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启迪成功的哲理
48149400000025

第25章 口齿伶俐(3)

小孩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步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做内应才紧闭城门,他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同心坚守的话,大王能在多长时间内人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体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了谁还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越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

当时的项羽本来就和大司马曹无伤约定好了半月回去,现在已过了几天,如果后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小孩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银子送给小孩。

这样,外黄城百万人的性命由一个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辞而获得了重生。人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人情人理的分析,从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的道理。

从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有许多人都是凭借他们卓越的口才,缜密的思维,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一个被人们铭记于心的成大事者。

机敏才能对症下药

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讲话不能只顾自己,而应善于抓住对方语言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靠机智取胜,才能事半功倍。

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讲话不能只顾自己,而应善于抓住对方语言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靠机智取胜,才能事半功倍。

“对症下药”,就是在游说之前,要对游说对象做客观了解,把握对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然后针对不同对手,采用不同的游说对策。倘若不了解对手就仓促上阵,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有祈求之心,却是事与愿违。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时的孟子,在游说齐宣王时,就成功地运用了此法。

闻名遐迩的齐宣王在战国时尤好大喜功,爱讲排场。他不但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欣赏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热闹场面。于是这支乐队里就混进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还一直混到齐宣王驾崩之后,才被齐湣王爱听独奏的新招吓得逃之夭夭。

据《孟子》记载,齐宣王还好狩猎,为了寻欢作乐,曾在临淄城郊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蓄养糜鹿等珍禽异兽以供他狩猎之用。这么大的猎场,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可算是破格的了。可是,齐宣王还嫌其小,又恨齐国老百姓反对他建猎场的抱怨之声。于是他问孟子道:

“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70里之阔,有这事吗?”

孟子一到齐国,就知道宣王建猎场的事,而且了解到齐宣王滥杀进场百姓的残酷行为。当宣王询问他关于文王的猎场时,他立即答道:“听说有的。”

齐王一听,果有此事,便进一步问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

“老百姓还认为它太小哩!”

齐宣王一听,马上说:“可是我的猎场才40里,老百姓却嫌它太大,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一见齐宣王满腹牢骚的样子,便乘机进言道:

“文王的猎场虽有70里,但他多放养幼小的动物,而且与民同游同猎,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我来到齐国,一进国门先要问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内。又听说你建有40里的猎场,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所以虽说只有40里,却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认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吗?”

宣王听完这些话低头想了好一会,认为果真如此。从那以后,他不再觉得猎场小了,也不禁止百姓入场捕猎了。

孟子此次游说齐宣王为什么能成功?应该说与他善于运用因势利导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孟子来齐国的目的,就是让宣王废旧制,开放猎场与民同乐。但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形下才能实现游说的目的呢?恰好,齐宣王主动征询他关于文王建猎场的事。于是,他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秉性,还根据齐宣王经常以周文王的故事为引证的心理,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回答70里的猎场属实,而且“民犹以为小也”。

这样做,一来顺着宣王的性子,展开问题的讨论,二来也能逐步顺着话题引出齐宣王抱怨本国老百姓嫌40里猎场规模太大的不满情绪。两个截然相反的猎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此时的齐宣王是想知道下面的答案。可以说这时孟子第一步游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他有条不紊地展开说辞:你不是喜欢效仿古代圣王之事吗?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里猎场是与民同乐的,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齐宣王呢。猎场虽只40里,然而有“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犹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吗?齐宣王终于明白了猎场面积不在大小而在于其是为己还是为民的道理,最终,接受了孟子的劝说。

某公司老板陈先生眼下资金周转不灵,如不及早筹措到位,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意和声誉。他本想向银行贷一笔款,但是,银行却不愿意再多借给他一分钱。

就在这个时候,陈老板忽然想到找朱先生帮忙。此人身为一个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却是一个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如果照常理推断,钱是绝对借不到的,不过陈老板还是想试试看。

陈老板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来和他借钱,绝无成功的可能。他经过片刻思考后,就下定了决心,打电话给朱先生,约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陈老板很早就搭车前往,然而在离朱先生家还有150米时,他就下车开始全速跑向朱先生家。

那个时候正好是夏天,陈老板当然是满身大汗。朱先生见了他非常诧异地问:“咦!你怎么搞的?”

“我怕赶不上约定的时间,只好跑步赶路!”

“那你怎么不坐计程车呢?”

“我很早就出门了,坐公共汽车来的,不过因为路上发生了车祸,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又怕时间来不及,只好下车跑来了,所以才会满身大汗呀!”

“像你这种人也会坐公共汽车吗?”

“怎么?您不知道我是个吝啬之人吗?我怎么会坐计程车呢?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而且自己没有私车的话,也可以省了请司机的开销。”

“父母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钱,又可强身,多好呀!我这种吝啬的人哪会像你们大老板一样坐计程车呢?”

陈老板已经事先调查过朱先生并没有私家轿车。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也没有自家的车子。”朱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所以才有‘小气鬼’的绰号。”

“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

“朱先生,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都是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创业的,当然是应该节俭,千万不能随便地浪费钱啊!”

“我们要尽量地赚钱,好报答投资的人。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节俭它的人身上……我经常对属下这么说。”

陈老板的这些话使朱老板产生了共鸣,于是很反常地借钱给这个相见恨晚的陈老板。

面对一个吝啬的人,就必须说明吝啬的好处,以引起对方的同感,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陈老板游说的成功,正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对症下药的方法,正是这种对症下药的说服力,成了挽救他事业的最大力量。

当你看到别人寥寥几句话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如同你在酝酿成功事业的醇香美酒一样,累积了斑斑岁月,才能使他人醉倒。

开口就要吸引人

万事开头难。说第一句话难,学会“说好第一句话”在一开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断地努力,因为,这很重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你推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时候,能不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对方,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对方,对你“说”的成败具有直接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在时间的安排上虽然不能说是争分夺秒,但也是十分紧凑的:如果你总是慢慢悠悠或者说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咸不淡,你肯定抓不住别人的注意力,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有可能让别人感到反感,到那个时候,你的说话被打断是幸运的,弄不好还会被粗暴地赶出人家的领地。做到从一开始就能抓人,就要在说好第一句话上下工夫,要从赋予第一句话以足够的新意做起。

有一个人发表演说,目的是说服人们同意投资兴建水电站,开发一处大瀑布的水电资源。

照一般的做法,这样的演讲需要罗列出一长串的数字,以有力说明可能开发出的电能有多少,可是谁又能记住这些枯燥的数据呢?恐怕连听都让人乏味。

这个人采取了一个新办法,在演讲中这样来说明那些数字:“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知道吗,这里蕴藏着多么大的电力资源,如果我们不去开发,那就等于每天从这处瀑布上白白倾倒×××吨牛奶、×x×桶石油,或者是×××箱鸡蛋和×××辆汽车……”

这样的介绍,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人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牛奶、石油、鸡蛋、汽车等从瀑布上轰隆隆倒下来的景象。

这个人的老师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大师,戴尔·卡耐基。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每天进行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社会的规范又使得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千篇一律,不得不墨守成规:在人人相似的环境中呆久了,也就习惯了正常,漠然于惯例了。如果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勾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下面的话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美国新闻界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既然人们都习惯了“狗咬人”,那我们为什么不从“人咬狗”开始呢?比如,有一位记者报道新闻时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个人因为创造出了什么都没有的东西而获得了50万美元的奖金。”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是“人咬狗”,有些离奇,有些荒诞,也足以让人感到新奇。接着,他又在下面的报道中圆满地解释了这个“悬念”:“这是位科学家,他因为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也许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真空,从而获得了这项奖励。”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大众喜欢,老板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1946年春天,在日本东京,由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准备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庭长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担任,庭长左右手的第二把、第三把交椅成了各国法官争夺的重点。因为这代表了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国力不强,庭长在座位安排上把中国排在了美国和英国的后面。

中国法官梅汝敖心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一定要争到位处前面的交椅。于是在众法官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他来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如果说我个人的座位问题,我并不在乎。但既然代表国家,我想必须请示本国政府。”大家惊讶地看着他,这位素以冷静理智著称的中国法官怎么头脑发昏了?如果大家全要请示本国政府,到猴年马月才能有个定论啊。梅汝敖看看有了效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理由:“如果各位不同意我请示本国政府的意见,那么我想,既然这个法庭是用来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的座次应当按照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进行排列最为合理。中国受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理应排在第二。何况,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哪有今天的审判?该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安排座次,才算顺理成章。”此时,看到法官席上开始骚动,梅汝敖微微一笑,又继续说道:“如果大家不赞成,不妨另外用个更有趣的办法:弄个体重测量器,以体重的大小来排座次。”他的话还没说完,众法官已经笑作一团。

庭长无可奈何:“各位法官先生,我们应该尊重梅博士的意见,我建议,重新回议事大厅,进行表决。”

半个小时后,座次顺序重新排定为:美、中、英、苏、加……

梅汝敖博士成功了。

应该说,梅博士能够取得成功,第一句话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了那石破天惊的第一句,下面的过程就不会顺理成章。

万事开头难。说第一句话难,学会“说好第一句话”在一开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断地努力,因为,这很重要。

话要说得恰到好处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因此,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下面的故事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大夫弦章一走进王宫,就被浓烈的酒气呛得透不过气来。他稳了稳神,才看见齐景公正在一边喝酒,一边观看宫女们跳舞,于是他大踏步地向景公走去。

“弦章来得正是时候,寡人喝得高兴,你陪我痛饮三杯!”景公喷着酒气,一把拉住弦章,命一位宫女给他满满地倒了一杯酒。

弦章哪里是来喝酒的?他听说景公沉迷酒色,在宫中一连喝了七天七夜,把厨师、宫女们都累得东倒西歪了,这样下去齐国不是要毁于景公之手了吗?他既不去接酒杯,也不答谢,却直愣愣地站在景公面前,心情沉重地说:“国君,酒能伤人,也会废政,为了齐国大业,国君应该停止宴舞,从此把酒戒掉吧!”

景公碰了个软钉子,很不高兴,冷冷地说:“眼下国泰民安,喝几杯酒又会怎么样呢?”

弦章是个直性子人,听了景公的话忍不住怒火冲天,大叫大嚷起来:“国君如果不听劝告继续沉溺于酒杯,那么,你就下道命令杀死我吧!”

景公正要斥责弦章放肆,晏子走进宫来。景公要他出出主意如何惩治这个敢于当面顶撞国君的人。

“恭喜恭喜,”晏子笑容满面地对弦章说道,把景公和弦章两人都弄糊涂了,“你遇上国君这样贤明的人,能够倾听臣子的意见。如果遇上了夏桀和殷纣那样的昏君,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所以今天我要恭贺你呀!”

这一席话,表面上是说给弦章听的,可是景公听了却坐不住了,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哈哈大笑起来:“晏相国说得对!我应该听取你和弦章大夫的劝告,下决心戒酒。”

晏子感到现在是到了直截了当说话的时候了,于是诚恳地说道:“国君这样做正符合我的心意。古人说过,饮酒只是为了沟通感情,贪杯就要误事。因此,不论男女,饮酒不能超过五巡,否则就要受惩罚。那时实行这样的礼法,在外就没有聚众闹事的,在内就没有胡作非为的,国家就太平了。如今国君喝酒没有节制,竟然一口气喝了七天七夜,这样,在你身边的大臣跟着你狂欢滥饮,在外面的大臣心灰意懒不问国家大事,如此下去,我们齐国怎么会强大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