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释义
1987年,美国著名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完成了著作《哈默自传》,这是他一生成功经验的浓缩。他在这本书中提出: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这就是管理界中著名的哈默定律,它旨在告诉管理者: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评价什么生意好,什么生意不好,因为任何生意都是有利可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去经营,如何去挖掘它的价值,进而创造潜在的商机。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管理者往往首先想到就是迎战,却没有思考过另辟蹊径,避免战斗的发生。要知道,面对残酷的竞争,即使自己最后胜利了,企业也会有所损失。与其这样,不如在一开始就扼杀竞争的发生。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学会寻找一条不一样的路。
精明的管理者是不会放过每一次可以获得利益的机会,因为每一笔生意成功与失败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唯有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才能把握住那些看似不是机会的机会,最终将50%的成功变成100%的成功。很多时候,商机都是需要人去挖掘,而不是靠等待获得的,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思路开阔的管理者往往总能够获得别人没有留意到的商机。
经典案例
20世纪20年代,哈默前往苏联访问,就是这一次平凡的访问过程,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哈默踏上苏联的土地时,他发现伤寒与饥饿充斥着每个人。也许在别的商人眼中,这是一个不应该逗留的地方,因为这里毫无市场可言,但哈默却毅然决定留在这里大展拳脚。敏锐的商人嗅觉告诉他,如此艰难的时期,背后必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哈默的第一步,是利用易货贸易为苏联送来了100万美元的小麦。他深知粮食在这个困难时期的重要性,更深知这一举动的经济利益。不久,为了表达苏联人民的谢意,列宁亲自接见了他,这一次的见面让两人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通过这层关系,他的贸易活动方便了不少,大量的易货贸易都得以顺利进行,而他与苏联领导人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这对哈默继续在苏联的贸易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当他考虑是否继续留在苏联时,又发现了商机。这一天,哈默随便走进一家商店,准备买一支铅笔,售货员给他拿了一支德国造的铅笔,在美国这种铅笔只卖两三美分,但在苏联却卖26美分。最后,他非常大方地花了一美元买下了这支铅笔。
此时,在哈默的头脑中,已经将这支铅笔与百万美元的收益联系起来了。
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哈默特意询问当时的苏联人民委员克拉辛:“您的政府是不是已经制定了要求每个公民都得学会读书和写字的政策?”克拉辛肯定地回答:“当然,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之一。”听到这个确切的回答,哈默在想:又一个商机来了。
随后,哈默便申请了一张生产铅笔的执照,准备再次出发。此时的哈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制造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
不久,哈默以高薪从德国与英国聘来技术人员兴办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短短七八个月,就奇迹般地投入了生产。更神奇的是,该厂第一年竟然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市场的需要,还将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带来了巨额的收入。
就这样,哈默在投资上的独具慧眼,成就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事业!
智慧启迪
管理界中有一句名言:成功的人总是在做一份好买卖,失败的人总是在做一份坏买卖。由此可见,即便管理者在事业上遭遇了挫折,如果能适时地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坏买卖也会变成好买卖。聪明的管理者都明白,很多看似棘手的生意,不是因为生意本身太难做,而是自己需要转变一下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化劣势为优势,保持企业稳定地向前迈进。
生意是想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优秀的管理者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对这笔生意进行一次综合的分析,然后再考虑其实施计划。然而,有的管理者却害怕考虑得太周全,反而会耽误了最佳的投资时机,让别人捷足先登了。殊不知,生意是想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商机都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深思熟虑的思考,即便立刻采取了行动,也不一定能够最后胜利。
好买卖、坏买卖,都可以获得利润
很多管理者在稍纵即逝的商机面前,突然选择了退出,进而将机遇拱手让人,为什么要退出?因为那不是一个好买卖。这是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即在主观的意识中,早已认定了买卖的好与坏。然而,别人却将自己认为的坏买卖做成了好买卖,这足以说明买卖从来都没有好坏,只是因人而异罢了。
抓住商机的尾巴,让成功再飞一会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独具慧眼的管理者总能发现商机,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商机常常无处不在,就看管理者是否具有一双发现商机的慧眼。一般情况下,商机都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而那个放大镜就是管理者的慧眼,一旦我们拥有了,就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商机,进而准确抓住商机的尾巴,让成功再飞一会儿。