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三十岁要懂的心理学诡计
4815100000092

第92章 1慧眼识破“处理商品”,不入商家便宜“陷阱”

第十三章花钱,千万别成为商家眼中的“大头”

——二三十岁要懂得消费中的心理诡计

1慧眼识破“处理商品”,不入商家便宜“陷阱”

一到换季或过年、过节,很多商场、超市、沿街店家就会打出各种旗号来招揽顾客,“打折”、“赠品”、“特价处理”各种宣传标语和叫卖层出不穷。很多顾客在这种气氛和诱惑下对这些商品趋之若鹜,不由自主地榨干自己的腰包也要疯狂抢购。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大堆东西回家后才发现,有一大半是自己并不喜欢的,还有一些是自己根本用不着的,剩下真正用得着的却是一些质次价高、有各种问题的。

本来以为是“掉馅饼”的事情,却不留神掉进了别人挖的“陷阱”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钱一分货,不要相信哪个老板愿意自己掏腰包或做赔本买卖。

相反,他们正是利用了消费者愿意买便宜货的心理,来诱使消费者一步步走进商家摆的“迷魂阵”中。不信,请看下面这些迷阵后的陷阱:

1.特价处理的商品大部分都是特价处理的次品

2006年年底,广州各大商场洋溢着浓厚的新年气息,到处都是“新年感恩回报,岁末狂甩减价”、“亏血大甩本”的旗号。黄女士周末逛街在一家皮鞋专卖店门前看到这样的牌子后,不禁走了进去,很快以298元的价格抢购了一双断码的真皮短靴。可是当天回家后仔细检查发现,皮靴的两侧色质明显不同,鞋内侧还有轻微的破损。于是,次日上午,她找到商家,要求退货。但是得到的答复是:“降价的‘处理品’不退不换。”黄女士没有提防商家悄悄在发票上盖上了“处理品”字样的方章。

20处理商品是诱饵,用“没货”、自我批评、导购充当“自己人”,让你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超出预算的大消费

据报道,某女士在一手机专卖场的宣传海报上,看中一款特价名牌手机,早就想换新手机的她,本打算问下这款手机的功能,若差不多就买下来。哪知到柜台购买时,导购员却真诚地劝她:“这款特价机功能单一,不实用,因为卖得不好,所以才打特价,我给你推荐一款性价比更高的吧!”导购员的“自我批评”一下子拉近了与该女士心理距离。顾客面对真诚的人总是很容易产生信赖感的,所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该女士最终比原来预算多花了500多元,买了售货员推荐的另一款手机。可回家后她回过味儿来,自己平时只接打电话,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功能,干吗要舍弃便宜的名牌手机,买部功能不实用的杂牌机呢?

3.处理商品很多是过期或快过期的商品

很多媒体就报道,一些负责任的商家,常常将那些快变质或已经变质的商品,利用捆绑促销的形式推销给顾客。例如,月底特价酸奶,一般把5盒或10盒捆绑起来,价格算起来每盒比单买要便宜40%。但是如果你不留意日期的话很可能要自咽苦水,这批酸奶距离最后保质期很可能只剩下四五天了。

很多人算不清一笔账,花钱花得值不值,不是看购买的“量”,而该看所购物的“质”。我们现在已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们注重的是生活的品质。市场上诱惑太多,有时我们的欲望肆无忌惮。当然,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我们不是去压制他,而应该擦亮自己的双眸,看清楚周围,识破那些奸计,不让自己上当受骗,不让自己陷入别人设下的“圈套”中。

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便宜货没好货”,或许它不是真理,也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但是它绝对是亘古不变的古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