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48143900000033

第33章 新科学的奠基人(17)

在弗洛伊德家的餐桌上,有一次在谈到他无法团结门徒这一话题时,弗洛伊德的姑姑一语道破天机:“西格蒙,你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了解别人。”

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掠夺与混乱等,使他的业务量急剧下降,而战后的通胀则把他前半生的所有积蓄一卷而空。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所有这些令人不快的日子里,弗洛伊德还跟以前一样高产。

他继续通过与病人进行的临床诊疗来发展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并通过信函和国际会议与同行们交流思想,不过,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人进行过曾与布罗伊尔或弗里士那样的合作,只是不间断地通过文章、个案史和著述以丰富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

当然,弗洛伊德心理学只是人类心理学的一个部分,弗洛伊德自己也是这么看的。这门学问似乎并不关心那些被视为进化和文化最高成就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推理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造性等类东西,对于行为主义理论、严格按外部探索的方法以解决心理学的研究等问题该理论也只字不提。至于20年代风行于美国诸大学心理学系的东西,弗洛伊德在一个脚注中认为,它们完全不值得考虑。

弗洛伊德心理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完全内视式的,它似乎超越了时间,与发生在他周围的众多事物形成鲜明对照。电能、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电话和无线电等,无一不在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模式;战争和革命摧毁着帝国,孕育出新的民主和独裁政体;等级结构和维多利亚式家庭生活基础正在分崩离析,从中衍生而出的是更为广泛的选举权、社会流动性、女权和离婚。对于所有这一切,弗洛伊德全都置若罔闻,一味专注于原始和永恒的内在真理:性及其他本能、它们之间的内部冲突、它们与外界要求之间的冲突、儿童期事件及其对他们的人格和情感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等。

然而,也许正是这些社会变化的加速、传统的解体及令人困惑的一系列社会选择的突然出现,才使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更加令人着迷,尤其是在美国(除学术界和行为主义者的圈子),因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在这个重视物质利益和实用科学的时代里,弗氏心理学陈述的却是人性中不变的一些方面,强调的则是人性现象——欲求、挫折、良心、道德价值。面对一个强调个人主义和乐观精神的文化,它指明了行为中的个人禀性,提出了对应的理论和疗法,支持了人性可以改变自身而向善的永恒希望。

不管出自什么原因,作为一种疗法和心理学,心理分析学获得了成功,弗洛伊德本人的名声也自1909年起扶摇直上,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到达顶峰,在那时,他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当然,真正读过他的著作的人为数并不多,但每一位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弗洛伊德是谁。就对现代思想的影响而论,人们常常将他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许多著名的学者纷纷给他写信,或寻机攀龙附凤。媒体业巨头试图以他的名字和声誉大捞一把。1924年,在审理里昂波德和里欧波谋杀案时,《芝加哥论坛报》的出版人罗伯特·麦克哥米克上校出资2.5万美元邀请弗洛伊德到芝加哥对两位年轻的谋杀犯进行分析,但遭到弗洛伊德的拒绝。萨缪尔·高德温提出给弗洛伊德10万美元,以帮他制作一些描述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弗洛伊德的答复使自己的名字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弗洛伊德婉拒高德温,维也纳心理分析大师面对电影合作的飞来巨款不动声色。”显然,弗洛伊德对这些显赫声名兴趣不大,可在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时,他却宣称这时的自己是“作为一个公民的人生高峰”。

1923年,在弗洛伊德67岁时,他的上颚因过度抽雪茄而生癌变,他不得不到医院让外科医生为自己动手术。这是他一生的第一次手术,在此后的16年中,这样的手术他共经历了30次,医生们不厌其烦地为他切除那些癌变的组织。他不得不在口腔里装上一个很大的支架以分隔口腔和鼻腔,这使他无论是谈话还是进食都非常困难。他还得定期忍受巨大的疼痛将之取下来,清洗它以免感染。

他的晚年因纳粹德国的兴起而蒙上阴影。自1933年起,他的书开始遭到纳粹的焚烧。眼看纳粹运动就要席卷奥地利,朋友和家人极力劝告他离开那里,但他坚决不从。19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纳粹收缴了他的营业护照。直到此时,年届82岁、身老体弱的弗洛伊德才意识到危险的逼近,同意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离开故土。可能是由于弗兰克林·迪兰诺·罗斯福总统和他派驻法国的大使威廉·西·布立特等的干预,纳粹不得不将他放行。该年的晚些时候,忠实的玛莎与他一道侨居伦敦。此时,他的癌症已经无法再做手术,但弗洛伊德仍然在意识清楚时坚持写作,甚至坚持为一些病人诊治。最后,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剧烈的疼痛,他请医生给自己注射过量的吗啡,从而永远地结束了痛苦。1939年9月23日,他与世长辞,而此时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仅余3个星期。

§§§第七节心理动力学:发展及修正

自1900年到1923年,弗洛伊德发展和修正了他的一系列心理学理论。然而,自此以后,一切如他所言:“对心理分析再也没有决定性的贡献了。”在1923年到1939年问,他的确也写出3部大作,但它们所讨论的全部是心理学以外的内容,因此并不是本书所关注的议题。(这三部大作是:发表于1927年的《幻觉的未来》,主要讲宗教的起源;发表于1930年的《文明及其不满》,主要讲人类对形成社会的欲望的控制;发表于1939年的《摩西与一神论》,主要讲述一神论的起源。)

他还写出一些论文,以完善心理分析技术的一些思想,但基本内容仍无改变。事实上,弗洛伊德并不是把心理分析单纯地看做一种治疗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途径,借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谋生,其二更为重要一些,是探索人性,并对心理科学有所贡献。“心理分析,”他于晚年说道,“最初只不过是一些解释病理精神现象的方法……(后来)才发展地可以用来探讨正常精神生活。”

作为探索精神生活的一种方法,心理分析疗法以极细微的方法来看待这个世界。弗洛伊德一生中最伟大、也最大胆的理论都是从极细微的小事上得出的——病人梦中的一个图形或一个名字,口误,一个玩笑,一个奇怪的病症,儿童时代某个场景的回忆,某种面部表情等。在一次有关“闪失”(小毛病、小过失)的讲座中,弗洛伊德对听众说,他知道听众大都觉得这些东西属于鸡毛蒜皮之类小事,不值得研究,然而,他以无法模仿的迷人风度解释说,这些都是线索,完全可以追踪至隐藏起来的心理真相:

进行(心理分析)观察的材料,通常都是由不足挂齿的小事提供的。其他科学往往对它们不屑一顾,认为它们不过是现象世界的残渣废铁……(然而,)世界上不总是存在一些重要事情只在某些条件、某段时间出现,而且是通过极其臆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吗?……比方说,如果你是位年轻人,难道不是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判断你是否已经赢得某位少女的芳心吗?难道你一直傻等着爱的直接表达或热烈的拥抱吗?一个不为外人察觉的流盼难道不是足够了吗?轻微的动作、温柔的抚摸就多停留那么一秒,不已足够了吗?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道捕凶犯的侦探,你会寄希望于在作案现场找到凶手的照片且照片后面贴有他的住址吗?如果你能在那里发现一点,点关于案犯的蛛丝马迹,难道不也很满足吗?

正是因为他对病人和无数细微琐事的高度重视,弗洛伊德才得以将自己所创立的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串联起来。他对自己的早期发现所做出的主要扩展和修正简介如下:

幼儿性欲

弗洛伊德早已将性欲视作儿童期的重要驱力,但真正将之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却是1905年以后的事。这一年,他在《性学三论》里强调说,性驱力甚至存在于婴儿期。他在这个方向的努力可能受到了弗里士的影响,因为后者在儿童期性欲上所持的观点要比他极端得多。不过,使弗洛伊德信服这一点的却是他亲自临床时积累下来的证据及医学文献中对此的确认性观察。他的结论是:“儿童自小就具有性本能和性活动;性与生俱来。”

然而,弗洛伊德在此所指的婴儿和儿童性欲,在概念上要远比成人性欲宽泛,应为广义的冲动。尽管弗洛伊德将之称作性欲或利必多(1ibido),但他在实际上指的却是追求任何形式的感官快感的普遍欲望。轻微刺激婴儿身体的任何部分都能引发这样的快感,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婴儿是多形性反常的。刚开始,嘴唇是其主要的快感带,最初通过吮吸,然后通过说话和进食以获取快感。在长到1岁半和3岁之间时,肛门区成为主要的快感来源,因为他已开始控制并意识到粪便的排泄或保留。而在3岁至6岁期间,他们往往通过生殖器的自我刺激来获取快感。

然而,对于这些原始的快感满足,父母往往施加影响以对之进行压抑,影响手段通常是排泄训练,或对手淫行为进行严禁与惩罚。就这样,这种原始的多形性本能变得越来越窄,逐渐被导向至成年期与性伙伴的生殖器性欲之上。

不适当的育儿方式——过分强调进食或排泄训练,或对禁忌性的冲动不加禁止——将阻碍儿童向生殖器性欲方向的发展。孩子会停止在发展阶段的早期而停滞不前,最终表现为成年生活中的性偏离(例如,喜欢口交或肛交),但更常见的是,它会影响性格特征的形成。例如,在口唇期过度沉溺的孩子,在成年期可能会喜欢吃、喝和抽烟。在口唇期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度不够的孩子,则可能成长得非常消极,往往在依靠别人中产生自尊感。同样,在肛门期内没有能够调节好的儿童,可能会在成年生活中形成“肛门特征”——强迫性洁癖、吝啬(守物)和固执。

性心理发展的后期阶段

儿童期最关键的心理事件,发生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殖器”期(弗洛伊德用该词同时指代两个性别),也即3~6岁期间。儿童性欲主要靠自淫满足,这对两种性别的幼儿都能产生相当的影响。但在生殖器期内,儿童已通过许多线索得知哪种人可能提供更为合适的性满足。他们的最理想模型——最近、最容易得手的——当然是与自己性别相反的父亲或母亲。

这一点,弗洛伊德早年曾经说过,将直接导致俄狄浦斯情结的出现。他将之描述为一个关键的阶段。现在,再往前一步,他推想,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对于性格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与父亲的对抗使男孩开始担心起来,他担心强大的父亲为了战胜他而将他阉割(而不是杀害)。出于对这一恐惧的反应,他不仅压抑住自己对母亲的性感觉,代之以亲情,而慢慢地将针对父亲的敌意和反叛转变成对他的认同,并承认他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就女孩子而言,情况稍有不同。按照弗洛伊德在女性成长这一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在意识到自己没有阴茎时,她便想像自己的阴茎已被阉割掉了。她遭受到“阴茎妒羡”的痛苦,并由此而对母亲产生敌意(在她的想像中,母亲允许自己在出生时没有阴茎或阴茎被阉割掉)。同时,她梦想通过与父亲生一个孩子来弥补这个缺失。可这个梦想经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她只好放弃,转而认同母亲,并解除引起自己焦虑感的敌意。

由于没有阴茎,她对伤害的恐惧也远比男孩子的少。她对父亲的俄狄浦斯感觉也没有像男孩子对母亲的感觉那样完全彻底地得到压抑,这就限制了她的性格成长。在她的整个一生中,自己已被割除阴茎的感觉,对她的性格形成、人生目标、道德感和自尊等,都产生了强大的负面影响。一切如盖依所言:“到20世纪的20年代,弗洛伊德好像已经采纳了这个观点,即女孩是没有成功的男孩,成人妇女是遭到阉割的男人。”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弗洛伊德女性心理学理论的狭隘性和文化约束性。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女性性质和妇女的地位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理论基本上被证明是错误的。即使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他对女性心理学的理解是“不完全和片断的”,并说:“一个从未搞清楚的问题,一个即使对女性心灵已探究30年的我自己也未能回答的问题是,‘女人需要什么’”)

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约5岁时,大都经历过性欲的压抑过程,而后进入人生的“潜伏期”。在此期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性本能引起的担心和焦虑,并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入上学和成长之中。然而,被压抑下去的性冲动只是被封锁起来,并没有得到根除。它们一直尝试着冲出封锁,并以梦的形式找到了间接和隐蔽的出口。在某些没有完全解决好俄狄浦斯情结的儿童身上,它们则以病态的形式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最后,在孩子12岁时,青春期的荷尔蒙变化再一次唤醒了沉睡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的感受开始以社会可以容忍的形式向外宣泄,宣泄对象通常是家庭之外的异性。在儿童成长期的最后阶段,也即“性器期”阶段,性渴望转变成“目标之爱”——性欲和感情欲望以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对另一个人的爱中得到满足,这个人通常是与受禁的性爱对象相类似的人,也即父母当中与自己的性别相异的那个。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通常被狭隘地局限在性欲望和性行为方面。但在实际上,它要解决的却是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孩子气与成熟之间、本能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基本和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无论对性格发展还是对社会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心理的结构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心理是由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组成的一幅图画。然而,随着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出现,他发现,这一图画作为一套理论也委实简单了点。后来,他开始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状态来对之进行了重新描述。这些东西不是任何物质上或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概念,只是一组或一串实现不同功能的心理过程。

在新生婴儿中,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本我过程,全部处于无意识和原始状态。本我与逻辑推理是决不相容的。它是一只大锅,装满了满足原始欲望的一切本能要求,而这些原始欲望大都与自我保存(饥饿、渴望之类)、性欲和攻击有关。本我的要求按快乐原则进行,追求的是紧张感的释放,对社会规则或释放行为的现实后果则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