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唐代著名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影响深远。其诗被尊为“诗史”。今余诗1400余首。
原文
南征①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②。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③。
百年歌自苦④,未见有知音。
注释
①南征:诗人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反映了诗人死前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②“春岸”二句: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③“老病”二句:年老多病之身,理应北归长安,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阳;即使是这样,仍然一片忠心,不忘报效朝廷的恩惠。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④“百年”句:一生赋诗千百首,都是自吟自苦。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不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不沾襟呢?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阳。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向往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10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6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绝妙佳句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原文
春望①
国破②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
烽火连三月④,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⑤。
注释
①春望:春天来了,诗人登高远望。
②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安史叛军占领。
③“感时”二句:因感叹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④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此处指战争。三月:言时间很长,非确数。
⑤浑:简直。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赏析
此为诗人被安史乱军拘系于长安时所作。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国家残破,亲人离散,眼前春景徒使人百感交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全通过“感时”“恨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此为杜诗中忧国思亲的名篇之一。
绝妙佳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原文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①,把剑觅徐君②。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①谢傅:晋代名将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从容对敌,乘空与人对棋,终获全胜。用以比房太尉。
②把剑觅徐君:《说苑》载,吴季札路过徐国,知徐君爱其宝剑;返回时,徐君已死,便把剑系于徐君墓树而去。用以喻知遇之恩,生死如一。
赏析
房太尉即房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拜相,肃宗时因指挥陈陶斜之役失败被贬,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死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僧舍,赠太尉。此为房琯死后第二年,杜甫在阆州城外凭吊房琯墓所作。诗人与房琯是布衣交,政治上志同道合。杜甫之由左拾遗移官华州掾,就因为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而今房琯死于阆州,诗人也漂泊来到阆州,见到身后寂寞的太尉墓,自是悲从中来,不能自已。诗的前四句写坟前的哀悼,羁旅行役之人来祭悼客死者的孤坟,生者死者的无限凄凉已不言自明。后四句写临别时的留恋,虽有感房琯知遇之恩之意,但重点是突现墓地的孤寂,祭奠无人。结尾两句寓情于景,既寄托了对房琯的无限哀思,也反映了乱离时期人生的凄凉与不幸。
绝妙佳句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