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公元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敛无度,变本加厉。《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
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论》、《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等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疾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大唐中兴颂》文体上采用三句一韵的手法,类似秦石刻的体制,风格雄伟刚峻。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结受道家影响,作品杂有消极退守的成分。
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元结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原文
石鱼湖①上醉歌并序
漫叟②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③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④向鱼⑤取酒,使舫⑥载⑦之⑧,遍饮坐者⑨。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⑩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注释
①石湖鱼:在今湖南省道县东。
②漫叟:元结的的别号。
③休暇:休息。
④引臂:伸臂。
⑤鱼:指石鱼。
⑥舫:船。
⑦载:运载。
⑧之:指洒。
⑨遍饮坐者:请所有在座的人喝酒。
⑩诸子:指同游的人。
泛泛:在水上浮动的样子。
欲:将要。
樽:酒杯。沼:池,这里作酒池。
酒徒:和作者同游并一块喝酒的人。
历历:一个个意思。
洲岛:指石鱼湖中的小山。
长风:大风。
作:发生,这里是掀起的意思。
废:停止。
持:全着。
赏析
本诗通过描写石鱼湖的游宴之乐,抒发作者狂放不羁的豪放情怀。作者以山为杯,以水为酒,不畏狂风大浪,与友人饮酒于湖上。想象惊人,富有奇趣。这种寄情山水的诗,常常和作者的政治失意、心情苦闷有关。当时作者在道州,天下扰攘不安,令人忧虑,因而借酒消愁。本诗学习民歌的形式,句式自由,平易朴实,清新自然,是元结诗中形象较为丰满的篇章。
绝妙佳句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