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以诗自娱。48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原文
宿建德江①
移舟泊②烟渚③,日暮客愁新④。
野旷天低树,江清⑤月⑥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②泊:停船靠岸。
③烟渚:暮色迷茫中的小洲。
④客愁新:旅途中新添的愁思。
⑤江清:指平静的江面。
⑥月:指江中的月影。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写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哀愁。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绝妙佳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文
岁暮归南山
北阙①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②。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③。
注释
①北阙:指帝宫。《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
②“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③虚:空寂。
赏析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40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结果事与愿违。应进士举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这首诗主要抒发诗人仕途失意的幽思。
开头两句写作者停止追求仕途,欲归隐南山。“休上书”是说不要向皇帝上书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作者一腔幽愤由此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志向远大,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怀才不遇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交融,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绝妙佳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原文
夜归鹿门①山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②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③,忽到庞公④栖隐处。
岩扉松径⑤长寂寥,惟有幽人⑥夜来去。
注释
①鹿门:山名,在今湖北襄阳东南三十里。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②渔梁:沙洲名,在鹿门山的沔水中。
③开烟树: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④庞公:即庞德公,汉末隐士。
⑤岩扉松径: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⑥幽人:隐者,此是诗人自己。
赏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开头两句写夜归路上的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诗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来到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最后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绝妙佳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原文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②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释
①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
②维扬:即扬州。
③海西头: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着三、四句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唯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心里涌起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全诗写景如画,抒情婉至,结构严整,语言精切。
绝妙佳句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