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孩子,是男是女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妈妈说:“新生儿哪有什么区别,都是嗷嗷待哺的小孩子,需要呵护关爱,性别培养为时过早吧!”也有持不同观点的妈妈:“孩子的性别意识一定要从小培养,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性别教育,听起来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可教导的。而事实上,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孩子成人后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是孩子养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性别意识要从小培养
孩子在3岁以前是不怎么有性别意识的,到了3岁之后,孩子开始有了“男女有别”的意识,并且开始以男女自居,会把“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挂在嘴边,并且对男女的衣着、行为、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就形成了心理性别。所以,最好在3岁前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别,防止孩子性格的发展出现偏差。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划分的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应该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男性要有阳刚之气,而女性则要表现出阴柔之美。性别是天生的,但是性别角色却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种抱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就是性别角色培养不当的结果,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培养,从小加强孩子对这方面的认识。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他玩;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她相处。当然了,也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情况,不一定要把男孩培养得坚毅刚强,女孩培养得柔柔弱弱,要允许孩子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
培养性别意识的秘诀
1.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朦朦胧胧有了对性别的认识,但是因为认识的还很不明确,容易有时说自己是男孩,有时又说自己是女孩,而判断别人性别的时候就更容易出错。这时候父母不能把这当做笑话一笑了之,而应该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性别,千万不能认为孩子还小,就蒙骗孩子,否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对性产生困惑和过度好奇。
2.接受孩子的性好奇
孩子的好奇心是探索、适应这个社会的动力,当孩子对性出于好奇而模仿性游戏,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孩子的探索是自然的,他们越是不懂,越是好奇,越要去尝试。如果这时候用严厉的方式去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只会让他们产生内疚感和罪恶感。如果父母利用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让孩子自由提问,解答孩子的疑惑,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自然也就不去乱摸索了。
3.教会孩子与异性友好相处的方法
孩子还不会有成年人的异性之爱,但是如何与异性相处、建立正常的情感也是需要培养的。让孩子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发扬男女之间友爱互助的精神,与异性友好、自然地交往。
4.注意孩子的穿衣打扮
大家都知道,男孩和女孩在衣着打扮上是有很大差别的:男孩的衣服大多是牛仔、T恤,花色深,点缀少;女孩的衣服则多为裙子,花色鲜艳,有很多花边、蕾丝、图案等点缀。男孩应该留短发,女孩则可以留长发。有些父母因为对性别的偏爱,给女孩留着一头短发,或者给男孩穿裙子,留辫子,这都是很不正确的。上面已经提到,孩子3岁前对自己的性别并不是很明确,这些打扮会影响孩子对自身特征的评价和理解,渐渐地变成对异性性别的偏爱,在行为、性格上也会表现出异性的特征,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性自认倒错”现象
孩子出生,一眼就能分辨出是男是女,这是生物学上的差别,被称为“性”。
而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的判断,即“性自认”,并不是一直都与性一致的。有一小部分人,从发育来看明明是正常的男性或者女性,但是他们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并且有着异性的打扮、性格、动作,形成了“性自认倒错”现象。这是性心理变态的表现,也是造成“同性恋”的罪魁祸首。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是重要的诱因。有的家庭希望生个女孩,可是未能如愿,于是就把男孩当成女孩养,给男孩留长发,穿裙子,甚至取女孩的名字。久而久之,男孩喜欢穿女孩衣服,和女孩玩,心理性格和生理发育严重不符时,孩子对自己的性认同就会出现困难,有的长大后会出现变性的想法。从小的错位教育,使孩子出现“性自认倒错”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在孩子“性别化”过程中,容不得半点扭曲和误导。“性别化”的关键时期就是5岁之前,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就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性角色了,所以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要准备负责培养孩子的性角色了。比如对男孩子说:“你是男孩子,要坚强,跌倒了不能哭。”对女孩子说:“不能随便掀裙子,你是女孩子。”慢慢地引导孩子,使孩子培养与自己性别相一致的性格和气质。
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孩子了解自身的启蒙,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传授给他们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切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模糊了孩子的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