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32

第32章 学会了解和尽量去满足别人的情感需要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需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能够认识、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人。只有了解别人的心理,了解别人的需求,并尽力去满足对方的某些要求,才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那么,在情感方面,别人一般会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呢?

(1)他人需要尊重。

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一个灵魂中的伟大杠杆。”当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做一切事情;反之,就是不情愿地在做事情。

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日益增强。在心理上,人们已不大愿意被动地接受摆布和指挥;而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得到别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心理需求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尤为突出。只有善于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19 世纪的印度成为英联邦成员之后,有一天,印度各大部落首领前来拜见英国王室。为了缔结友谊,实现英国在印度的顺利统治,英王室决定举行一个盛大的宴请招待会,当时还是王位继承人的温莎公爵奉命主持这次宴会。

席间,宾主双方你来我往,杯光盏影,觥筹交错,气氛热烈。可是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服务员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水,印度人看到精致的器皿中盛满了水,以为这是给客人的茶水,便纷纷端起来一饮而尽。此情此景,令在座陪客的英国贵族们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坐在主陪位置的温莎公爵。

这时,只见温莎公爵不动声色地一边与客人交谈,一边端起他面前的洗手水自然大方地一饮而尽。众贵族绅士们自然不敢怠慢,都若无其事地将自己的洗手水喝完了。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尴尬场面,就这样被温莎公爵巧妙而得体地化解了。

印度部落首领受到了热情款待自然很高兴,宴会取得了成功,温莎公爵也用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令人佩服的情商与智慧为英国赢得了更大的国家利益。

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

(2)他人需要关怀。

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用麻木取代了对他人痛苦与需要的关怀。当他人需要关怀时,我们漠然地走开;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选择了忽视……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人们无暇去顾及其他人的需要,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亲近了。

当你遇到他人的冷遇时,不要总是抱怨别人对你如何冷漠,请在抱怨之前想一想:自己是否已将对他人的善意、关怀表达了出来?人们只要多了这些温馨的互动,就会感到温情的存在!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过着平凡的、不为人注意的生活,没有众星捧月的迎候,没有书刊报纸的功德记录。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否定我们存在的价值,不能否定我们人生的意义。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鼓励,需要我们的呵护,需要我们的关怀。关怀他人,会使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关怀他人是美好心灵的体现,是伟大爱的升华。正如德兰修女所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也许只有我们像德兰修女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时,我们平凡的人生才会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

关怀他人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举动,诚然救他人于危难之间的壮举值得歌颂,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个轻轻的拥抱,一个依靠的肩膀。不要低估了这些微小的动作,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3)他人需要理解。

一位哲人说:“人们寻求他人的理解,就像花儿渴望阳光那样迫切。”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与人交往,理解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希望父母理解我们,而父母又何尝不需要理解?我们常常希望老师理解我们,而老师又何尝不需要理解?我们常常希望同学理解我们,而同学又何尝不需要理解?我们常常希望朋友理解我们,而朋友又何尝不需要理解?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努力去理解别人,并且要向对方传达我们的理解。这是最迅速、简捷的做法:“我知道你的感受!”或者:“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要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并适时告诉对方。

(4)他人需要帮助。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也都有义务帮助别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不是施舍,是使他人快乐自己快乐的事。

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在成名之后,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吴健雄回忆了一桩胡适早就忘记了的往事,意思是在她毫无成就之时,胡适的一次演讲给了她鼓励,使她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得到了人生的真正快乐。胡适在回信中写道:“我一生到处撒花种子,即使绝大多数都撒在石头上了,其中有一粒撒在膏腴的土地里,长出了一个吴健雄,我也可以百分快慰了……”

帮助了别人,能让自己感受到“百分快慰”。帮助了别人,快慰了自己,那么,何乐而不为?

(5)他人需要同情。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同情,是所有人类最渴望的东西。孩子会急着展示伤口给你看,来赢得你的同情。其实成人也一样,总是喜欢谈自己真实而虚构的种种不幸,来争取你的同情。”所以,要化解纠纷,赢得友谊,请记得要同情他人的立场与愿望。

同情心一般是指对别人遇到的麻烦、烦恼、不快及意外给予真诚的关心,而不是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冷漠处之甚至幸灾乐祸。这不仅是指对老、弱、病、残。同情心是一种爱,是一种友谊与理解,是平等的而非居高临下的施予。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因种种原因,需要获取他人的同情,大多是精神、情感上的,因为物质上只是有与无的问题,一般不牵扯同情问题;每个人同样还需要获得尊重与尊严。

(6)他人需要激励。

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太阳之光。没有太阳,花就不能开放。而激励就如太阳一样,能够照亮人的心灵,鼓足人的勇气。

“激励”意味着什么?按辞典上的解释,就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

在一次调查中,要求 70 位心理学家说出主管人员必须懂得的人性中的最关键东西,有 65%的人说“积极性”,就是使人行动起来的那种感受和认识。如果你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就能够提高你的威信,使得别人愿意亲近你,甚至服从你。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调动别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潜能,你必须“给他们的油箱加油”。

那么,青少年该如何会了解别人的情感需要,以维持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加强人际接触。

为了认识、了解他人,首先需要加强人际接触,人们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主要是通过接触产生的。如果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或者沉默寡言、离群独居,就得不到别人的了解,也不可能了解他人。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别人,就要勇于并善于和别人交往,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激起他人的情感火花,从而沟通彼此的心灵,加深彼此的了解。

(2)不要对人抱有成见。

虽然一个人的职业、家庭、经历可以作为认识、了解别人的参考,但决不可作为判断人的依据。而且,一个人的过去和将来也可能完全两样。因此,了解人,就要重实感、看变化,也就是说,要消除成见,尤其对于“第一印象”,不要过分相信,而应冷静分析,继续观察。

(3)消除情绪因素。

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给外物。比如,高兴时山水为之欢笑,悲哀时云月亦觉凄惨。同样道理,心情舒畅时,觉得别人的言行举止亲切可爱;心情烦闷时,感到别人的谈吐动作厌恶可憎。因此,需要注意消除情绪因素的影响,防止把自己的情感色彩涂绘到认识对象上去,以自己的情感去歪曲别人的情感。

(4)留意观察。

在与他人的接触、交往过程中,要做有心人,平时留意观察所要了解的对象的言行变化。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不仅要看他如何对待自己,还要看他如何对待别人。然后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去伪存真,把握现象的本质,这样就能更好地认识、了解他人。当然,这一切都得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做一个冷眼监视者,以免引起别人的误解或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