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47

第47章 外科病症推拿按摩法

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症。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因颈部椎体及椎间的退变及椎体骨质增生,纤维环向椎管内膨出,椎管变窄,使颈神经根、颈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颈部软组织受刺激或压迫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归属痹证范畴,由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肌失养,而不能束约骨骼和稳定关节,以致产生骨错缝,筋出槽,如颈肌痉挛,酸痛,关节强直等表现。

【临床表现】

主要是以颈部活动受限,伸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眩晕摔倒,汗出异常,步履蹒跚,甚者四肢瘫痪为特征。多发于40岁以后。

【中医辩证】本病是一个由轻到重,从经络到脏腑的过程。

1.太阳经腧不利型主证:头重头痛,出汗或无汗,全身怕冷,颈项僵硬,转头不侧,颈肌发僵或痉挛,并有肩背四肢疼痛,尤以上肢为著,双手无力,屈伸不灵,全身发紧或肌肤麻木。

2.痰证型主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有压痛,上肢沉重麻木或有肌肉萎缩,手指屈伸不利,指端麻木不知疼痛。

3.气滞血瘀型主证:头、颈、肩、背及肢体疼痛麻木,其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加重,手部肌肉萎缩,指端麻木,紫绀。指甲凹陷无光泽,皮肤干燥,发痒。或伴有肢体无力,拘挛、抽痛。

4.痰瘀交阻型除上述血瘀症状外,尚有痰湿之表现,眩晕,头重如裹,心悸呕吐,咳喘、胸部不适,纳呆,大便稀溏、泻或粘滞不畅,并有肢体沉重、酸冷、麻木、肿胀、倦怠,重者可有突然昏迷摔倒。

5.肝肾不足型主证:头晕、眼花、耳鸣、头脑胀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活动牵强拘挛,还可有小便无力或二便失控、性功能紊乱甚至瘫痪。

【推拿治疗】疏筋活血,理筋复位。临床上按摩方法介绍多,但手法必须轻柔和缓,不可粗暴猛烈而急骤的过度旋转或屈曲头颈部。下面介绍的方法较适应家庭按摩。

嘱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用食、中、无名指在头中棘肌、颈夹肌上轻轻按压,使之凹陷后,柔和的向前来回推按,自颈椎旁上下、内外、反复推按。然后用拇指与四指内收捏颈部两侧,使患者做颈部前屈活动,反复数次。另外,施术者用掌心托患者下颌角,轻轻端提牵引头颈部1-3次,每次10-20秒钟,治疗结束。

【预防护理】

1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2严重者须住院治疗,采用手术、牵引等方法。

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又称“漏肩风”、“冻结肩”等,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略多于男性。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另外,肩关节活动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磨擦挤压,而发生慢性劳损。或外伤诱发而引起肩部组织如关节软骨,滑囊、腱袖及肌腱出现不同的粘连或退行性改变,而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人到中年,气血渐衰,肾气不足,若汗出当风,睡卧露肩,风寒湿外邪侵入,或外伤治疗不当,或积劳成疾,以致经络阻滞,气血不和,筋屈不伸而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受限。

【临床表现】

本病为慢性病,发病过程较长,一般在数月或1-2年,常可自愈。初起为经常性肩部疼痛,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间加重,疼痛可向颈项手部放散。晚期常有肩峰突起,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受限,但以外展上举为重。不能梳头、脱衣、患手不能摸背,重者肩部肌肉痉挛、萎缩,肩关节周围广泛粘连而形成“冻结肩”,随之疼痛减轻。

【中医辩证】常见症候及表现特点:

1.风湿型肩部疼痛,影响肩部而牵引肩胛骨或项背或上臂拘急,肩部发凉,保暖或按摩则疼痛减轻,舌苔白,脉浮或紧。

2.寒湿型肩部及周围肌肉疼痛剧烈、动则更甚、经久不愈,病程较长,肩部感觉寒冷、保暖后疼痛可暂时减轻,后则疼痛、寒冷感觉依旧,舌质淡、舌苔白,脉弦。

3.瘀血型肩痛剧烈,刺痛为主,疼处固定拒按,局部可有肿胀,有明显外伤史,多为闪扭挫伤,病程长,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涩。

【推拿治疗】宜疏筋活血,通络止痛。采用揉、弹、疏、摇四法推拿按摩治疗。

方法:患者取坐位。

1.揉施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扶患肩,先以左手小鱼际置于肩胛骨上斜方肌部位,反复旋转揉动,紧接着左手置于原地不动,右手拇指在肩前,余指在肩后,捏定肩部反复旋转揉动,以2-3分钟为宜。

2.弹施术者以双手拇指或中指、食指横向弹拔肌束,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的肌群。

3.疏术者用右手由肩往下,轻轻捏拿疏导患肢。

4.摇术者立于患肩外侧后方,左手固定肩关节处,右手握患肢前臂,由内向外旋转摇动,并使患肢逐渐向后展。利用上肢摇摆动作,带动肩关节向外旋转活动,活动的角度由小到大,每次稍微过力为适宜。此法包含高抬上举,内引外展等多项活动。此手法以每周2次为宜。

【预防护理】

1.早期多活动疾病前期,肩部刚开始有不适感或轻度活动受限时,应积极进行治疗,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活动,特别是多做大幅度的活动,以预防关节粘连和肩部软组织拘紧、挛缩。

2.后期治宜缓后期发展期或冻结期,治疗宜缓不宜急,手法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禁忌使用任何粗暴的手法。自行锻炼也要适可而止。

3.恢复在训练肩关节的恢复功能关键在练,在于关节本身的活动。如弯腰练划圈法:患者站立位,弯腰垂臂,患肢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划圈动作,用臂的甩动带动关节的活动。后伸练抻肩法:患者立于桌前,背向桌后,双手扶桌边,反复做下蹲动作,以练习肩关节的后伸活动。此法用在患肢能轻度后伸时,要由轻到重,逐渐加大下蹲动作。另外还有爬墙,体后拉手等。

急性腰肌扭伤(损伤)

外力作用下肢使腰部肌肉韧带发生剧烈的扭转、牵拉而致急性腰肌扭伤。严重者伤后腰部剧痛,活动不便,坐卧翻身困难,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深呼吸等疼痛加重。

【病因病理】腰部支持着人体的上半部,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最易受到损伤,多发生于腰骶。骶髂部和两侧骶棘肌,多因搬运重物负重过大或用力过度,或劳动时腰部姿势不正确,或扛抬重物时配合不协调及跌仆或暴力打击而致受伤。

【推拿治疗】治宜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嘱患者俯卧位,用滚法在压痛点周围治疗,逐渐移至疼痛处,滚揉腰阳关、肾俞、拿委中,以酸胀为度。嘱患者脱去上衣、松开腰带,并双手紧抓门框或一横木,两手间距离二尺左右,脚不着地为宜。一助手在外边压住伤员双手,以防无力摔下,施术者在伤者背后,用双手大拇指紧按伤员脊椎骨两侧,由颈向下推捻到尾椎,来回推拿3次即可,然后嘱伤员下地活动,蹲蹦2、3下即愈。

【预防护理】

发生急性腰扭伤后要卧硬板床休息。采用手法治疗后,99%的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预防扭伤要注意勿负重过度,注意劳动时的体位和姿势。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的撕裂,髓核突出。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椎间盘是位于脊椎骨之间的纤维软骨组织,人至30岁就出现退化变性,椎间盘的纤维组织失去了弹性,髓核的水分减少,是其发病的内因。另外由于劳动或体育活动中腰部遭受扭闪、撞击或扛抬重物使椎间盘前缘压力增加,亦可造成腰椎间盘的纤维环撕裂,髓核突出,为发生本病的外因。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主要因为外伤、劳损或肾阳不足引起,或风寒湿邪流入经络,经络困阻,气血瘀滞,筋脉失养,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腰部外伤史和反复扭伤及慢性劳损史,或有反复腰痛发作史,腰痛伴有沿坐骨神经走向区域放射痛及腰部运动障碍,或脊柱侧弯、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等。

【中医辩证】常见症候及表现特点:

1.血瘀型常与外伤有关,如跌仆、闪扭损伤腰背,经络阻滞,而发腰腿疼痛,痛有定处,腰部刺痛,并可向下肢放散,舌苔瘀红,舌苔厚腻或黄燥。

2.湿热型腰腿滞涩沉重,步履困难,腰腿疼痛伴下肢麻木,或有下肢肿胀,小便赤涩,食欲不振。

3.风寒型腰腿疼痛,起来不适,肌肤麻木,喜暖气,恶风寒,舌苔白、质淡,脉浮数。

4.肾虚型慢性腰腿痛反复发作,面色光白、手足不温、腰背酸痛、下肢痿软无力,遇劳症状加重,耳鸣、耳聋,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无力。

【推拿治疗】宜活血化瘀,补肾复位。

临床上对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按摩方法很多,包括牵引、麻醉等项,这里主要介绍适应于家庭操作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患者俯卧,在其胸及髋部以枕垫高25-30厘米,施术者双手相叠,在患者的腰部作按压法,每分钟30次左右,上下幅度为5-10cm,共1-2分钟。然后嘱患者侧卧位,贴近床面的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术者一手按于患者的肩部,另一手按于患者的臀部,做左右斜扳整复运动各5-8次,即左腿斜向右上方扳动,右腿斜向左上方扳动。紧接着,嘱患者仰卧,施术者立于患者侧,作加强直腿抬高整复运动,同时将已抬高在90度的患者在小腿背屈的情况下,作左右摇摆整复运动4-5次。最后嘱患者下肢伸直,腰下垫10-20cm厚的枕头或软物10-15分钟,起来后在床上休息10-15分钟即可,治疗结束。

【预防护理】

1.工作中要纠正不良习惯,睡硬板床,腰部需保暖。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特别要加强腰肩肌锻炼。

足跟痛

在行走或站立时足跟发生疼痛,称足跟痛症。

【病因病理】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人体的骨骼组织逐渐地发生退化性改变。因长期久站或行走产生慢性劳损,或跟骨骨折等产生骨质增生,或因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部脂肪垫受骨刺的挤压或刺激而致滑囊炎及脂肪垫变性而发生足跟痛。

【临床表现】

多在中年以上发病,可有外伤史。跟部跖侧疼痛,站立行走负重时加重,足跟底内侧压痛。伴跟骨结节、滑囊炎者,局部有轻度肿胀。

【推拿治疗】宜通络活血止痛。

嘱患者俯卧,施术者站于其身旁,用手拿揉小腿及足跟部数次,取穴承山、昆仑、太溪、照海、涌泉穴及局部痛点进行揉按,并嘱病人活动踝关节。然后嘱病人翻身仰卧,施术者站于床尾,牵拔和旋转踝关节数次。每日一次,每10日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1.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长时间的走路和站立。

2.每日用醋熏洗足跟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半月左右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