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物华风清
48148200000020

第20章 梅曾亮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荫,字伯言,又字葛君,江苏上元(今南京)人,祖籍安徽宣城,曾祖时移籍江苏。他生长于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诗书家庭,其祖辈为著名数学家梅文鼎,其父梅冲,饱学诗书,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母亲侯芝亲自改订过弹词《再生缘》。因此他从幼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少时工骈文”,年轻时以诗文见长,所交管同、方东树、姚椿、毛岳生等,皆文学之士。18岁时拜姚鼐为师。“姚鼐主讲钟山书院,曾亮与邑人管同俱出其门,两人交最笃,同肆为古文,鼐称之不容口,名大起”。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举,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以知县衔分派贵州,因父母年老,未去赴任,于次年告病缴照。此后数年,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与江苏巡抚陶澍之幕,然都历时不久。道光十二年,他再次人京,十四年授户部郎中官,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去官回乡,在京师度过了近二十年的官宦生涯。他自称:“曾亮居京师二十年,静观人事,于消息之理,稍有所悟,久无复进取之志,虽强名官,直一逆旅客耳。”以至他发出“我寄闲官十九年”,“故人怜我久京华,宦味谁知薄似纱”的感叹。终于在道光二十九年,告别京城朋友,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原文

游小盘谷记①

江宁府城②,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岐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④,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⑤。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⑥。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⑦,若井灶龈腭之状⑧。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⑨,皆当其地。”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⑩,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

①这是一篇寻幽览胜的游记文。小盘谷山,当在南京卢龙山附近。文章通过寻找小盘谷山,描绘出卢龙山一带清幽秀美的景色。文笔清丽,意象鲜明。

②江宁府:属江苏省,治所在江宁(今南京市)。

③卢龙山:一名狮子山,在今南京市西北二十里。

④熟五斗米顷:大约可煮熟五斗米的时间。

⑤陂陀(pōtuó坡驼):倾斜不平貌。

⑥謦(qǐnɡ请)咳:咳嗽声。

⑦阬(ɡánɡ冈):大土山,此处指高坡。

⑧龈腭:龈,牙龈;腭,上腭。井、灶、龈、腭,喻事物的高低不平。

⑨团瓢:圆形草屋。

⑩摩荡:动荡摇晃。

管异之:管同。亦为姚门弟子。

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绝妙佳句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