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5位国学大师讲述人生智慧
4818900000014

第14章 1 感悟梁启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1)

第三章1 感悟梁启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1)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生。他的话语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他的人生格言总是能够催人奋进,勉人自强。品读他的人生格言、感悟其中的智慧,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大家风范。这里,梁启超先生用他精粹洗练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患难困苦、如何看待人生志向、如何应对阻力的障碍、如何从成功的危险中走出。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孟子》中有这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遭遇到这样那样得困苦和磨难。有的人,在困苦和磨难面前抱怨自己的人生太过悲惨;而有的人则在困苦和磨难中高昂着头颅,他们相信自己终将从困苦和磨难中走出。那么,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困苦和磨难呢?

梁启超先生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这句话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在患难困苦面前,我们不能抱怨,我们要将困苦和磨难,看成是磨练我们人格的最好学校。在困苦和磨难中学会忍耐、学会培养起坚定的意志、学会从容坦然地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将困苦和磨难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有的心态,也是最值得提倡的精神。

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一位年青的小伙子当选,他就是洪战辉。从洪战辉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梁启超先生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打伤了他的母亲,摔死了他的妹妹。在周围亲友的帮助下,洪战辉把父亲和母亲送到了医院。从那时起,照顾住院的父亲、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12岁的洪战辉便学会了肩负了家庭主人的责任,3个月的时间,洪战辉医院、学校、家里三点一线,不分白天黑夜,风雨无阻,这三个月的艰辛,让洪战辉长大了,他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母亲出了院,父亲间歇性精神病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然而,此时他的家却已经负债累累。

在这年过年的时候,他的爸爸捡回来了一个弃婴,是一个女孩。当时面对家庭的困窘,洪战辉的母亲反对收养这个孩子,然而,12岁的洪战辉却坚定地要收养这个弃婴。他说了一句:“你们不养,我来养”,就这样他又多了一个妹妹。后来,由于不堪自己父亲间歇性精神病的折磨,洪战辉的母亲离家出走了。留下了他和他不到10岁的弟弟,还有这个不到一岁的小妹妹。这一年洪战辉才13岁。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的洪战辉从母亲离家的那一刻起,便承担起了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的责任。他学会了在上学前,放学后为全家人做饭,学会了照顾还在喝奶粉的妹妹。上初中时,每年的寒暑假,小小的洪战辉就会去县城的工地上做苦工,来挣钱给自己交学费、给父亲买药,而自己弟弟妹妹买衣服。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很大,然而洪战辉凭着同龄人中少有的坚毅,坚持着学习,并且成绩还很优异。为了照顾妹妹,洪战辉在学校旁边租了个小房子,把妹妹接到县城中,而他放学后便开始学着摆地摊,卖一些圆珠笔和小东西,挣点生活费用。然而就在高二的这一年,洪战辉父亲的病又犯了,由于家里已经负了很多债务,没有办法洪战辉休学了。

接下来的一年里,洪战辉去工厂打工,去工地做工来挣钱给父亲看病,来支撑着整个家。后来,等父亲的病好了点后,洪战辉在一个老师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学校的课堂。然而他依然要在课余的时间里,靠摆地摊来维持着家用,有一次卖复习参考书,由于抢了其他人的生意,洪战辉的眼睛被人打坏了。然而生活中的这些困苦和磨难并没有吓倒他,一年后的高考,洪战辉还是以490分的成绩考进了湖南怀化学院。

高考后的那年暑假里,面对5000元的大学学费,洪战辉走进了弹簧厂,挣了1500元。然后背着200斤弹簧踏上了去学校报道的火车,下火车后,他把这200斤弹簧给卖了,得到了几百元钱。到学校后,他的家庭情况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了解,于是发起了给他捐款的一次活动。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洪战辉交齐了学费。后来,由于放心不下自己妹妹,洪战辉在学校的帮助解决下,把自己的妹妹接到了湖南。从此又开始了他带着妹妹上大学、课余时间做点小生意的四年时光。

当电视台报道了洪战辉的故事后,很多人为洪战辉捐了款。然而洪战辉都拒绝了。他说:“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当记者问到他的理想时,洪战辉说:想父亲的病能好起来,想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大学。

这就是洪战辉的故事。和我们很多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青少年比起来,他经历的困苦和磨难要比我们多出不知道多少倍。然而,他视苦难为磨练自己的学校,在人生的苦难面前,他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照顾一个负债累累的家庭。而他从苦难中获取的是:一颗不抱怨现实的平静的心,一种伟大的责任和爱,一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苦难中,他磨砺了自己的品性和意志;在苦难中,他谱写了带着妹妹10年求学的感人篇章。

所以,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牢记梁启超先生这句话吧!不再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苦和磨难了。和洪战辉的困苦和磨难比起来,你的又算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学会感谢这些磨难。因为:困苦和磨难,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

志未酬,言志已酬无志

梁启超先生在《志未酬》中有一句名言: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志向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成功了,在实现了自己的志向,那么他可以说是没有人生志向了。志向和愿望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志有不断地超越自己,在实现一个愿望后,能够快速地朝着另一个愿望去奋斗,永不停止自己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步伐,不言志已酬,才是有真正的大志向。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归”,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是自强不息,永不言志已酬的一生。正是不断地拼搏和进取,才使得孔子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每十年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感悟。这就是“但有进兮不有止”的精神。在孔子的一生中,早期为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孔子做过官,游历过诸侯国。当发现自己的政治思想理念不被诸侯国的君主们接受后,他又开始兴办教育来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史书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千”,可见他的学生之多。后来,年老的孔子依然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开始整理历代的古籍,“纬编三绝”就是描述他细致认真编著古籍的故事。正是他一生“不言志酬”,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儒家思想。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也是“不言志酬”的一生。 在21岁的时候,梁启超先生随着自己的老师康有为来到北京。面对当时的列强入侵和民不聊生,以及清廷的腐败无能。他和自己的老师组织了“公车上书”运动,主张维新变法以图自强。25岁时,当时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他和康有为等人的领导下开始了,虽然维新变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等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梁启超先生也逃到了日本。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在日本的阶段,他努力学习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文化,开始认清了封建帝制的腐败和不可挽回。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著作,开始与自己老师的思想分裂。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在日本,孙中山先生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

梁启超先生也认同这种思想,并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各种活动。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梁启超先生投身于政治舞台,担任民国政府的司法总长。当袁世凯想要称帝时,梁启超先生不畏惧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毅然的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公然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野心。然后南下参加了蔡锷的护战争。袁世凯死后,他担任段祺瑞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付诸于行动。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下,北洋政府倒台,他也被迫辞职。然而,梁启超先生并未因此而沮丧失落,在1918年远赴欧洲,考察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回国后,他投身于教育,在清华大学任教,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化“来”拯救世界“,并投身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直到自己的去世。

可以说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奋斗的步伐,他也从未认为自己的志向实现了。正是在这种“志未酬“的鞭策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一直在不断前进着。而相比下,他的老师康有为后来便停止了自己思想前进的步伐,成为保皇复辟的反动思想的代言人。让人所不耻。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停止自己前进和学习的步伐,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志向也要不断的改变。只有抱着”但有进兮不有止“的信念和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一生,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梁启超先生曾说“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的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廖远兮,其孰能无感于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山外有山,海外有海,一个人的成就能有多大呢?即使取得了点滴成就,也不能为此而沾沾自喜,只有不断去开拓去拼搏,才有” 宏廓而廖远兮“的前途和未来。

所以,一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不能因为小小的心愿实现了而感到满足。”言志已酬便无志“就是告诉我们不能满足于小小的成功,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成就,人生有止境,志向无止境。

畏阻而避之,则一事无成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和学溜冰时的样子吗?你是一踏上去就能飞快地骑吗?是一跨步就溜的非常顺畅吗?是不是动不动就摔个四脚朝天,腿和胳臂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最后你还是克服了这些,学会骑车了,并且在溜冰场上也潇洒自如地化着美丽的弧线。

所以说,成功就是无数个阻碍你的因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