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4818900000039

第39章 2 感悟一代宗师的处世智慧 (1)

第七章2 感悟一代宗师的处世智慧 (1)

国学的浩瀚让人叹为观止,国学的智慧让人受益无穷。这里国学大儒梁漱溟先生采撷国学的精华,用他一生对国学的感悟和自己生平的经历,向青少年讲述了处世的国学智慧。徜徉在一代宗师的智慧花丛里,你收获的将是为人处世的真谛。

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

梁漱溟先生有一部口述的巨著《这个世界会好吗》,在这部书中,梁漱溟先生回顾了自己八九十年的人生历程,评点了现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思想人物。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缓缓地道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其中梁漱溟围绕着“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样的一个话题,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这个世界是会变好的,任何苦难都会过去。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时刻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以说这种往好处想的思想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

如今,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就当以考试来说,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考试就能让人累得闯不过气来,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很多青少年小学时变带上了厚厚的眼镜片。而考试考好的人相对于考不好的人来说,还是少数。遭遇考试的不及格或者没有考个高分,就能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没有好成绩的学生,就好比一个没有事业工作的成年人一样,给人很不好的感觉。遭遇这些还不算什么,如果一个青少年要是没有温馨宽裕的家庭,背着贫穷的包袱,他就更会感觉生活毫无色彩……种种的原因,让我们年轻的身体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重负下,我们感觉世界简直不会好。谈起未来,悲观失落成了我们眼中经常闪现的目光。好像我们的一生真的会像“马太效应”一样:得到多的会得到越多,得的少的会越来越少。

这种悲观失落的情绪和心理的产生,的确是情有可原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要告诉自己:相信自己的世界会越来越好,相信自己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如果我们连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都不会的话,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可以说,在逆境中没有什么比积极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了。当你抱着“世界会好起来”的心态来面对自己遭遇的不幸时,你会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悲观痛苦的感觉也减轻了不少。如果你时常这样想的话,渐渐地,你也就成为一个有着积极心态的人了。而一个有着积极心态的人,可以说他迟早会有成功的一天。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梁漱溟先生回忆自己1937年前往延安去何毛主席谈话时的经历。梁漱溟先生说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所到之处,中国军队接连失利,当时“全国有一种崩溃之象”。他到延安去,看共产党有没有办法。他会见毛泽东后,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看法。毛泽东告诉他,中国非有这么一天不可,非有这么一个大灾难不可。但是,毛泽东完全不悲观,毛泽东将《论持久战》的思想讲给他听,日本想要吞并中国是妄想,中国肯定会打赢这场抗日战争的。后来的事实也正如毛泽东所言,八年后的1945年,日本最终战败。回忆这段经历时,梁漱溟先生说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至关重要。当回忆自己在文革前后那段坎坷多磨的时光时,梁漱溟先生告诉当时采访他的美国记者,促使他坚定地活下去的动力,就是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会好起来的。他坚信动乱终会平定,正是这种坚信,让他面对林林总总的批斗和打击,能够乐观看待。

乐观的人,凡事都会往好处想,他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了快乐和希望。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积极和光明的一面,在他们看来世界总是悲惨的,他们不相信“世界是会好起来的”,他们的生活因为自己这些消极的想法而变得黯淡无光。其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应该做的绝对不是悲观。而要学会时刻暗示自己,常往好的地方想,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想法所决定的。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角总是不妥,拿回去预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氏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所以缺了一角,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氏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青少年朋友们,同样一件事情,但因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生活就是如此,幸与不幸其实只是想法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坎坷、失败、不幸在所难免,感到幸福的人,通常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事物。相对的,感到不幸的人通常都抱着悲观的态度。事情往往还没有发生,他们就会在脑海中预想坏的结果。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抱着梁漱溟先生这种“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的心态,凡事多往好的方面去思考吧,让自己的人生从此多些积极、多些乐观、多谢快乐。

倔强求真,不知真相就不妄下结论

梁漱溟先生曾被人称为“最天真的书生、最倔强的思想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求真的一生。在《我自己的长短》一文中,他说:“我的长处,归结言之,可有两点:一点为好学深思,思想深刻;一点则为不肯苟同于人。”这种“不肯苟同于人”的求真直言性格,从下面这几句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

1946年5月11日、16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为民盟秘书长的梁漱溟先生闻讯后勃然大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番话。他坚定地表示:他本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于文化工作,但现在却无法退出了。后来梁漱溟先生冒着吃“第三颗子弹”的危险,代表民盟,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终将反动政府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告白于天下。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1946年六七月间,蒋介石悍然在全国发动大规模内战,“政协决议”被撕毁。周恩来由南京移居上海以为抗议。9月30日,周恩来分别致函马歇尔、蒋介石,严正警告。梁漱溟先生为国共和谈不厌其烦奔走其间。10月10日,梁漱溟先生邀周恩来回南京继续和谈。并于11日夜车返回南京。翌日晨抵达南京时,惊见报端已刊发国民党攻占张家口的消息。面对记者的采访,梁漱溟先生说了这句话。此话一时为媒体广为引用,成为痛斥蒋介石背信弃义的经典话语。

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却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

1953年9月中旬,梁漱溟列席中央政府扩大会议,应周恩来之请作发言。11日下午,梁漱溟作即席发言重点谈农民问题,要求对农民施“仁政”。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不料,这篇发言却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的不满,梁漱溟遭到痛斥,酿成“廷争面折”的尴尬局面。

从上面的几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出梁漱溟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倔强、他的求真使他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正是在这种倔强求真精神的指引下,梁漱溟先生才成就了“国学大儒”,“中国最后一个君子儒”的美名。

讲述梁漱溟先生的这些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学习梁漱溟先生这种敢说真话,真实为人的品格。而今的青少年,敢说真话的人很少,一份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广州,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个15岁的中学生,在学校报同学群殴,打断了三根手指头,当时很多同学都在围观。而后来当警察来调查这件事情时,却没有一个同学敢站出来讲句真话,充当证人,他们都害怕遭到那些打人的同学的报复。

从这则报导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多么缺失正义的品格,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讲真话的现象是多么可悲。一个学校的良好环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维护,而一个社会的环境好坏更需要人们勇敢地去维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敢说真话的勇气,养成凡事求个真、较个真的行为,学习梁漱溟先生倔强求真的高尚品德。当然,真实为人,凡事求真需要勇气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的是独立地思考,冷静的分析,在知道事情真相的基础上说真话,这样才是真正地求真,并真的能求道“真”!

梁漱溟先生在讲解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就曾说:对于孔子的这段话,可不要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话,事实上,这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是要和做人做事相结合的。对于一件事还不了解或无从判断时,就不要随便下结论,更不要随便批评。因为真正了解内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汉朝年间,当卫青挥军北伐匈奴的时候,前锋苏建、赵信两人,奉令率领三千骑兵深入敌境,单独与单于遭遇。双方大战下来,结果汉兵伤亡殆尽,赵信选择投降匈奴,苏建则只身逃回卫青营部。

这时,卫青的幕僚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师以来,从未杀过一位有过失的将领。但现在苏建全军覆没,却独自活命回来,实在有损军威,将军应该将他斩首示众,借以建立威信。”但另一位姓安的幕僚,则说:“苏建等人仅以三千士兵,抵挡匈奴数万兵马,虽战而败,可是并没有投降之心。现在他拼命回来,却反而要被杀,实在没道理,也不公平。”接着他又说:“如果杀了他,等于是告诉全体官兵,除非是每战必胜,否则,如果没有战死,回来一样是死路一条。这岂不是间接鼓励官兵,倘若战事不利,就只有投降敌人这一条路?这在军纪危机的时候,对官兵的心理将有不良的影响,不可不慎啊!”

卫青听后觉得这位安姓幕僚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说道:“我卫青带兵一向带心,不怕没有威信,也不必靠杀人来立威。同时,我向来不恃宠而骄,虽然领军在外,也不随意擅用生杀之权。有关苏建的功过,还是交由朝廷去定夺吧!”

接着,卫青将苏建送交朝廷议处。后来,朝廷也未将苏建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