其他思维方法一样,互补思维法也有着广泛的适应范围。自然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互补的结晶;在知识、学科、特长、年龄、性格等方面不同的人一同工作,作用互补,对科学研究大有裨益;领导集体成员作用互补就会坚强有力;农作物间作获高产也是互补相促的结果。

全面考虑互补关系,达到最大双赢

运用该法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互补关系,不能只看到和强调某些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另一些因素的作用,否则就会不仅不利于各种因素间的作用互补,而且还会对事物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为它们之间的互补架起了桥梁。天体中的日月星辰,银河系外星系,整个庞大的宇宙都是以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为纽带而互补互动、共存共荣。人与人是互补的,从个体的我到群众的我都有紧密的耦合关系。个人的不足可以从群体成员中得到补偿,个人的长处也可以增强群体的优化,发挥扬长避短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铲除个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实现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互补,减少摩擦和内耗。生产要素之间也是互补的,资源、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信息、能源、市场、经营管理等,无不存在于互惠互利、共存共荣的密切关系。要想一个企业有较大的效益,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没有整体优化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一个生产或经营要素卡壳、扯皮,良性循环就不能实现。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年代,我们应广泛地运用互补思考方法,在人财物、产供销、信息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互补效应。北京机床电器厂引进“日本管理”,把中国企业的厂房、设备、原料、资金、技术、能源、人力等,加上日本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通过优势互补扩大了整体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也就是一种“借力”互补以弥补自身不足的方法。

生活中的互补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互补思考实践可资借鉴:

①横向联合——要素互补;

②远缘杂交——基因互补;

③学科交叉——异体互补;

④人才组合——才能互补;

⑤智囊咨询——智力互补;

⑥结构调整——协调互补;

⑦情报反馈——信息互补;

⑧农工一体——城乡互补。

互补关系还可以列举很多,总的说是双方优势互补,填补缺陷,补充不足,使系统功能提高,同时,一切互补都常有负熵流耗散与抵消正熵流的作用,正熵流通过负熵流而抵消或减少,系统的有序性、功能性即可提高,使系统产生高一级的循环,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这正是互补的最终作用、最大目的。

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趣事:当某物的缺点移用到别一物时,有可能成为该物的优势;将两物的缺陷进行叠加,也会产生出一个很有特点的事物。有这样两个伤残朋友,一跛一盲。两人同住一屋,相依为命。一天屋内突然失火,转眼间火势甚猛,两人危在旦夕。盲人欲逃,无奈看不见路,跛子欲出,无奈脚不能行。忽然,盲人急中生智,背起跛子就跑。跛子不盲,盲人不跛,两者互为补偿,终于突破大火的包围。

眼无影灯?演医学上的无影灯就是这种原理的创新。我们知道,光会产生影子,一盏灯会使一个物体产生一个影子。假如灯光从一个人的右边射来,那么他的左边就会出现一个影子。如果在他的左边再加一盏灯呢?如果两盏灯、三盏灯……多盏灯从多个角度同时照射,影子不就无处显身了?医院手术过程中用的无影灯就这样诞生了。

眼全息相?演盖伯运用互为补偿创新法发明了全息相,将科学研究的手段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普通镜子里的像是反像。如果你在纸上写一个“人”字,镜子里映出的像却是个“入”字。当初的显微镜成像也是这样。能否让镜子成正像而不成反像?盖伯在研究如何改善电子显微镜成像问题时,运用互为补偿创新法进行设想,他的出发点是两步成像:第一步,用不佳的成像系统得到一个失真的像;第二步,让此失真的像第二次通过这同一个不佳成像系统。将倒转的像再倒过来,于是得到一个质量较好的图像。

盖伯消除图像失真的思路,即两次通过“失真黑箱”的方法,后来成了科学家研究相关问题时后人借鉴的源泉。

面临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不轻易地满足于已想到的某一种解决办法,而是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办法,从中找出最佳方案,以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的思维方法。

古人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莫大焉。择优、改错、除害、兴利是任何一种决策的基本目的。决策是一种集思广益,多谋善断,谋断结合的过程,是软科学领域里的一件系统工程。决策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一念之差,一言之错,往往会造成重大的失误,产生深远的影响,付出无为的牺牲和惨重的代价。

择优是决策目的

古人常用博弈法、对策论、优选法、一石三鸟法等方法决策,择优的焦点,主要是个“损益值”问题。决策的目的,总是希望尽量减少投入与损失,获取最大产出和效益。然而,客观事物总是利害并存、一分为二的,只能力争“害大取小,利中取大”。权衡利害得失,主要无非三种基本情况:有利无害,有利有害,有害无利。一般是两头少中间多,就是在有利无害中也分大利小利,在有利有害中也分利大于害、利等于害、利小于害,至于有害无利也可分害大害小。依此权衡利大于害者为上策;害中取利即为大利,可算中策;害大于利是为下策。有时眼前有损长远有得,局部牺牲整体有利。择优决断,实不失为明智之举。这种权衡利弊,度量得失,预测损益价值的思维方法,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上都有普遍意义。

“择优”在经济、战场斗争中大显优越性

眼石英电子表?演1969年瑞士钟表王国失误在钟表的开发上,本来拥有研制第一个石英电子表的专利优势,由于决策失当,造成178家瑞士钟表工厂的倒闭,蒙受重大损失。这一具有经济价值的成果,却被情报灵敏的日本钟表商抢先开发,拥入世界市场,誉满全球。

同是一项技术新成果,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反差如此之大,损益如此之多,说明了决策上择优与否关系极大。

眼中程导弹?演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把中程导弹运进古巴,引起了加勒比海危机,美国积极寻求决策,在一批智囊谋士的直接参与下,为政府拟定六条可供择优决策的方案。六条决策咨询内容如下:

①置若罔闻,暂不理睬;

②施用外交压力,使苏联屈服;

③通过各种渠道同卡斯特罗谈判解决;

④出兵全面入侵古巴,采取武力威胁,强迫就范;

⑤空袭古巴摧毁导弹基地;

⑥采用间接军事手段,封锁海面。

上述方案都是依据U—2型高空侦察机拍摄的大量航空照片与情报人员的信息情报,经过慎重选择,美国决定采取第六条——全面封锁加勒比海及其有关海域,迫使赫鲁晓夫撤回导弹,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结果,苏联在美国的压力下立即撤除,这也充分显示了择优决策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