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4813600000028

第28章 6刀光剑影中的晚唐风云

第一篇第五章6刀光剑影中的晚唐风云

郭子仪,武举出身,山西汾阳人。屡建奇功,84岁高龄才退出沙场,可谓功高盖主,一生璀璨。

唐朝风韵,典雅富贵,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唐朝可谓是如日中天,威震四邻使得各国纷纷八方来朝,想来郭子仪如果身处盛唐,也不过是一个平凡武将而已。

但是盛世终有衰败的一日,历时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盛唐的光辉黯然消隐,曾经极富盛名的大唐王朝在北方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不堪中奏响了江河日下的哀歌。

那是大唐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灾难,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在范阳起兵,占领长安、洛阳,安禄山死后,其部将史思明继续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

每逢灾难,便会有救世主出现,郭子仪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临危受命,为了挽救大唐于危难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领兵击败叛军收复失地。

期间他屡建奇功,将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但是那是的唐朝已经是今非昔比了,虽然唐肃宗曾经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但是言外之意的戒心已经表露无遗,郭子仪忠心耿耿自然不会借平叛之机吞掉大唐山河,但是无奈小人挑拨,他纵使有理也说不清楚,在社稷稍稳的时候,他便和一起平定叛乱有功的李光弼双双被调离,名为高升,实则夺权。

这时的大唐已是小人得志,皇帝架不住整日的耳边吹风,对这些战功赫赫,手握重权的武将起了猜忌,虽然不公平,但郭子仪还是毫无怨言,他就好像一块永远沉默不语的砖头,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

郭子仪知道他是无从选择的,顺从才是最好的保身之路,但是李光弼并不这样认为,早在和郭子仪一起杀敌时,他就对郭子仪颇有微词,而后朝廷要派出一位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郭子仪本是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但李光弼却认为此行是郭子仪送他上鬼门关的道路,还曾在临行前哀求郭子仪不要再加害他的亲人。

那是一个人心叵测的年代,李光弼如此揣测郭子仪也并不为过,不过君子小人,日后自有分晓,待郭李二人冰释前嫌后,朝廷的一纸调令让他们再度面临选择。

曾经隔阂很深的二人一度荣辱与共,奋勇杀敌,但没想到自己誓死效力的国家竟然对自己的忠心是如此回报。

李光弼不甘心也不服气,但他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看到郭子仪悄然离去后,他也随后告别京都,做人会面临很多种选择,尤其是生在乱世,安史之乱的余波继续冲击着大唐王朝,在眼看着摇摇欲坠的皇朝却无人可用的时候,统治者再次想起了当初被他们遗弃的两位将领,于是宣旨召回,再次为国效力。

在郭子仪看来,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在李光弼想来却是有辱尊严,无法忍受。性格决定命运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在经过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激战后,终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肃宗安然回到长安,但他对这两位猛将依然不放心,他既要利用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又要限制他们的兵权。

所以在之后的战役中,唐肃宗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压制在下。对于大唐的再造之功换来的却是如此待遇,李光弼不服气,但他很快发现郭子仪的境遇比他更惨,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展开激战,唐军兵败。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竟诬陷郭子仪作战不力。

肃宗遂召郭子仪还京,并免其军职,还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的职务。堂堂大国竟然听任一个太监胡言乱语就妄下断语,抹杀了一个功臣的全部功绩,李光弼替郭子仪不值,但他却不敢反驳,因为和郭子仪站在同一条船上的他只要稍有不慎,只怕比郭子仪还要惨上十倍。

可是就算是如履薄冰,李光弼也没有逃脱了最后的命运,和郭子仪一样,他也被踢出了局,彻底心灰意冷的李光弼不再过问政事,终日躲在被贬之所度日,朝廷几次诏他重回战场,但他都没有前往,哀莫大于心死,李光弼还做不到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的豁达境界,但是郭子仪做到了,虽然他几次被贬,但每缝朝廷召唤,他都火速赶去,从不延误。作为和李光弼最大的不同之处,郭子仪从来没有将个人的荣辱掺杂到国家的安危中去。

所以尽管后来的鱼朝恩出于对郭子仪的嫉妒,指使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这样天大的侮辱,郭子仪也忍受了下来,为了不给小人可乘之机,他将这次的灾祸归结到了天灾上,使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咽下了个人的屈辱却迎来了满朝公卿对他的无限钦佩。这份气魄是李光弼无法想象也无法做到的,所以在郭子仪几次起落之后,最终功盖全朝,无人可以匹敌的时候,李光弼却是因为羞愤死在了封地上。

本来极具威信的李光弼在军中也算是一呼百应,但是自从几次对朝廷的召唤置若罔闻之后,将士们便不再对他尊敬了,李光弼有苦难言,难道真是站的越高就是要承受的越多?郁结于心的他在愤懑中离世,只能仰天长叹真是生不逢时啊!

其实未必是生错了时局,而是生错了性格。和郭子仪“天下为其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相比,李光弼只能算是惊涛骇浪中的小角色了,他输就输在心胸上。

郭子仪从756年起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起到781年死,任宰相25年,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崇。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而此时的李光弼早已被遗忘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曾几何时,他也是和郭子仪并驾齐驱的虎将,曾几何时他也是国家栋梁,社稷功臣,只是一切随风而逝,往事不堪回首罢了。

麻辣说史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人把唐朝从安史之乱的泥汤子里重新拉了出来。但古代每每有这样的怪现象,你辛辛苦苦替他们打江山,到头来反而成为被提防、被打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郭子仪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真乃一个高人,相比之下,李光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古代社会,这种提防与反提防,猜测与反猜测的故事一再上演,把人心搞累的同时,国家也搞累了。人累了会生病,国家搞累了,就容易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