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酒
48147400000023

第23章 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二岁亡父,其母改嫁山东朱氏,他也从其姓,名朱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始复姓范,改名仲淹。天圣六年(1028年)因晏殊推荐,任秘阁校理。历任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右司谏、睦州(今浙江建德)、苏州(今属江苏)、开封府、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邓州(今属河南)等州知州,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曾在西北守边,抵抗西夏入侵,功绩突出。卒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为人以风节自励,敢于批评时弊,议论天下大事,常奋不顾身。因而多次触犯权贵,屡遭攻击排挤。庆历三年(1043年),应宋仁宗要求,与富弼、韩琦等人策划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能实施。作为政治家,他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道义,尚名节,厉廉耻,身体力行,激励士风。不仅为“当时诸公间第一品人”(黄庭坚《跋范文正诗》),其促进宋代新士风之建立,更是影响深远。

范仲淹不以文学为专门,但也不谓无心。他也颇有些文才兴致,因此诗、词、文都有名篇传世。他倡导文风改革,但观点不像道学家那样迂腐偏激。主张诗要有谏政规俗的功用,但他自己的作品却多“览物之情”。他的诗古、近体兼有,与同时“西昆体”诗人不同。诗歌语言清雅质朴,多有议论和寄托,但不枯燥,也不古板,颇能表现其胸襟怀抱。有《范文正公诗余》一卷,收《彊村丛书》中。其边塞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人道开北宋豪放词先声。其散文《岳阳楼记》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之圭臬。

原文

渔家傲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②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

千嶂④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⑤未勒归无计。

羌管⑥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译

①塞下:这里指两北边疆。

②衡阳雁:湖南衡阳市内有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遇春则北泛。

③边声:边塞的鸟鸣笳鼓声。

④千嶂:无数陡峭并裂的山峰。

⑤燕然:山名。

⑥羌管:西北边疆民族的一种笛子。

赏析

本篇写作者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下片抒发兵将共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绝妙佳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原文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①乡魂,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译

①黯:因伤感而失色。

②旅思:漂泊者的关乡之思。

赏析

这首词别本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叶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酒化为泪,消愁之物反酿成悲戚之情,最为警策。前人颇诧异镇边帅臣“亦作此消魂语”。《左庵词话》解释说:“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说可谓得之。

绝妙佳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