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当妈千万别唠叨
48177700000049

第49章 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任何一个不适当的跳跃,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为此,我们得知道孩子的生理成长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按规律做教育。

“教育”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唤醒、引导”,而在英语中,则表示“自然成长”。这就表示,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就没法对孩子做教育,没法让孩子自然而然地长大。

方宇五岁半的时候,就入学上一年级了。可是老师反馈过来信息,说方宇在学校里什么都不会,问多了,她就哭,方宇的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怎么办呢?方宇的妈妈有点要强,她不希望孩子停下来,就硬着头皮让孩子继续跟着学。

可是每天,她都提心吊胆的,只要电话一响,她就激灵一下,生怕是学校老师打来的,又说方宇出现了什么问题。

方宇的老师脾气很好,见方宇妈妈不愿意让孩子留级,她也从来不难为方宇,对方宇降低要求。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给方宇的妈妈,方宇的妈妈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她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低一等。

等方宇回家后,妈妈就开始对方宇实行严格教育。她教孩子摆放、收拾文具,帮助孩子练习集中注意力,还督促她写作业。

小方宇每天都显得很疲惫,对母亲的这些话也没有耐心听。有一天,孩子居然在妈妈大声训斥时睡着了,气得妈妈抓耳挠腮,可又心疼孩子,只好听之任之。

方宇妈妈把孩子抱到床上去睡,方宇朦朦胧胧地想起什么,问妈妈:“我没有做完作业怎么办?”

“没事,你睡吧。”妈妈安慰她。

方宇很放心地睡了,等她第二天醒来,妈妈就催促她把作业照抄一遍。原来妈妈已经把答案都做好在一张白纸上,只等孩子自己照抄一遍就行了。

磕磕绊绊到了三年级,小方宇一直是班里的小尾巴,而且要命的是,她已经习惯了做最后一名,一说到学习,就一脸的漠然,或者说:“反正有我妈呢。”

过早让孩子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最后可能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桐桐两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带她到一个朋友家里玩。朋友的孩子和桐桐是同年生的。两个孩子一见面就互相握手,叽叽呱呱地说一些我们都听不懂的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朋友把桐桐和他家的孩子带进玩具室,让两个孩子玩玩具。

桐桐发现玩具室里有一个奇特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有一扇门,有一扇窗,窗子里有一只玩具猴子伸出头来。她从来没有见过,就跑过去看。

那个小房子和桐桐一般高,桐桐很容易就把窗子打开了。她伸手把窗子里的猴子拉出来。朋友家的孩子见了,一下子哭了,跌跌撞撞跑过来,把猴子抢过来,还推了一下桐桐。

桐桐倒在地上,也哭了起来。

朋友有点看不下去了,就过去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不是经常教你,有东西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吗?你看桐桐现在来咱这里玩,这是多高兴一件事啊,你为什么舍不得一个小猴子呢?”

那个孩子听了,犹豫了一下,把猴子拿过来。可是刚伸到桐桐手边,就又缩回去。他把猴子又塞进窗子里,然后自己挡在窗前。

我连忙说:“别让孩子让玩具,那对孩子不好。这不是这么多玩具呢嘛!桐桐你看,这个小积木不是很好吗?你来玩这个好不好?”

朋友连忙说:“没事,没事,得让孩子学会分享,不然以后老吃独食还不得变得自私自利的。”

我说:“两岁的孩子,正是建立‘自我’范畴的时候,这时候,他还没有‘他我’的意识,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群体里的自我概念,你这时候让他分享,只会破坏他的成长。”

“是吗?”朋友半信半疑。“没错。”

这时候,桐桐已经被另一件玩具吸引住了,朋友也就没有再要求他的孩子分享。

不要让两三岁的孩子分享,这时候的孩子正是建立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就是说,他得首先知道什么是“我的”,然后才能懂得分享。

小远上幼儿园之后,他明显比原来懂事多了,也讲规矩了,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和爸爸妈妈说话特别有礼貌。爸爸妈妈自然很高兴。

一天,小远从幼儿园里回家后,妈妈问他:“儿子,今天想吃什么啊?”小远没有吭声。妈妈又问了一遍,小远还是没有吭声。妈妈回头看了小远一眼,发现他似乎撅着嘴。

小远跑去看电视了。妈妈没有在意,就去做了一碗鸡蛋羹。

等妈妈给小远端过来的时候,小远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吃鸡蛋羹。”

妈妈一听就来气了,她说:“我刚才那么问你,你就是不说话。现在才说不吃,晚了。”

小远也生气了,他大声嚷道:“我就是不吃,我就是不吃,看你怎么办!”

妈妈斥责道:“你怎么这么任性呢!”

小远一听,电视也不看了,哇哇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还往外推妈妈,差点把妈妈手里的碗推掉。

妈妈火了,但她忽然想起刚才小远撅着的嘴。她马上冷静下来,心想,小远可能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妈妈把碗放到桌子上,然后抱起小远,问他:“你很不高兴,是吗?”

小远依偎在妈妈肩膀上,抽泣着说:“嗯。”

“你能告诉妈妈为啥不高兴吗?”“老师今天训我了。”

“哦,老师训你,你才不高兴,是不?”“嗯。”说完,小远又哭起来。

妈妈一动不动,紧紧搂着小远。好半天,小远才不哭了,他对妈妈说:“其实鸡蛋羹也挺好的。”

妈妈笑了,说:“那我们一起来吃,好不好?”

“好。”小远很干脆地回答说。

孩子很小的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很容易发脾气,这时,他往往显得特别任性。父母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育孩子,而要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让孩子说说情绪不好的理由。注意,孩子说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只需理解孩子的情感,不要评价孩子的好坏。

每一个年龄,都有每一个年龄的特征,每一个年龄,都有每一个年龄的收获。我们不能用高于这个年龄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也不能无限给孩子加压。教育孩子,需要三分教,七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