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岁的时候,开始喜欢说“不”。好像什么事都不对他们的心思,不喜欢吃饭,不喜欢睡觉,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感觉孩子是故意和父母作对,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做,还总是干出一些其他出人意料的事,让父母头疼不已。
面对孩子的否定行为,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父母会觉得是不是孩子被“惯坏了”,对孩子的“不喜欢”采取强制实施的做法,最后弄得孩子又哭又闹,大人也是一肚子气。那么,对于对什么都说“不喜欢”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不喜欢”是孩子的独立宣言
孩子还小的时候又听话,又可爱,现在却是张口闭口“不喜欢”“我不要”,随着行为的反抗,孩子的情绪似乎也爱走极端,一会活泼乖巧,一会又乱发脾气,让人很捉摸不透。其实,这是孩子自主的开端,是孩子反抗期的一种表现,在孩子说出“不”的那一刻,就是他决定要“宣布独立”了。
孩子一天天地成长,他发现自己再也不用靠爸爸妈妈抱着才能到哪儿去,而是行动自如,靠自己就能去想去的地方。他还发现自己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不用再着急爸爸妈妈不懂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迅速树立起来,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他们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拒绝不喜欢做的事情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依照大人的想法行事了。
然而,孩子自己的意愿往往是和大人们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在大人眼中,孩子就是在和自己“作对”。而事实上,对于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欲望的孩子来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玩具,都可以去触摸、尝试,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天天开的电视、冰箱,自己却不能碰;为什么家里的瓶瓶罐罐,就是不让自己摸;大人们天天让他们多吃蔬菜,可是他们就是不喜欢胡萝卜的味道……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希望父母告诉他:“嗯,这个想法不错。”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想法,父母要多理解,多宽容,对于合理的要求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了解孩子“不喜欢”的原因
孩子经常说“不喜欢”,那就有他不喜欢的道理,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兰兰今年3岁了,虽然年纪小,却有自己的主意。她非常不喜欢刷牙,每天刷牙的问题都会让爸爸妈妈头疼,软硬兼施都没什么效果。一天吃过饭,妈妈一边和兰兰玩玩具,一边问兰兰:“兰兰呀,爸爸妈妈都想不通,你为什么就不喜欢刷牙呢?”兰兰歪着头想了一下:“我不喜欢牙膏的那个味道。”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只是牙膏出了问题,于是便说:“那妈妈去给你买一个草莓味道的牙膏好不好?”兰兰马上高兴地欢呼起来。过了一会儿,兰兰又说:“妈妈,牙刷也会把牙齿弄疼。”原来牙刷也有问题,这下终于弄明白了原因,于是兰兰妈妈给兰兰买了一支很软的牙刷和草莓味道的牙膏,兰兰不喜欢刷牙的习惯就这样改掉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不喜欢并不是无理取闹的,家长一定要耐心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适当满足。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让孩子来决定自己的事情,比如晚饭后是吃苹果还是橙子,明天穿红色的鞋还是黑色的鞋,都可以依照孩子的喜好来。
家长也要少说“不”
在不允许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经常用“不”字来回应孩子呢?不准碰插座,不准玩水,不准在外面乱跑,不许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总是用“不”来制止,孩子听得多了,在不想做的事情面前,自然也就用“不”来拒绝。
所以,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减少说“不”的次数。当孩子想看电视的时候,不要用“不行,吃完晚饭再看。”而是换一种说法“好的,等吃过晚饭了咱们一起看。”虽然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拒绝孩子现在看电视,但是孩子听起来却是不一样的,当爸爸妈妈遵守了诺言,吃过晚饭后就打开电视陪他看,孩子会觉得很开心。随着父母把自己说的“不”渐渐变成“是”,孩子也会减少说“不”的次数。
另外,爸爸妈妈也要减少用“好”或者“不”回答问题,可以试着让“判断题”变成“选择题”,比如不要问“喝牛奶好不好?”而是问“你是喝牛奶还是喝果汁呢?”带孩子买玩具的时候,不要问“喜欢这个吗?”而是问“你是喜欢这个娃娃还是喜欢那套积木?”孩子会很高兴地做出自己的选择,采取这种方式,孩子总是说“不”的习惯就会逐渐得到纠正,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父母要了解,孩子说“不”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而且会很快过去,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喜欢”发脾气,他们需要的是关注、理解和支持。当孩子想要独立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就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当孩子与父母意愿不一致,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要及时沟通,了解孩子不想那样做的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