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48143900000023

第23章 新科学的奠基人(7)

这就是冯特最为和蔼的程度。即使冯特最忠实的一位弟子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也觉得自己的老师“毫无幽默感,不屈不挠,极具进攻性”。由于自己非常博学,他总是自视为权威。威廉·詹姆斯挖苦地对一位朋友写道:

因为这个世界上必须得有教授,冯特即成为最值得称赞和永不可能敬仰过分的那种人。他不是天才,而是教授——也即那种在自己的专业内无所不知、无所不言的那一类人。

对于他的毕业生,冯特非常乐于给予帮助,对他们关怀备至,充满慈爱——但也十分专横。在学年开始时,他常命令研究生班上的学生到研究所集合,他们要在他面前站成一个队列,由他宣读该年度他希望展开的一些研究项目的单子,并把第一个课题安排给站在队列边上的第一个学生,第二个课题交给第二位学生,以此类推。按照雷蒙德·番切尔(Raymond Fancher)的说法:

没有人胆敢对这些分配提出异议。学生仍很有责任心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这些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即成为他们的博士论题……(冯特)指导这些将要发表的报告的写作。尽管有时他容许学生们在这些报告里表达他仍自己的观点,但他却常常拿蓝笔在上面大肆批评。他的最后一批美国学生中的一个在报告里说:“在熟烈地捍卫学术观点的基本原则方面,冯特表现出的是众所周知的德国人的品性。我的论文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未能支持冯特的同化观点,因此惨遭删除。”

公平而论,我们还是要说,晚年的冯特已经变得心地柔顺、慈祥可亲了。他喜欢在书房里招待年轻的客人和听课者,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趣闻轶事。他教课、写作,还指导心理学研究,直到1917年在85岁的高龄上退休为止。此后直到1920年,也即他88岁之时,他一直忙于著述,直到临死前的第8天仍在奋笔疾书。

§§§第三节孔维特楼上的稀奇事

我们如果在想像中参观冯特实验室,不管是早期的单间还是后来的套间,观察他们进行的实验,就会觉得这些实验实在是稀松平常,至少是只局限于一些不足称道的心理现象;我们通常认为人类心理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些领域,如学习、思维、言语技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等,他们一点也没有涉及。

我们可以看见冯特的学生,偶尔还会碰到冯特本人,花费数以小时的时间聆听节拍器。他们以各种速度开动节拍器,从非常之低到极高不等,有时在几拍之后即停下来,有时却让之连拍好几分钟。听节拍器的人每次都要仔细检查他们的感觉,然后报告出他们的心理反应。他们发现,有些条件是愉快的,有些则不愉快。快节拍引人激动,慢节拍则使人放松。在每一声“嗒”之前,他们都会体验到莫名其妙的紧张感,“嗒”之后又是说不清楚的放松感。

这种看上去无足轻重的练习却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它在培训冯特所称的内省。他用这个词表示与自苏格拉底到休谟以来的哲学家们经常进行的内省十分不同的东西,后者的内省指就他们的思想和感觉进行思考。冯氏内省是准确的,同时也是有局限的和受控制的,它局限于冯特称作心理生活之“要素”的东西,即由声音、光线、颜色和其他刺激引发的直接和简单的感知及感情。实验者提供这些刺激,并观察受试者表现出来的反应。而受试者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刺激在他身上所形成的感知和情感反应。

这种内省法构成了冯特实验室众多实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反应时研究。同当德斯一样,冯特和他的学生通常需要测查对于不同刺激的反应时,并试图识别心理过程的构成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连接过程。

我们看见的正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许多实验,多少都跟这个实验室里进行的第一次实验,也即马克斯·弗里德里奇的实验差不多。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一天接着一天,观察者让球落到平台上,激起一阵刺耳的噪音,同时开启微时计定器。受试者一听到噪音,立即按下发报键,使微时计定器停顿下来。这些实验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在第一种形式里,受试者得到的指令是,在清楚地感到自己听到响声时,立即按发报键;第二种形式是,他被告知,声音响后即按发报键。在第一种情况下,指令集中在他对自己的感觉的注意上面;在第二种情况下,注意力则在声音本身。

不经意的旁观者兴许不会在两种情况下看到任何差别,但研究者经过多次试验和微时计定器检测之后发现,第一种反应因涉及人在紧跟着的有意识的自发反应后对声音的感知,因而通常要花费约十分之二秒的时间;而第二种情况则主要涉及纯粹的肌肉或反射反应,只花费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这些发现好像只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琐碎之举,但在两种实验形式中,还有着比时间长度更有意义的其他差别。受试者已经学会了内省,他们报告说,当其注意力集中于听到声音的意识上时,他们体会到了一种虽有波动但却十分清晰的心理意象,这个意象就是他们准备好去听声音时所产生的那种轻微的、波动的紧张感。当听到响声时,他们则会产生极其轻微的惊讶感,并产生非常强烈的去按发报键的冲动。在另一方面,在这个实验的反射形式里,他们体验到的却是对即将听到的声音的轻微的心理意象,相当程度的紧张感,以及球落下时所产生的相当强烈的惊讶感,并完全出于下意识地产生按下发报键的冲动。因此,这个实验不仅可以测量有意识的意志和反射意志之间的时差,而且还能辨识发生在这个简单行动自我觉察之下的意识过程。

尽管研究者的焦点集中在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上,但他们看到的只是这些过程的基本构件。几年以前,冯特曾大胆地宣布,实验可以探索心理世界,可现在,他感到他们只能应用于感觉、知觉或情感——即意识的基本材料——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方面。他说,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包括复杂的思想,“过于变化不定,因而不适合做客观观察的主体”。他说,语言、概念形成和其他一些高级认知功能只有通过观察,特别是对人群的普通倾向进行观察,才能进行研究。

冯特对科学的心理学实验的定义是,在这种实验中,首先施加一个已知的、受控制的生理刺激——即他所说的“前提变量”——而后观察并测量受试者的反应。这类事情亥姆霍兹和其他人也都做过,但他们大都局限于对受试者表现出来的反应进行观察。冯特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利用了自己的内省办法以获取有关受试者有意识的内心反应的计量化信息。不过,他把这些局限于一些最简单的感情状态。

在这个实验室的头20年里,约进行过100种以上的实验性研究和无以计数的小型实验。许多实验都涉及感觉和知觉,而且基本上与韦伯、亥姆霍兹和费希纳的传统吻合。这个实验室最有创意和最为重要的发现来自于其对“心理测时法”的研究,即测量某些特别的心理过程和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其他一些研究则引入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刺激,以便激发和测量不同种类的心理过程。比如,如果引入几种可能的刺激和反应——刺激也许以四种不同色彩之一的形式出现,每一种色彩都要求不同种类的反应——实验者就可以把探索的范围扩大,把辨别和选择都包括进去。

其他研究则涉及知觉和统感之间的界限。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实验者将一组信件或一组单词装在旋转鼓的孔眼里很快地闪过;受试者“感知”它们(在意识的边缘看到它们,但没有时间辨识这些信件),但在下一次旋转时,则会对已经看到的东西产生“统觉”(有意识地记住并进行辨识)。主要的发现是注意广度的大小:大部分受试者在看到它们但没有时间去辨认之后,可以产生统觉,并完全识别出4~6封信或单词。

较小一组研究探索了联想——不是英国联想主义者所讨论的那种高水平联想,而是联想的基本建筑模块。在一个典型的研究中,助手会念出单音节词汇,受试者要在听辨出每一个词时立即按下一个键,通过此种办法可测量到“统觉时间”。然后,助手会说出一些类似的词汇,受试者则在每个词唤起一个相关念头时按键。这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从总的时间里减去统觉时间,将得出冯特所谓的“联想时间”,即找到一个与听到或辨识出来的词相关联的词汇所需的时间。这个数字在一般人身上平均为四分之三秒。

冯特同时代的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卡尔文爵士(L0rd Kelvin)常说:“当你能测量你所感兴趣的东西,并能用数字表达出来时,你就了解了一些知识;可是,当你无法测量它,也不能用数字表达它时,你的知识则属于贫乏和不令人满意的那种。”冯特实验室里收集到的那些数据肯定符合这个知识标准,至少涉及了心理过程的基本构件。

§§§第四节冯特心理学

冯特对自己的评价绝不限于一位实验科学家。在著作和文章里,冯特自认为是心理学的系统组织者及总体计划的设计师。然而,对他的系统却难以进行详细说明,而对它的主要特征的总结也总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

按照波林的说法,其中一个原因是,冯特的系统是一种分类方案,无法通过实验证明或反驳。它不是一种可检测的庞大理论的自然发展,而是有秩序的教育计划,是一些基于中期理论的课题,其中有许多不能用在莱比锡实验室使用的方法进行探索。

总结冯特系统的一个更大的障碍在于,他不断地修改它,并向里面增添新的内容,因此,它不是一件东西,而是许多东西。的确,在他那个时代,评论家们很难在其系统的任何部分找到毛病,因为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到这一点,冯特要么已在新版本中作了更改,要么转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之上。威廉·詹姆斯虽然赞扬冯特的实验工作,但也抱怨说,冯特作为一名理论家他的作品和观点的庞杂,使他无懈可击。

当(其他一些心理学家)把他的一些观点驳得体无完朕之时,他却在写着另外一本主题完全不同的书。如果像切蠕虫一样把他断成几截,每一节都会自行蠕动起来。在他的大脑延髓里并不存在生命中枢,因此,你不可能一下子把他整死。

然而,即使不能在冯特的心理学中找到中心主题,列举一些反复出现的散题还是可能的。

一个主题是他的心理平行观点。尽管冯特经常被标上二元论者的标签,但他从不相信任何叫做精神的东西能够独立存在于人体之外。他的确说过,意识的现象与神经系统的过程是平行的,但他认为,前者基于实际神经事件的组合。

另一个主题是,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开始,他提倡它是,或可能是一种: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学),可后来又说,基本上是Geisteswissenschaft(精神科学——并非指非物质的灵魂意义上的精神,而是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他说,只有直接经验的实验研究才是自然科学,其他的都是精神科学。他就个体和社会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社会科学写下许多长篇大论,但都是描述性质的,他从未承认甚至从未意识到,严格的实验方法是可以在这些领域里得到发展的。

冯特心理学中最接近中心的论题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由基本的元素——直接经验的感觉或情感——构成。在其早期作品中,冯特说过,这些元素自动结合生成心理过程,有点像化学元素形成化合物一样。但不久之后他又说,用化学作比并不准确,因为这种结合过程不是作为化学过程发生的,而是通过注意力、意志和创造力等方法。

尽管直接经验因其因果关系的规则——特别刺激引起特别元素经验——心理生命仍有其自身的因果关系:心理的发展,一个接一个的概念,都有其具体的规则。冯特给这些规则一一命名,但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他对联想、判断、创造力和记忆的重新改造。

他的另一个心理学主题,尤其是其后期著作的主题是,“意志行为”对所有有意识的活动和心理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心理活动,比如思考、说话和行动,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在他看来,哪怕简单的、不用思考的动作也都是意愿性的,尽管他称这些动作是“冲动性的”。来自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动作都是意愿性的和自愿的。尽管这一理论在今天的心理学已经销声匿迹,但冯特本人在此方面的努力,为的是超越机械论心理学的自动论,以建立一个更为完整的模型。

总的来说,冯特的心理学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宽泛得多,包括的内容也广泛得多。不过,公平地说,他是非常严格而排它的,因而遗漏或禁止过许多在今天已被接受为心理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他一无例外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理学实际用途;他有才干的一位学生思内斯特·莫曼(Ernst Meumann)转向教育心理学时,冯特认为他是背叛自己,转向敌营。

——他同样反对除了自己规定的内省法以外的其他任何形式。他猛烈地抨击其他研究者的工作——即沃兹堡学派的成员。关于这个学派,我们下面还要详细解说。该学派要其受试者在实验期间讲出所想到的任何东西。这种方法。冯特认为是“假”实验,既不是实验方法学上的,也不是内省式昀。

——儿童心理学刚一出现,他就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些研究的条件不能得到足够的控制,因而其结果也不是其正的心理学。

——他认为动物心理学也是一介比较好的课题,可以使用思索、谈论及非正式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比如冯特的那条狮子狗实验),但却不能在他的实验室进行,因为内省这一方法不能为我们提供数据。

——他摒弃同时代的法国心理学家的工作,因为法国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催眠术和暗示法,而这种方法又缺乏严格的内省,团而他认为也不是心理学的实验。

——最后,他特别反感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而事实上后者的心理学却更为完整,更有洞察力,更有个人特色。读完詹姆斯受全世界的心理学界所普遍欢迎的《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一书之后,冯特酸溜溜地说:“这是文学,它非常优美,但不是心理学。”

§§§第五节如此变迁

在威尔汉姆·冯特的一生中,最为奇特的是他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既影响广泛,又微乎其微。

影响广泛的是:

——他是这个领域里的博学之士和总体计划的决策人,为这片学术领土划分了疆界,并定义其为一门新的科学。

——他培养出许多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大多成为德国和美国在这门科学的最初几十年里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他把生理心理学开始阶段最有特色的方法论引入实验心理学。他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方法是下半个世纪中许多实验室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