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任鄠县(今陕西户县)、上元县(今江苏江宁)主簿、晋城(今属山西)令。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不满新法,改外任,任签书镇宁军判官、扶沟县(今属河南)令。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
他是著名的理学家,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二人学说,世称“洛学”。他为人比较通达,不似弟弟程颐那么过于方巾气,也不似程颐那么反对作诗。据说他不除窗前草,说是留着观察自然生机,又用小盆养鱼数尾,说是观万物自得之意。他的诗常写这种观物之乐,还常写游山玩水,表现天地万物融和骀荡的感觉。不事雕琢,语言自然。
原文
郊行①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②时,春入遥山③碧四围。
兴④逐乱红⑤穿柳巷,困⑥临⑦流水坐苔矶⑧。
莫辞盏⑨酒十分劝⑩,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译
①郊行:交游。即事:对当前的事物有感于事的诗,多用即事标题,故又称即事诗。
②恣行:尽情游赏。
③遥山:远山,这句是说春色进入了遥远的山峦,山的四周一片碧绿。
④兴:乘兴,随兴。
⑤乱红:指落花。
⑥困:困倦。
⑦临:面临。
⑧苔矶:长满青苔的水中石滩。
⑨盏:小杯。
⑩十分劝:这里指深饮。诗人一小杯一小杯地自斟自饮,尽醉方休,却说是酒杯在殷勤相劝,自己不要推辞。
只恐句:暮春繁花将尽,所以诗人对残存的花朵非常爱惜,只怕风吹掉了一片花瓣。
游衍:游玩流连。
莫:同“暮”。
赏析
“郊行”即在郊外游览。这首春游记事,诗描绘了碧树满目,花瓣飘飞的春景,抒写了清明时节随意漫游,尽情观赏的快乐。首联写郊外春色正浓,浓到极处,春即将暮,与后面乱红落花的暮春景色前后呼应。但作者并没有伤春之感,而是对眼前的春光倍加爱惜,恣意游赏。二、三两联细致刻画了一个年事已高,犹有童心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他随顺性情,陶冶春光的情趣,以及他对自然纯真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该诗反映了作者即物穷理,自强不息的精神。
绝妙佳句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