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48143900000057

第57章 开路先锋及行家里手(7)

此领域在另一方面的成熟是“一致性矛盾”的解决:尽管人们都有可测量的特质和可辨认的性格,但任何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行为却丝毫不能指示他或她在其他情形中的行为方式。面对炮火不动声色的人可能会在与妻子的冲突中胆小如鼠;十分能干的某位妇女,如果是一位公司财务,却可能为情人而滥用公司资金;模范丈夫和好爸爸可能在其他地方另养情人,或是隐蔽的公共卫生间里的同性恋者。

由于这样一些跨情形的不一致特性,一些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攻击特质理论为无效劳动。然而,更为准确的最新研究数据使人们得以更谨慎地解决这个问题:情形越相似,人的行为就越一致;情形越不同,人的行为差异就越大。著名心理学研究者和特质理论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的沃尔特·米斯切尔(walter Mischel)最近说道:

这些数据……并不暗示无法做出有用的预测,也并不暗示,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的人不会以一致的方式行事……特定的条件或类似的单元得以更加小心昀方式加以注意,似乎它们比传统的特质理论所假想的更狭窄,或更具区域性。

此领域的另一项最新发展是情境论和性情论之间长期争斗的熄灭。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已倾向于两者相互影响的观点,即,任何既定行为都是某个情境与个人的性格相互影响造成的。同样,性格先天论或后天学习论这一古老的争执也逐渐让位于相互影响说。一些心理学家仍在大谈特谈环境影响论,似乎父母、同事、社会等级和其他环境因素是生成人类性格的惟一影响力;另一些人似乎认为,我们的行为就像大多数动物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在任何一个生命点的性格或行为,都取决于他或她的先天气质与后天经验的相互影响。

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遗传和环境并不是在性格之中简单地叠加,而是跟化学品生成化合物一样,重新生成一种不同于任何物品的东西,然后它再与随之而来的经验产生反应。这就是发展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即我们接下去就要谈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第十二章发展心理学家

§§§第一节“橡树再大,也得从橡子长出”

——英语谚语

许多人在提到科学家时,眼前大多浮现出这么一幅幅画面:身着工作服的化学家正把沸腾的液体倒入试瓶里;细胞生物学家透过显微镜窥视生命;裹着一身咔叽呢的古生物学家用刷子刷着泥土,最后露出一块朽骨。但对于工作中的心理学家来说,没有人能想像出他的形象。心理学是各门科学的综合,每一科都有每一科的场面。即使在心理学内部的具体领域,情形也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然而,在心理学的所有领域之中,形象最复杂的莫过于发展心理学。比如:

——身着白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紧握着一只闷闷不乐的实验老鼠的头。一位助手灵巧地翻开老鼠的左眼皮,在里面放上一块不透明的镜片。

——8个月大的男婴坐在微型舞台前,一个研究人员躲在舞台后,把一只玩具狗放在男婴看得晃的地方;正当婴儿准备用手抓它时,研究人员却拉上惟幕,将狗遮盖起来。

——一位男士蹲在一个玩弹球的5岁男孩面前,对他说:“以前我经常玩这些东西,可现在忘了,如何玩。我想再玩一回,你教我规则,我就跟你一起玩。”

——一位年轻的母亲跟只有一岁大的女儿在地上玩耍。她突然假装受伤。“哎呀,哎哟!好痛啊!”她大叫起来,紧抱住自己的膝盖。小女儿伸出手来,好像要拍她的肩,突然却大哭起来,把自己的脸埋在枕头里。

——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位心理学家手上拿着一张绿色的扑克牌,对坐在桌子对面的10岁女孩说:“我手上这张牌要么是红色的,要么不是黄色的,这个说法对吗?”她立即回答说:“不对。”后来,他又让一位14岁的女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她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对。”

——一位女研究员给一位学牙科的学生放一段录像。录像中,刚来到这座城市的哈林顿夫人第一获去看一位牙医。这位牙医说,她昂贵的假牙中有一些全坏了,根本没法维修;而且,她患有牙周炎,而以前的牙医对其根本没有注意。哈林顿夫人心烦起来,开始怀疑这位牙医的话。研究员停下录像,问学生说,假设他是这位牙医,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活动中,所有的研究人员拥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发现心理橡子究竟是如何长成心理橡树的。具体来说:

——把不透明的镜片安进老鼠眼睛以后,实验人员培训老鼠走迷宫,然后将其弄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大脑,旨在通过比较其左右视觉皮层,观察神经元上的树突数目因经验增多而增多的程度。(由于左眼被蒙,右脑的视皮层在迷宫培训中就接受不到信息。)

——把帷幕拉上藏起玩具狗的研究人员,是要察看婴儿记忆力的发育情况——在本例中,他要测试的是婴儿是否能意识到被藏起来的东西仍然存在。

——那位请求重新学习玩弹球的男士是皮亚杰,时间在20年代。他想研究小孩子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情况。

——那位假装受伤的母亲正在与研究工作者们合作,以确定儿童移情出现的准确时间。

——那位就绿色的扑克牌提出奇怪问题的研究工作者是在研究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成长过程。

——那位请牙科学生回答如何处理上述情况的女研究工作者,正在调查成人的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些只是几个例子,旨在说明现代发展心理学家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兴趣所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科学中最广泛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最典型的:所处理的问题涉及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一切,也涉及我们对所有过程施加影响的方式。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个课题并没有兴趣。那时,按照史学家菲律普·阿里艾斯(Philippe Aries)的说法,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孩子是成人的缩影,其特征、德行及恶行就是微型化的成人。在6岁之前他们应该得到关照,此后他们就要自我照料,衣着打扮跟成人一样,并跟成人一道工作。要因错误言行或冒犯权威而受惩罚,甚至可能因偷窃而被处以绞刑。

对孩子的态度的转变起因于洛克。洛克认为,婴儿的思维就像一张白板。但对这张白板如何变成成人思维,他的推断却显得极其幼稚:简单来说,是因为经验和联想的积累。

两个世纪以后,达尔文理论使几位心理学家受到启迪,从而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化过程是从最简单的同质生命形式向复杂和高级的区分形式发展;同理,心理发展不可避免地是在从婴儿期走向成熟期的上进过程中,从同质和简单的心理功能形式朝着复杂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今天,这种理论听起来有些幼稚;现代心理学家看问题的角度更加现实,他们认为,发展会朝各种各样的方向而进行,甚至是极不好的方向。种族主义者、满口脏话的妓女、变态杀手、职业虐待狂、虐待儿童者、集团屠杀的宗教狂等,都是发展导致的最终结果。此外,发展心理学家还认为,他们的课题还延伸至生命的后几十年,此时,心理功能已经衰退,老年病等也越来越严重。在处理一个范围如此广泛的领域时,他们可应用到几乎所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可想而知,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才是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最地道的途径。一切如发展心理学家洛克尔·格尔曼(Rochel Gelman)所言:“如果不观察其进化,我们就无法了解终端产品。”这话说得非常坦白,下面我们来看点实际证据。

§§§第二节宏论与眼高手低

“目标宏大,可处理细节时又鼠目寸光,”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说,“这是一门科学在发展的早期所共有的毛病。”

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在19世纪晚叶和20世纪早期,该领域最显著的理论全都缺少具体的内容和坚挺的数据,因而无法支持其武断和不切实际的概念。英国人乔治·罗曼斯、俄国人伊凡·谢采诺夫、美国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和吉·斯坦利·霍尔全都一个样,全都以不同方式将儿童期的发展变化比喻为从低等动物向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但这种看上去非常聪明的比喻却只是某种形式的智力欺骗,绝不是实验结果。因此,它们很快就被蓬勃兴起的数据大潮冲刷而去,因为在这种理论之内,人们根本无法找到任何研究数据。(只有心理分析理论躲过了实验数据大潮的冲洗,因为它跟进化论完全不同的是,它不想包罗万象,只想就性格结构和人格分析做一点踏踏实实的工作,之于智力和社会技能的成长过程,它要么点到为止,要么只字不提。)

然而,对发展心理学做出具有播种意义贡献的是霍尔(Hall),因为他将当时的“儿童研究运动”导向实验科学和数据收集的范畴。他本人也是一位勤奋的研究者,花费多年时间专门进行儿童思维的问卷与研究,并发表了其成果。他所做的所有工作,而不是他的鸿篇大论,为儿童心理学这一初生的领域奠定了发展方向。

到20年代,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一词30年后才开始流行——当时完全处于研究阶段,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念性的。这也符合当时流行的全国心理测验狂潮。比奈和特曼只是一味测量儿童的智力成就,而对思维何以变化又如何变化视而不见。跟他们一样,20年代至5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家大都将精力集中于对常模的确定,即婴儿行为及能力每周“应”如何表现,每月又应如何表现。在耶鲁大学,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编辑出许多详细的文字以描述儿童生命周期中每一个转折点的正常行为。在伯克莱、哈佛等大学里,研究工作者发起了较大规模的纵向研究,从婴儿期直至成人阶段,对人们进行反复测试,以确定哪些因素对婴儿的日后发展能够起到预测作用。

人们对发展理论缺乏兴趣的部分原因应归于行为主义者的一统天下。他们对后天学习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主要限于确定刺激和奖励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可以成立的话,我们可用斯金纳的话进行表达:

行为的结果可“反馈”进有机体里。这么做时,它们可改变一种可能性,即引发奖励的行为也许将再次发生……当行为的变化时间足够长时,我们就认定自变量是有机体的年龄。作为年龄的函数的可能性的增加通常被认定是成熟。

值得欣慰的是,通往更为复杂的发展研究领域的大门已经洞开,一个与之相关的更为深邃的理论体系行将席卷整个领域。所有这些都来源于那个向五岁男孩讨教如何耍弹球游戏的巨人。

§§§第三节巨人与宏论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英国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彼德·布莱思认为,如果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只能是17了无生气的学问”。

在20年代,当皮亚杰还是年轻人时,他的早期贡献就已给法国和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30年以后,他的成熟思想更给美国带来同样巨大的影响。他的研究何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部分是因为他的优美文笔和清晰思路,部分是因为他的杰出发现。当然,这些科学发现是来之不易的,他的理论就建构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之上。

称其“来之不易”,可谓是毫不夸张。在青年时代,他个子清瘦、前额上留着刘海儿,到80岁时,他已一头白发,弯腰驼背,胖得着实可以。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他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以观察儿童玩耍,并亲自参与游戏。他给孩子们讲故事,也听孩子们讲自己的故事。他向孩子们提出很多问题,诸如事物为什么以其自身的方式发展、变化(“走路时,为什么太阳会跟着你走?”“做梦时,梦在哪里,你怎样看见梦的?”)。他还发明许多谜语和难题让他们解决。通过这些活动,皮亚杰得出了大量发现,哈佛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mme Kagan)认为它们是“令人惊讶的发现……大量有趣的、伸手可及的现象,我们已司空见惯,因为它们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眼皮底下,但并非每一个人是发现它们的天才”。

比如:皮亚杰常让婴儿看一件玩具,然后用自己的贝雷帽盖住玩具。9个月以前的婴儿在看不见玩具时常忘掉它,但在婴儿约9个月大时,他会意识到玩具仍在老地方,仍在贝雷帽下面。再举一例:皮亚杰常让孩子观察两个一模一样的大杯子,里面盛着同样多的水。然后,他将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个细长的容器里,再问孩子哪个容器里装的水多些。7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说细长容器里的水多一些,但7或7岁以上的孩子却会认识到,虽然容器的形状变了,但水还是一样多的。这样的发现皮亚杰还有很多,尽管后来对其中的一些做了修改,但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凯根认为,儿童心理学“从未有过这样一套如此坚实的事实”。

为解释这些发现,皮亚杰还构筑了一套复杂的理论模式。该理论主要由他自己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及生物学、物理学和哲学等发展出来的概念构成(他还探索过弗洛伊德和格式塔心理学,但未能利用这些学问)。他的基本信条是,思维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经历一系列变化;思维不仅积累经验,而且也因经验而产生变化,并因此而产生更多的全新的先进思维;我们认为约15岁以前的思维是最有人类特点的一种。

从此时开始,现代发展心理学正式诞生了。

能够六十年如一日地与孩子们玩在一起,听他们讲话,但却拥有足以使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产生革命的天赋的人,何等人也?答案令人不可思议:温和、庄重、慈祥、友善且热情。同事和朋友们亲切地称他“老板”,但他从未招惹到恶意的诽谤。对他工作的批评,他也能从善如流,因而至亲好友从未跟他翻过脸。皮亚杰晚年的照片可真实地反映他的为人:一脸和善,角质眼镜中透射出威严,飘逸的白发从终生不离的贝雷帽两侧拂下,微笑的嘴角含着烟斗,这一切无不使人感受到他的平易可亲。他身上可找出的惟一缺点是,他严肃得有点儿过分,竟然对孩子们的玩笑和大笑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