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83

第83章 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乱忙的人是在凿浅井。

不要因为自己常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因为你是在被人拖着凿浅井。东凿一点,西凿一点,每一口井都没有凿到水源,这不是能干,而是生命和才力的浪费。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对事情专一,并非不求上进,也非懒惰。它是一种锲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定力,摆脱其他外物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辕易辙。这番定力才是促成一个人凿井汲泉的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不人云亦云。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德国大诗人歌德集 60 年之精力,心无旁骛,专攻《浮士德》之创作。其间,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不可谓不多,但都未能把他的魂儿勾了去。浮士德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另一颗灵魂,成了他生命性灵赖以存活的根本。他不断地排斥着“第二个兴趣”的侵犯,不断地从发展“第一个”,亦即“唯一的一个”中求精粹,求升华,求超越。他不愿意让浮士德只成为理性的毛坯,他不愿意让浮士德所具有的大智慧只表现为半成品,于是,他竭尽平生之力不断地开掘,不断地改塑。歌德曾说过:“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歌德的成功,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不能不说正是借助了这种平实无华的生活哲学。

《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玉蜀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感悟到许多道理,从而顺利完成了这本名著。这是“专一”的最佳实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报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十分低落,这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想来当不是妄测之词。

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东方式的丰富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这口井,当可凿得更深湛些。

青少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也要专心致志地凿一口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