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重质不重量,一句是警醒,两句能加深记忆,三句以上就会变成废话了。多和孩子聊天,在聊天中轻松点拨,而不要使用教育孩子的口吻来啰嗦。
陈红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很多成人在回忆母亲时,都会怀念当年的唠叨。但实际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唠叨是最差的教育方式。
我母亲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代表。我小时候非常粗心大意,经常丢三落四。我母亲就常年跟在我身后,捡拾我不小心丢失的物品,一边捡一边唠叨:“没心没肺。”
每年寒暑假开学前的一天,就是我被唠叨最频繁的一天。因为在那一天里,我赫然发现有些作业没做好,或者做好了不知道去了哪里,亦或者文具书包全都不知去向。
我母亲每到这个时候就会特别忙,要把全家翻个底朝天,给我找我需要的东西,她一边大汗淋漓地四处搜寻,一边骂道:“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没心没肺的东西!”
其实,每次丢东西的时候,我都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把我的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一定,一定。
看着母亲汗流满面、焦急万分,我的惭愧和自省之情就更加强烈。可是每当我妈生气地大骂我、数落我时,我的逆反心就起来了。
尽管我很少反驳,但在心里还是会说:“哼,你就知道骂我!我就是个笨蛋了,我什么都做不好。”然后就是强烈的无助和自卑。现在想来,我还能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无助感,觉得自己好像怎么努力都做不好。桐桐懂事后,我母亲虽然特别疼爱桐桐,但还是很喜欢唠叨。我就会悄悄提醒我妈:“好话不说二遍。”
在孩子犯了某个错误,并直接体验到这个错误的结果时,他已经在内心进行反省了。此时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啰嗦教育,会让孩子更加厌烦。
我送桐桐上学时,经常听到很多妈妈在送孩子的路上不断叮嘱:
“要多喝水,天热了,不喝水,直流汗,你会脱水的。”
“上课的时候,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听讲。”
“要是有什么问题,记得让老师跟妈妈打电话,你记得妈妈的电话不?来,咱们重复一遍,是……”
诸如这样的嘱咐很多,以至于我在送桐桐进校门后,因为没有和桐桐说这样的话,而觉得自己不够格做父母。
六一儿童节,桐桐提早到校准备化妆,我在桐桐进校门前,认真地嘱咐了两句:“今天是你的节日,要玩得快乐一点啊。走台步千万要稳,别慌里慌张。”
听第一句话的时候,桐桐还认真点头,等我说第二句话后,桐桐就不满地说:“你这是说我做得不好吗?我很不好吗?”
我只好打住,觉得自己不善于叮嘱,还是算了吧。
儿童节表演结束后,桐桐带着几个同学到家里玩。我因为参加的活动结束得早,也就早早回家,准备陪陪桐桐。
我一进门看见几个妆还没有卸的小孩正在客厅里玩得不亦乐乎,心想,我还是别掺和了。
谁知一个眼睛上有金色妆容的小孩马上说:“桐桐,叫你爸爸和我们一起玩吧。”
“你们不嫌我无聊吗?”
“别人可能会,你不会。”几个小孩子异口同声说。
“因为你不会动辄就教训人,说话也不啰嗦。”
不断叮嘱,代表不信任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当我向一些家长说“不要对孩子唠叨”时,虽然人们都理解,但还是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孩子特别没心没肺,我要是不对他唠叨,他就记不住,我也是没有办法。
我统计了一下,对于百分之八十五的妈妈来说,这个理由就可以让她们每天睁开眼睛就唠叨。
孩子穿得少得唠叨:“多穿点,别感冒。”
孩子睡得少得唠叨:“看看,我说什么来着?叫你昨天早睡,你偏不听,看看,现在困成什么样了?”
孩子收拾书包得唠叨:“千万别忘了带东西,好好想想,还有什么没有带?”
……
我问他们:“穿得少,你们唠叨,孩子听吗?”
“不听啊,所以才生气啊。”一些母亲委屈地说。
我又问:“孩子睡得少,你们唠叨,管用吗?”
“不管用,该熬夜还熬夜。”
“那也就意味着你们在使用一种无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你们还这么相信这种方法呢?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呢?”
“还有别的啥方法?”
“结果惩罚法,知道吧?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选择,其结果会直接让孩子受损,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啰嗦是一种最无效的教育方式。你可以提醒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不听话,就要尊重他的选择,让孩子体会到自然结果的惩罚。
在实际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啰嗦,只是认为有话要说。有些父母虽然意识到自己啰嗦,但又觉得非说不可,否则孩子就会犯错。
实际上,话可以说,但一遍就好,说多了,只会让你的话语质量下降,会让孩子减少注意力,甚至产生依赖性。他们认为,反正父母会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不用想着也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