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4818900000053

第53章 2 品味“幽默大师”生活的艺术

第十章2 品味“幽默大师”生活的艺术

生活有如一碗五味杂陈的汤,时而有快乐的甘甜,时而有痛苦的辛酸,时而充斥着流言蜚语的咸涩,时而飘溢着称誉载道的馨香。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艺术,让生活多些坦途,少些坎坷。“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睿智的智慧达人,在这里,他给了三个让我们获取生活快乐的锦囊。打开它,让我们从这一刻起也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不为面子而活着

“面子”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得频率可以说实在太高了。自己过生日,请同学吃顿饭,要是同学说不能来了,一句话“你太不给面子了”;演讲比赛拿了一个一等奖,回家朝妈妈炫耀一句,“实在太有面子了”……自觉不自觉间,我们仿佛都在为了面子而活着,似乎离开了面子,我们就寸步难行了。

对于“面子”,林语堂先生也有过详细的论述。他说:“面子”的意义,不可翻译,亦无从予以定义。它好像是荣誉而不是荣誉,它不能用金钱购买却给于男男女女一种实质的光辉。它是空虚无实际的,而却是男人家争夺的目标,又有许多妇女为它而死。它存在于太空之间,其声息似可得而闻;且其声崇高而充实;它的被珍视,高于尘世上一切所有,它比之命运、恩典,更有势力,而比之宪法更见重视。就是这空洞的东西,乃为中国人所赖以生活着。可见,不仅仅只是我们离不开面子,在林语堂先生看来,我们全中国人都赖以“面子”而活着。然而,我们从林语堂先生的话中,便能品味出林语堂先生是反对我们为了面子而活的,因为在林语堂先生看来,“面子”是一种空洞的东西,如果我们为了面子而活着的话,势必陷入虚伪而空虚的境地。

“爱面子”是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固有的思想,而“面子”的重要似乎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的古人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士可杀而不可辱”、“不吃嗟来之食”等等名言,这些无不说明我们的古人也是倡导要“爱面子”的,然而这种面子,是一钟高尚的情操和气节。一个人如果以社会道德为准绳,以德为荣,疾恶如仇,就一定会是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真正有“面子”的人。而一个人要是单纯地追求面子,为了面子而活着,那么他大则误国误民,小则 “打肿脸充胖子”,让自己为“面子”所累。

据报导说,有一个县的县委书记在就职典礼上,为了“讲面子”召集全县公、检、法单位警员以及驻地武警官兵来个“阅兵式”,也学中央首长的派头,结果被媒体报导后,没有两个月就从县委书记的位子上下来了。而有的青少年朋友,则因为自己爱面子而被面子所拖累,最后弄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张华,是上海一所大学大一的学生,他家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里面。爸爸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妈妈则是医院的院长。可以说在家里头张华是一个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来到大学后,看到周围的同学买的手机和电脑都是名牌,而自己原本很洋气的穿着在学校里也显得有些“土气”,刚进大学校门的张华,感觉自己实在是“太没有面子”了,于是就打电话告诉家里,让家里给汇了10000元钱来,买了台手提电脑。由于在高中阶段就养成出手阔错的习惯,在大学里,张华也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动不动请寝室的同学出去吃饭,周末和同学一起逛街,张华也是出手阔错,买这买那的,只要同学有的名牌他都买,结果没有到两个月,就把爸妈给自己的一万块钱生活费,给花了个精光。然而在张华看来,这没有什么,毕竟在同学眼里自己已经是“挺有面子”的人了。然而自己口袋里已经没有钱了,怎么办呢?张华于是骗家里说,自己要学个二学位,让家里又给汇了一万块。

大学的生活很是多姿多彩,没过多久,张华恋爱了。为了显示出自己对女朋友的爱,张华在女朋友生日的时候,一出手便给买了条3000块的白金项链。当时他的女朋友还嫌太贵了。而张华则满不在意地说,要买就买好的,这才带着“有面子”。就这样不到一个月,张华又“弹尽粮绝”了,没有办法,实在没有理由向家里要了。为了面子走投无路的张华,这个时候又发现了一条路,就是办银行的信用卡,因为信用卡可以透支。于是张华一口气办了5张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都可以透支8000块钱。就这样,大一上学期,张华在“好有面子”的感觉中快乐地度过。

大一下学期开始了,张华依然如故地在“面子”中快乐地生活,直到银行的人找到学校来为止。由于张华“疯狂”透支信用卡里的钱,张华已经拖欠银行将近4万多元,加上利息一共有4万5千块钱。这个消息传出后,平时在同学眼里“挺有面子”的张华,突然间“好没面子”。被学校老师叫去谈话,当成了教育的典型;自己家人千里迢迢赶过来帮着还债,让同学引为笑谈,而他女朋友得知这些情况后,也和他分了手……

这就是为面子而活着的下场,青少年朋友们,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面子”是种空洞的东西,我们如果为了面子而活着,肯定会像张华一样,最终成为一个毫无面子的人。所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不虚伪,学会踏踏实实地生活,不为面子而活着,才是真正地大道理。

生活需要忍耐

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说: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自然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处翻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可见,林语堂先生是主张和提倡忍耐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林语堂先生除给人一种幽默大师的形象之外,他的忍耐和谦和也一直被人所称道。

林语堂先生和他的爱人一生从未有过争吵,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文人中广为流传。而他和邻里、朋友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当他的朋友们发生争吵的时候,他也总是以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化解朋友们之间的争执。在美国的30年海外生活,虽然遇到过许许多多令人愤怒的事情,然而林语堂先生总是以一种包容、忍耐的态度来面对。所以,30年的海外生活,林语堂先生也是平平安安地度过。在林语堂先生看来,生活的最大智慧,莫过于忍耐。所以,林语堂先生一生奉行忍耐,他有句精妙的比喻:“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事实上,忍耐不仅让一个人获得生活的平安和快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也功不可没。勾践和司马懿的成功,就离不开忍耐。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勾践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侮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勾践、司马懿两人的胸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与对方针锋相对,乃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饶人。至于因一句过头的玩笑而反目成仇,因陌路相撞而大打出手,因邻里纠纷而刀枪相见,更是数不胜数。指望这种人成就大事,无异于天方夜潭。

“忍”字头上一把刀,忍耐不是然而,忍耐不是逆来顺受,忍耐不是消极颓废,忍耐不是默默无闻——忍耐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通向成功的荆棘之路。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过老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们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感到巨大的恐惧。颤巍巍的铁索嘎嘎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沉默着,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情自若的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就不再感到恐惧?”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已经学会了克制和忍耐。”生活中有些事情,或许你永远也不习惯.但你必须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你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适时而来.你忍耐着,天就亮了;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天,但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忍耐着,那么春天还会远吗?把最坏的日子都挨过去,剩下的就是好的了。

青少年朋友们,忍耐是意志的磨炼,是爆发力的积蓄。在忍耐中发愤,在忍耐中拼博,倔强的心灵在忍耐中受苦,然后生命的负累往往正是生命的光荣。如那高耸的丰碑,辉煌的业绩都诞生于忍耐之中。青年人们更应学会忍耐,学会忍耐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学会在忍耐中更深刻地感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